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理论体系奠定于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其实质是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立足于中国社会实情和中国教育实情,致力于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努力为中国教育改造开出一剂良方。

陶行知: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我们办乡村教育是一件大事,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必须要登高一望,望尽那天涯路!要放开眼界,纵的看看,横的也要看看。从纵的方面,看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世界几千年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再从横的方面看看,今天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现在世界的潮流背景又是怎样?我们都要把它看得清清楚楚。

——陶行知《怎样办乡村教育——同百泉师范校长的谈话》

【教育家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勇于批判和改革旧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具创造性并不断发展的教育思想,而生活教育思想则贯穿始终。

陶行知出身贫寒,在他人资助与自己努力下,以优异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获江苏省教育当局奖励。并在金陵大学校长的帮助下赴美留学,从市政专业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回国后,先后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

近代中国积危多难,“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

他离开高薪厚禄的大学教授生活,先后发起和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乡村教育研究会、山海工学团、国难教育社、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虽然名称和形式在变,但其中心思想始终围绕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通过教育使更多的民众受惠。1926年,在他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振聋发聩地发出了“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倡议。

1927年,陶行知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以“教学做合一”指导学校实践,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矢志为中国教育和社会寻求发展之路。晓庄学校是我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最早试验场和发源地,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即发轫于此。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理论体系奠定于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中。他的理论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影响很大,但针对中国社会现状,他把杜威的学说改造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陶行知热爱人民,热爱儿童,诚心诚意为劳苦大众及其子女能获得教育而殚精竭虑。他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其办学历程无比艰辛,办学经费极端困难,靠四处募捐艰难维持,“晓庄事业,我要用整个的身子干下去”,致力使更多孩子获得教育机会。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立足于中国社会实情和中国教育实情,致力于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努力为中国教育改造开出一剂良方。他的理论是针对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创立的,不是坐而论道的说教。他以持续不断的艰苦实践完美诠释了他对“第一流的教育家”的定义: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他的一生真的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陶行知不仅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和产生深远影响,更以他的信仰、人格树立了道德丰碑,为后人所敬仰。1991年,陶行知因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卓越贡献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世纪世界四大名人之一。

主要著述被收于《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选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