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大学的学术性与专业性

强化大学的学术性与专业性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注重美学教育、重视军事训练。蔡校长极力主张仿效当时美国大学的选科制,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修课程提供方便,以落实“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为增强学校的专业性,促进学术交流、检验与传播,营造积极进取的研究氛围,为北大学者提供发表研究心得的刊物,是相当必要的。《北京大学月刊》也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

五、强化大学的学术性与专业性

(一)重构北大的科系框架

当我们一步步阅读蔡校长的做法时,并没有太深的感触。但是如果把这些片段联结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蔡校长所做的一切,并非起因于当下,见什么问题改什么问题,而是早有了深思熟虑,在心里形成了系统宏观的想法,搭建了完整的框架,他有他的通盘考虑。有些人、有些事并不是“撞在他的枪口上”,而是蔡校长的北大蓝图里本来就没有这些,所以,很自然地就被删减掉了。

这一点对于我们校长应该有很好的启示。就是我们着手学校改革或者改进时,预先一定要形成系统而科学的框架,要反复论证,而不是仓促上阵。有位校长就自信地说,学校出台规章制度,事先会做很多调研和改进工作,而一旦出台,那肯定是成熟的,也是能够保证落实的。未雨绸缪才能水到渠成,这是一种成熟的学校管理的体现。

同样,蔡校长对于教师队伍的调整,实际上也是基于改革学制的考虑,故以此为参照来精简教员,并非跟谁过不去。在这里,蔡校长因博学而孕育的辨识能力就显现出来了。他对人才、对学术研究的基础有着正确而科学的理解,所以在考虑学科设置上,这个优势又一次显示出来。

蔡校长对人才培养有独到的见解,他虽然出自清朝翰林,但并不赞成尊孔读经。他考察了科学演变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把握了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和相互交叉的特点,进而着手教学改革。

蔡校长提出要把“学”与“术”两者加以分校,即“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所以像北京大学既以“研究学问”为指向,那么就应保留与“学”有关的文、理两科并加以重点建设。

所以,学校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致力于扩充文理,把文理法三科的界限统统打掉,汇合起来,平等地分为14个学系,把历史、政治、经济合成一体,成立了历史学系。学校注重美学教育、重视军事训练。为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还设立了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以拓展视野。学校取消了经学科,把其各部分合并到群体系科去,这个改革在当时力度够大,可谓惊世骇俗,蔡校长也因此得罪了一些“老古董”、“老顽固”。

蔡校长极力主张仿效当时美国大学的选科制,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修课程提供方便,以落实“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所以在北大,不仅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听课。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创新的做法。

(二)建立教师培养制度

在教学上,蔡校长要求,除了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外,还要积极介绍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使教授们保证专业水平的持续增长,虽然学校经费日见窘迫,但学校还是决议,出台“在校连续任职五年的教授,由大学派遣出洋留学一至二年”的制度。另一方面,北大设立了名誉博士学位,以吸引世界有成就学者来华讲学。北大曾聘请美国教育家杜威来校任教,等于为北大教授树立了一个学术标杆。

这个教师培训制度实在是相当有前瞻性,就是我们现在都很少有这样的大手笔。但是,从我们身边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教师连续工作五年,无论其专业水平停滞还是职业倦怠的情况都非常容易产生,所以学习进修是必需的。但进修并不仅仅是完成规定的学分任务而已,大学要站在学术前沿,保持与世界顶尖高校的紧密联系是必需的,所以到国外名校留学是最便捷最高效的一条途径。

蔡校长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我们会比较有熟悉感,譬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些新办大学一跃而成为世界知名高校,都是这么在做的,高端人才的大批量引进、不惜代价加强教师培训等。而蔡校长显然捷足先登,可见其视野的开阔与前瞻。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教授的教学品质,学校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有几点非常明确:一是本校专任教员不得再兼他校教课;二是教员中为官吏者,不得为本校专任教员,以确保北大教员更能专心于教学和研究。

蔡校长自己也致力教学工作,在北大开设美学课程,并编写《美学通论》一书,再次突出了他着力抓好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

(三)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蔡校长认为,大学既然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所以浓厚的学术氛围非常重要。

为此,北大率先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才,研究成果斐然。为了建造北大图书馆,他请了李大钊教授兼馆长,还曾到美国去请华侨捐款推进图书馆建设。经多方努力,北大图书馆在全国大学享有盛名,比其他图书馆的影响要大得多。

为增强学校的专业性,促进学术交流、检验与传播,营造积极进取的研究氛围,为北大学者提供发表研究心得的刊物,是相当必要的。为此,北大创办了自己的“学术期刊”——《北京大学月刊》,来作为学术交流平台。蔡校长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从月刊的发刊词、征稿启事、出版合同等具体事项,他都事必躬亲,亲自起草。《北京大学月刊》也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

为使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文化,在蔡校长的推动下,商务印书馆着手印行“北京大学丛书”,分批出版教师的学术著作。蔡校长还亲自为一些青年学者的著作作序,大力扶持他们迅速成长。这些对于振兴学术都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蔡校长就像“燕子筑窝”一样,衔来一根根草,啄来一点点泥,殚精竭虑地打造出一个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