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学稿”的管理与使用

“导学稿”的管理与使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学稿”切忌做成教学实录。主备人将修改后的“导学稿”交学科负责人审核。“导学稿”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发挥学生小组合作中互帮互教的作用。“导学稿”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前自学。而学生对“导学稿”中所设计的问题思考和提前认知,能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让学生的学真正走到教师的教之前。教师“导”的过程实际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讨、发现、创造的过程。

三、“导学稿”的管理与使用

我们说任何教学改革,要想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力量,都必须有制度作保障。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制度,这便能对学校课堂文化的建设提供一种保障。因此为了真正落实新的教学思想,保证“导学稿”教学的有效落实,我们还制定了《洪塘中学“导学稿”教学模式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为扭转我校现阶段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行为随意、教学手段粗放、合作意识淡薄、教学效率低下等积弊,优化教学过程,实行精细化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和主题教研活动制度,深化我校学科建设,在借鉴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拟通过模仿、提高、创新三个阶段,构建适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教学合一的“导学稿”教学模式。

(一)“导学稿”的编写

“导学稿”是集教案、学案、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复习资料等教学元素为一体的教学合一、师生共用的文本载体。一份“导学稿”,涵盖着教案与学案、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习题精选与课外延伸,是课改三维目标的生动体现。

1.“导学稿”编写过程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考纲为统领。教师要深入研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浙江省学科教学建议》和《宁波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了解本学科最新的中考命题方向及相关信息,把握本学科的总体教学要求和考查内容,以此作为自己编写和使用“导学稿”的指导原则,避免出现脱纲、超纲的内容。

(2)教材为依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在编写“导学稿”前认真研究学情和教材,充分研究教材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教材的重难点等,编制教材的知识树,并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在整合相关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切实保证教材内容的落实,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3)教师为主导。“导学稿”应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在学法指导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建议,在“导学稿”流程设计和内容选择上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

(4)学生为主体。“导学稿”的“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学案”设计不仅要熟悉课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编排体系等,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有法可学。

2.“导学稿”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1)摆脱“教案”的传统思维。有些教师设计的“导学稿”其实还是“教案”,始终以教师的口吻和出发点进行设计。“导学稿”中的环节、内容与教案无异,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是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旨在说明教师打算做什么、怎么做,而没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2)“导学稿”切忌做成教学实录。有的教师把“导学稿”设计成了课堂实录,教学环节“一个都不落下”,而且每个环节中教师说什么、做什么,学生说什么、做什么都详细具体地打印出来,“导学稿”俨然成了“课本剧”,教师按“学案”的既定程序机械地教,忽视课堂上学生知识的有机生成,课堂教学成了完成各环节的“流水账”,这样做是曲解了“导学稿”的实质,其结果必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使课堂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如情境导入本来应该是教师的行为,旨在通过师生互动,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果把教师的行为及目的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老师想做什么尽在掌握,则失去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3)“导学稿”不要成为练习题和笔记本。“导学稿”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重在“导”,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导学稿”的关键环节。“导学稿”绝不是习题的堆积,当然也不是提纲挈领式的简单的几个小问题的罗列,更不是以简单填空形式把课本上的内容再现。如果“导学稿”成了练习题汇编,整节课自然就成了习题课,设计思路中没有涉及知识线、活动线、学法线、能力线,学生的任务是完成题目,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讲解题目。如果“导学稿”拷贝了教辅书的内容,相当于学习笔记,甚至把需要教师精讲点拨的内容都打印出来,学生的任务就是记住知识点的意义和用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检查,这种教学方法是很难唤起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的。

(二)“导学稿”的审核

“导学稿”采用两级审核制,这是确保“导学稿”质量的基础制度。

(1)备课组审核。要求主备人提前一周撰写完“导学稿”初稿,并及时将初稿传发给同备课组教师审核,在集体备课时由备课组其他教师共同提出修改意见和修改理由,主备人据此进行修改、完善。

(2)学科负责人(教研组长或蹲点领导)审核。主备人将修改后的“导学稿”交学科负责人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学科负责人提交文印室付印,提前一周上传电子稿到校园内网相应栏目。

(三)“导学稿”的使用原则

教师使用“导学稿”的几个原则:

(1)使用“导学稿”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对学生就如何正确使用“导学稿”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其以后的使用过程中,还应针对学生在使用“导学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矫正。

(2)“导学稿”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发挥学生小组合作中互帮互教的作用。

(3)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以“导学稿”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避免简单化地将“导学稿”变成习题讲解,或抛开“导学稿”另起炉灶的随意性教学行为。

(4)“导学稿”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前自学。教师提前一天将“导学稿”发到学生手中,学生通过预习首先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导学稿”中的预习领航中的问题设计,进行课前自学,教师在新授课前检查并批改预习领航中内容。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是对学生学习新知预备情况的提前了解,以便把握授课的方向和重点。而学生对“导学稿”中所设计的问题思考和提前认知,能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让学生的学真正走到教师的教之前。

(5)教师“导”的过程实际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讨、发现、创造的过程。比如,在“预习领航”板块,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提出预习要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从而使问题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预习领航板块最好做到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性问题,自主发现疑难问题,并做好标记。在“新知导学”板块,则要把导学目标细化为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在该板块上留出归纳空间由学生自行整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6)“导学稿”之外原则上不再布置其他的作业。学生的课外作业主要是预习明天学习用的“导学稿”及完成当日“导学稿”的课外拓展、学习反思等。如有需要,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均衡发展和学生的特长发展,所布置作业应及时上报校园网的作业管理系统,注明所布置作业的内容和预计完成该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7)由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在命题时应按照一定比例体现“导学稿”的中的原题及改编题,试卷中来自“导学稿”原题的应占20%左右,根据“导学稿”中的习题改编的应占30%左右。

学生使用“导学稿”的几个原则:

(1)借助“导学稿”学会自主学习。长期以来,学生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习习惯,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以致部分学生逐渐地把学习看作了“负担”,“学习兴趣”也日渐消弭。

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导学稿”教学模式更能充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能学会”的善学者;而优化作业设计,减少作业量,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又是“导学稿”所追求的目标。

(2)课前自学是用好“导学稿”的前提。课前自学十分重要,它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认知基础。提前一天将“导学稿”发到每个学生手上,学生通过预习首先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在“导学稿”引领下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从而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3)自主质疑释疑是用好“导学稿”的关键。“导学稿”教学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学生自主学习中必然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自己能解决,有的可能自己无法解决,其中包括教师在“导学稿”中设计的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课堂上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小组讨论,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表达、发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对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通过将这些问题分解,增设台阶,减小坡度,再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画龙点睛”。这些环节在教学中不是僵化、机械的,实际操作中应做到有环节而不唯环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适时调整。

(4)自主解决问题是使用“导学稿”的最终目标。我们“导”的过程实际是启发学生思考、探讨、发现、创造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过程。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讨论。讨论中要让学生抛开顾虑,大胆地谈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提出质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争论和比较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达到以“导”促学的目的。

总之,“导学稿”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和使用。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研究好“导学稿”的设计和使用规律就匆匆编写,内容抄袭、拼凑者居多,真正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的较少,影响了“导学稿”的使用效果,这是我们下一步必须着力解决的。

【注释】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0—211页。

(2)林格著:《教育是没有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