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政策变革

基础教育政策变革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主要集中于学制的统一和“统一学校”的建立。其间,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但此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并没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提出,法国教育中的双轨制与民主社会的要求不符,必须加以改革。②公立教育应是免费的。

二 基础教育政策变革

要理解一个历史悠久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只有充分了解其教育政策的发展历史才能实现。这一点对于理解法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在于法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更多的是一种新的东西对已存在的东西的叠加,人们期望已存在的东西逐步消亡,而不是简单、单纯地取消它[19]”。

20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从确立统一课程政策到出台分权政策,从实施“方向指导”到确立“课程共同基石”政策,从重视学术性课程到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公民教育,无不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儿童享有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20世纪法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演进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主要集中于学制的统一和“统一学校”的建立。第二时期是20世纪50——70年代,在这个时期的基础教育改革在“统一学校”问题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开始着手追求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其间,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但此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并没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仍是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20]

(一)以教育机会均等为目标

在20世纪初,法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主要集中于“统一学校”建设,集中于如何实现使每一个儿童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的理想

早在19世纪末,教育部长费里就极力主张消除教育中的不平等,并把消除教育的不平等看作是时代的使命、民主的根本和民族的精华所在,并致力于消除这种不平等。但这个时期,法国的学校教育体制依然呈现为双轨制:一方面,平民阶层子弟在完成5年小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学生或升入初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小学补充班、高级小学,或直接就业;另一方面,社会富裕阶层子弟在6岁时进入国立或私立中学里的小学班,然后升入中学、大学继续深造。在这个时期,接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的历届教育部长在教育民主化方面都制定了一些改革措施,并通过“统一学校”改革为推进教育民主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所制定的措施缺乏系统的支持,实施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统一学校”最早源自法国“新大学同人社”的倡议。一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成立了“新大学同人社”,致力于宣传教育改革,主张通过改革法国的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来促进法国的发展。他们提出,法国教育中的双轨制与民主社会的要求不符,必须加以改革。为了实现教育的民主化,他们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主要内容是为了使法国的儿童个个都有权利接受祖国所能实施的最宽广的教育。在“新大学同人社”的成员看来,“统一学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有儿童在学校中接受相同的基础教育,这种教育既是义务的,也是免费的;二是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互衔接;三是高等教育招收所有有天赋、有潜力的中学毕业生,而不考虑其家庭出身、父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这些观点在“统一学校法案”中得到充分体现。1923年,法国政府首先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实施“统一学校”的改革。其改革主要是通过统一小学的教学内容来体现,规定所有的小学教育机构,不论是公立小学,还是中学预备班,都必须遵循统一的教学大纲,实施统一的课程教学。1933年,法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各种中学的学费,使教育的民主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37年的“统一学校法案”是这一时期较为系统、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为平等均衡的法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形成打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

(二)以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的基础教育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事件包括1947年由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P. Langevin)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H. Wallon)向教育部提交的教育改革方案《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吹响了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号角;1959年戴高乐总统执政后颁布的《教育改革法》,以调整基础教育结构为主题,将改革引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1963年在富歇(C. Fouchet)领导下所设立的新型中等教育机构形式和1975年的“哈比教育改革”指令,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进程。这些改革虽各有侧重,但每一次改革都围绕着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各自的改革策略,有效地促进了法国基础教育不断地向民主化和现代化迈进。20世纪50——70年代,法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以不断寻求更好的结构和新教学法为主要特征,《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中所提出的初等教育改革计划、中等教育结构和体制的改革计划(包括“统一学校”的创办、方向指导的采用等)成为这个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img12

中学教学活动

1. 《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

1944年,法国组建了教育改革委员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教育制定改革方案。该委员会先后在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在这一教育改革计划中,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①公正的原则,即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不是通过筛选,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②定向的原则,即成长定向。“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21]。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改变教育结构的方案以及相应的措施:①提出新的教育结构。它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包括面向3~11岁的所有儿童提供基础知识教育、面向11~15岁的所有学生开展方向指导教育、面向15~18岁的所有青少年实施学术性和职业性方向决定教育。第二阶段是高等教育阶段,只向那些有能力接受这一阶段教育的人开放。②公立教育应是免费的。第一阶段中的教育都将全部免费。③建立新的助学金制度。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其进修提供方便。⑤经费的保证。涉及基础设施的重建、人员的分配和为实现社会公正而采取的措施所需要的经费。⑥调整学校布局。

2.教育改革法

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法国进入了第五共和国时期。在新的共和国领导者的促进下,法国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和改革力度。1959年1月6日,法国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关于教育改革的总统令》和《关于义务教育的通令》),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基础教育的结构,围绕这一目标又制定了相关的改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实施十年义务教育;②调整基础教育的结构,将义务教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年的小学教育,第二阶段是2年的初中观察阶段,第三阶段为3年的实科教育阶段;③决定在初中设立统一的两年期的观察阶段,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实现方向指导的共同基础,但这一阶段不单独设置,仍然是原来学校的组成部分;④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⑤调整统一中等学校中各种学校的名称。总的来说,这是法国战后开始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改革。从其现实意义上说,它充分表明了法国面对现代世界的冲击所作出的多方面努力。

3.富歇改革

1963年,教育部在富歇的领导下,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仍然是建设“统一学校”的问题。随着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日益得到普及。同时,设立了一种新的中等教育机构,即市立中等教育学校(CES),学制4年,包括2年的观察阶段,2年的方向指导。改革的目的,一是落实义务教育的年限规定,二是统一各种类型的中学,取消中学里的小学补充班。市立中等教育学校的教学分为:长期普通教育、短期现代普通教育和过渡班(实为结业班,实施职业教育)三类,其教学目的是在一个学校中通过设置多种价值追求的学习类别,消除原来观察阶段学生无法流动的弊端,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个性化的方向指导。为保证此项改革的实施,法国政府建立了学校证书制度,强迫取消学校的区别。1963年的改革被人们看作是1959年改革的延续,在建立统一的初中教育制度上向前迈了一步。但是,长期普通教育仍相当于国立中学教育,短期现代普通教育相当于市立普通教育,过渡班实为以前的小学补充班,学生仍按社会出身被分配接受不同的教育。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水平不等,使学生从一种学习类型转到另一种的可能性很低。同时,中等教育机构还是没有统一起来,仍存在着市立普通教育中学、市立中等教育中学、国立中学、国立技术教育中学4种类型。

4. 哈比教育改革

1975年,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体制现代化,保证机会均等,提升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平衡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建立学校共同体并确定其责任,法国议会通过一项名为《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的建议》的法令,开始进行新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领导这次教育改革的是当时教育部长哈比(R.Haby),因此,这次教育改革通常被称为“哈比教育改革”。调整学校教育机构是哈比教育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以教育质量保障为核心

经过哈比的教育改革,法国基本上完成了中小学学校的统一。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在继续坚持教育民主化原则之下,教育改革转向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期在教育质量上谋求更大程度的教育民主化,即保证每一个学生真正获得良好的教育,获得学业发展上的成功。

法国基础教育从1975年的哈比教育改革以来,在“统一学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中的质量问题;二是基础教育中的不平等问题。1981年,社会党上台后,立即组织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十几个全国性的专门委员会,对法国各级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以调研报告为指导,80年代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落在了课程改革上,并就此提出了诸多保证和促进学生完成学业的措施和方案。

20世纪90年代法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领域。当时,法国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一是小学入学率已达100%,并且95%以上的小学生能够进入初中。从数量上看,法国初等教育可以说已经完全普及。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小学生的留级率多年来居高不下,1/3以上的小学生不能按期完成5年学业进入初中。1998年,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中15%没有掌握基本阅读能力,33%没有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而在1980年以前没有掌握基本阅读能力的小学毕业生比例仅为10%;二是单一初中只招收规定区域内的全部小学毕业生(法国早已形成了以社会分层聚居的局面),并且不分成绩状况而随机编班,导致了各地区初中教育生源学习能力差距较大,学校的培养目标参差不齐,学生的定向计划难以实现,留级率多年居高不下(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在初中留级一年),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些落后学校教师的教学信心严重不足。生源的差异使初中学校之间的差别扩大,无形间以公平的形式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1998年,有13%的中学生既无毕业文凭又无能力资格证书,空手离开学校。这些失败者半数来自社会下层家庭,使失业大军不断扩充,社会动荡的危机加重;三是多重目标的高中教育效能较低,留级率较高,不同类别的高中学生获得毕业会考文凭的差异性较大。数据统计显示,虽然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逐年提高,90年代已超过70%,但在工人子弟中仅为20%[22]。另外,在法国偏远山村和贫困地区,学业失败儿童的比例相当高,并且这些地区的一些相对优越的家庭不断搬迁,使那里的教育质量日益恶化。围绕着“分权、现代化、适应”主题,以期彻底扭转初中教育质量较差的状况,法国政府将教育质量作为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轴”,逐步推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从1982年开始,法国教育部开始建立“教育优先区”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9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法国政府将“教育优先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个“主轴”,通过给予弱势群体大力的教育扶持,以推进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民主化进程。

2008年,法国萨科奇政府提出了新的高中改革计划,力求通过建立一个更加灵活的高中学习体系,以超越法国高中僵化的学科划分所造成的知识与能力的隔阂,并通过鼓励学生学习外语,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由于教改内容缺乏新意,且大幅削减了教育系统工作岗位,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而搁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