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视野对教育的要求

全球化视野对教育的要求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市洪塘中学所处的宁波市江北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带的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对外贸易、外来投资较多,人们对外交往已具常态化、频繁化,全球化程度较高,因此把握全球化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我国的教育也已经确立了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的观念。这是面对全球化对各个国家的公民提出的具体要求。

二、全球化视野对教育的要求

宁波市洪塘中学所处的宁波市江北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带的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对外贸易、外来投资较多,人们对外交往已具常态化、频繁化,全球化程度较高,因此把握全球化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全球化的教育价值观

全球化的教育价值观,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应该树立的观念。“全球意识的核心,就是对于整个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心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地球的爱护与关心。因此全球意识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现代素质的重要方面。”(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的大会上界定了教育使命的基础,并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培养“世界公民”;之后又以“学会关心”为口号,要求学校教育要培养儿童的“地球村”意识,关心整个人类、整个地球。教育相对发达的美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力提倡在全国实施全球教育。东邻日本也于20世纪末的教育改革中提出要培养活跃于国际化社会的日本人。在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少学者提出了要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的建议,并且提出了不少的具体措施。有些学校提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视野公民”的口号,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将培养学生成为世界性公民,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目标。“世界公民”一般应该具有以下素养:

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有助于学生认识整个世界的相互依赖性,各个民族发展的相互依存以及世界一体化、和平发展等意识以及各个不同的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全球知识。学生除了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世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时事等全球性的知识,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交往礼仪等。

全球技能,即学习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承认并接受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处理信息、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管理和解决矛盾、批判创新、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全球价值观,即尊重人的生命、关心地球、具有责任感、能与他人共享资源等全球性伦理观。

全球行为。学生要能从全球化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能从各国的不同特点出发,具有建设多元与和平世界的意识,并积极参与这种建设。

当然,在教育中,以上所说的对“世界公民”素养的培养还应该与我国传统的学习目标相结合,不放松对我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又加强学生全球素养的培养。因为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本源,是我们的生命和精神家园。在学习本土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从多维的角度理解世界,形成全球化的世界观;使其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坚持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求共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最终获得全球竞争的能力。正如学者肖川所指出的:“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有必要促使个人与整个人类进行普遍的交往,以便使个人从人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中吸取营养;让年青一代通过感知、理解和鉴赏人类价值观和利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学会透过自己民族文化的观点关照其他民族的文化,也能从其他民族文化的观点透视本民族的文化,从而使他们真正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能自觉地、富有鉴赏力地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具有世界意义,使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6)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综观各国的教育全球化发展道路,虽然各有差异,但其主题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创新为价值导向、以对人的培养为最终追求——这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正如法国文学家黑塞所说,“尽管存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却只有一种统一的基础,并没有不同的人的精神,只有一种人类,一种精神。”(7)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我国的教育也已经确立了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的观念。我们的教育也已经开始积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都能参与到学习中,真正使他们的个性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当然我们的传统教育在这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我们能够树立这种观念,同样是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结果。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雅克·德洛尔所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四种基本的学习目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以作为我们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参照。

1.学会认知

“作为手段,它应该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8)这是对认知概念比较清楚的界定。因此我们教师除了使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以外,还须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教给他们有关交往的各种知识等。

2.学会做事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与未来工作相适应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当然这种技能“已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为学会做事的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使他参加生产某种东西。学习应有相应的变化,不能再被看做是单纯的传授了多少有些不便的实践方法”(9)。显然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和解决矛盾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都是必需的。

3.学会共同生活

这是面对全球化对各个国家的公民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里,雅克·德洛尔给我们提供了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这里便涉及培养学生“宽容、尊重生命、共享与平等、真诚、理解”的全球伦理观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具备理解他人、懂得相互尊重、能容忍差异并能与人融洽共处等一些在全球化的情境中与他人一起工作、生活的能力。面对今天动荡的世界形势,我们不能不赞赏这种教育观的前瞻性意义。

4.学会生存

雅克·德洛尔还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10)这里明确提出了教育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批判精神和敏锐判断的能力。这些都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创造的必需。

(三)课程的全球化

“全球化课程”这一概念是2000年5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国际课程会议中首次提出的。全球化课程首先是一种新的教育、课程理念,一种新的课程系统设计思想。它建议各国政府将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置于全球大背景下来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充分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和教育必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主要功能。它强调的是个体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有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一理念的实质是: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价值的学生个体。

我国的教育也顺应、吸纳这一理念进行了全面的课程改革,并依据时代发展,创设新的教育目标,特别是三维目标的设立,开启了教育理念的新道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成长的各种需求。课程知识除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格特质的培养外,还突出学生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和了解。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包括主流性的知识,还包括变革性的学术知识,如全球性的观点及资料等,这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形态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的范围,帮助学生的思维个性和人格特质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而课程内容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方法和内容两者紧密相连,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目前情况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教学方法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参与问题。

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自由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坦然面对多元化观点的心态。研究发现,在坦诚、公开讨论的气氛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对新问题的关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提供不同的问题及相互冲突的信息供学生分析,促进学生对不同意见的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进行全局性的思考。批判性思维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不时地提出有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探索世界和处理信息,这也有助于他们理解与自己不同的答案,思考和反省自己的判断是否能够更加合理,从而达到训练批判思维的目的。

(五)教师自身的完善

教育全球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教师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全球化素养的重任,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承担的责任,调整并充实自己。没有创新的老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为此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传授性角色,转化为与学生合作、对话和共享的平等性角色。我们的知识结构不但应该具有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还应增加关于健康、环境、人口、国际组织、和平、人权等知识。另外,我们还应树立包容多元文化和创新思维的素质,能对多元的文化及思想具有敏感性、包容性,并善于汲取异质文明中的精华,能对因特网和信息通讯技术引发的教育领域的变革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培养自身较强的信息素养。

全球化对任何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考验,因此各个国家都把教师的素质看成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也不例外。我们决不能再用20世纪的知识去教育21世纪的学生。“全球化课程”教育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学力量不仅在教室内,而且存在于专业进修和广泛的课外活动中,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是一个多元知识文化的掌握者和引领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