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创造潜能

激发创造潜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识课”的开发需要充分地利用北京市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学生的亲历性、实践性为基本教学特点,设计、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需要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师群体密切合作。在“博识课”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对话、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并形成了平等、互助、开放、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工作氛围,教师们体验到学习与创造带来的乐趣,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满足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七、激发创造潜能

教师合作学习与学习创新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教师合作学习催生创新动力,深化创新目标,调整创新心态,教师合作学习培育创新机制。当教师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中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就处在了必要知识创新的过程中。

知识创新是一个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产生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过程。隐性知识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为其他同事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也受到来自其他教师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启示,在知识的交融沟通中产生“智慧碰撞”,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由此实现自身专业知识的创新。因此,通过专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教师才可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性的专业知识,从而在推动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在学习共同体中得到发挥。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真实性的问题,由此形成的主题对教师来说具有真正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合作开发“博识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激发潜能、知识创新的过程(见视窗1.1)。

视窗1.1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合作开发“博识课”

“博识课”的开发需要充分地利用北京市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学生的亲历性、实践性为基本教学特点,设计、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需要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师群体密切合作。这对习惯于日常课堂教学的教师而言,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创造性地开发课程。首先,教师们论证了该课程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SWOTS分析,即Superiority(优势)、Worse(劣势)、Opportunity(机会点)、Threat(威胁点)和Strategy(行动策略)。其次,他们确立了四大出发点。考虑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与本校的具体情况,他们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优化学校课程这四个方面定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然后,确立课程内容的框架。人文素质方面以亲历性强的参观活动为主;科学素质方面以专家学者、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主。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在教师能够调用的资源范围内,尽量做到每月有相对集中的主题,每学期有计划,各学科教师分别参与设计活动方案及联系活动场馆。在实施中整合了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参观调查、动手实践和论文写作等教学形式。根据课程进展情况,围绕某个主题开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在“博识课”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对话、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并形成了平等、互助、开放、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工作氛围,教师们体验到学习与创造带来的乐趣,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满足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资料来源]梁宇学.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人民教育,2008(3-4):38—41.

【注释】

[1]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2]钟启泉.教育的挑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1—152.

[3]Retallick J.Teachers'Workplace Learning:Towards Legitimation and Accreditation.Teachers and Teaching,1999,5(1):33-50.

[4]Easton L B.Fro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rofessional Learning.PhiDelta Kappan,2008,89(10):755-761.

[5]张云洁,玉光.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4):5—30.

[6]Shulman L S,Shulman J H.How and What Teacher Learn:a Shifting Perspective.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4,3(6 2):257-271.

[7]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8]Borko H.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Learning:Mapping the Terrain.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4,33(8),3-15.

[9]王天晓.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4):11—13.

[10]Shirley M H.Evolu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Journalof Staff Development,2008,29(3):10-13.

[11]王天晓.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4):11—13.

[1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65.

[13]任智茹,庞丽娟.教师合作学习的特征.当代教育科学,2010(21):35—37.

[14]Little JW.Teachers as Colleagues.In:Lieberman A(ed).Schools as Collaborative Cultures.New York:The Falmer Press,1990.

[15]杨骞.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教育研究,2008(4):95—98.

[16]饶从满.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教育研究,2007(12):16.

[17]Hargreaves A.Changing Teachers,Changing Times.Cassell,1994:186-211.

[18]任智茹,庞丽娟.教师合作学习的特征.当代教育科学,2010(21):35—37.

[19]刘家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0—34.

[20][美]琳达・埃利诺,格伦娜・杰勒德著.对话:变革之道.郭少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3.

[21]郑青.浅析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性别差异.成功(教育),2011(23):264—265.

[22]Convery A.A Teacher's Response to Reflection-in-Ac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1998,28(1):197-205.

[23]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