首页 理论教育 无为而为,不教而教

无为而为,不教而教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显然,学生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很差。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就成为我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惯常的做法是:基础知识拼命讲,训练讲评死劲抓。我决定尝试应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实施生本教学,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做到“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提高。

无为而为,不教而教——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应用能力案例两则

潮州市绵德中学 陈森民

我校2009届地理班整体生源素质全级最差,全班共53人,在全级人数不变、素质下降而高考任务增加44%的巨大备考压力下,学校只下达了区区3个本科、5个“3A”的高考任务,比例微不足道。生源之差,创近年来新低。高三第一学期摸底考试,全班地理平均分只有73.3分(满分150分),第二卷综合题得分率只有42.1%。很显然,学生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很差。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就成为我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惯常的做法是:基础知识拼命讲,训练讲评死劲抓。结果可想而知: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苦于应付,厌学、掉队问题严重,高耗低效。究其原因,这是一种“师讲生听”的师本教育,教师常顾忌学生基础差而讲授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在适宜的问题情境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是探究者、体验者,而是旁观者、旁听者,教师代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很多时候都处于压抑状态,因此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我决定尝试应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实施生本教学,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做到“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提高。

在实施生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如下两条最基本的经验:

(1)教师要善于区分为数不多的核心知识,“小立课程”,简化、强化核心知识的教学,腾出大量时间巧设疑问或者激发学生自行发问,让学生“大做功夫”、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实现“不教而教,教少学多”的最终目的。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决做到“五化”,即教学问题化、讨论经常化、材料充足化、联系生活化、点拨及时化,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的基本保障。

【案例1】

在复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我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并重点复习了这一单元的核心知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往后的复习中,我引导学生确定了三大探究课题:①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文信息,结合不同地域的具体地理条件,分析探究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美国中部草原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等一系列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特点、问题和解决措施;②紧扣四大农业自然区位因素,正确评价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农业自然条件;③从我国农业区位因素的角度出发,简述我国应对粮食安全的策略。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图文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已复习过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农业区位核心知识以及乡土地理知识,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我尽量“隐蔽”自己,让学生唱主角,采取“四人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或抢答,其余各组质疑、补充、完善,让学生在适度竞争中激发探索欲望,在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我努力发挥组织者、点拨者、总结者、板书者的作用。由于许多知识都是通过问题,在各种核心知识的交锋、碰撞中被推导出来的,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感,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得也扎实。最后一个课题恰好是今年高考题,由于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得牢,做得顺,步出考场后围在我的周围,欢快热烈地说个不停,那种对教师的感激和亲热之情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案例2】

在复习初中地理“中国气候特征”时,如果让学生简单记住三大气候特征的基本结论,则显然不利于地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①根据潮州各月均温、降水量概括潮州气温、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分析其成因;②读图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的成因;③根据潮州与北京各月均温、降水量比较表,说明大陆性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成因;④中国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分析这种气温分布特点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不利影响;⑤列举潮州的气象灾害,并结合潮州实际,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⑥讨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教学问题化,让学生经常处于讨论、质疑探索的状态中,我适时提供充足背景材料,频繁利用乡土地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讨论、回答,唤醒学生学习的天性,激发生命的潜能,领略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地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经过一整年的大胆实践,结果终于在2009年高考中得到了验证:地理班地理单科成绩有5人超过120分, 110~119分有13人, 100~109分有14人,平均分103.42分,比第一次摸底考试整整高出了30分,列全校选科平均分第一名,比多数选科高10分左右;本科入围8人,“3A”入围30人,两者超额幅度列全级各班第一名。实践证明:只要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全面渗透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善于“无为而为,不教而教”,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迅速有效的提高,从而在“能力立意”的地理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应注意以下两点:

(1)巧设疑,善挖掘。“无为而为,不教而教”的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很大程度是围绕问题开展的,因此,教师备课应更充分,应更重视设问的科学性、目的性,在“巧”字上狠下工夫。再者,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做活能力自我发展的大文章。如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焦点、热点问题,引发思考,适时点拨,降低问题的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生命的潜能。又如设立“四人学习小组”实施小组代表轮流担任制度,增加成绩欠佳学生的课堂表现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

(2)善概括,启思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模式,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要善于概括、提升,帮助学生构建解决同类问题的思维模式。例如,回答粮食安全策略,学生的回答常丢三落四,若能点明粮食安全其实就是粮食不足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联系家乡地理实际,就立刻可联系到“人口”、“耕地”、“单产”、“节约”、“进口”等要素,进而启发学生要提高单产,则要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复种指数”等措施,解决问题的架构就基本建立了。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为“要素联系法”,提醒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应发散思维,联系要素,抓住概念,再要点化去分析、解决问题。多点拨思路,多总结方法,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就必定能不断发展、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