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入社会转型期问题凸显

进入社会转型期问题凸显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民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急剧上升,困难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受损。在一些县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比例高达20%。义务教育阶段的改制行为不断受到质疑和批评。从实际效果来看,它有减轻财政负担、增加社会选择的正面效应,同时有扩大教育分层的负面效应。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改制,打破了“能力本位”的公平规则。从这一两难命题中,我们不难看到名校改制对“能力本位”的公平原则的损伤。

(二)进入社会转型期问题凸显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出现分化,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利益集团。在市场取向的改革背景中,一些地方不适当地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致使教育公平问题凸显。

居民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急剧上升,困难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受损。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局面,但学生家庭的教育投入必须控制在人民群众的承受范围之内。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所占比例越高,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就越大,这是国际范围内的普遍规律。全国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6年不足1%,2004年上升到1.7%,只有少数国家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在没有免除义务教育杂费之前,许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靠向学生家庭收取杂费运转。高中经费大体是政府占40%,学生收费占60%。高等学校经费,大体是政府占40%,学生收费占40%,学校社会服务收入占20%。五六千元一年的学费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笔费用就像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据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一个大学生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孩子上学成为沉重的负担,成为加剧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改制,致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受损。我国长期实行重点学校政策,致使部分学校集中了优质资源。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产生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愈演愈烈的“择校风”。为缓和“择校风”,同时减轻财政负担,一些地方将实验小学、重点中学的初中部改为民办。在一些县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比例高达20%。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对公办学校构成冲击,造成骨干师资流失,一些地方便在公办学校内搞“一校两制”,有的搞“校中校”,有的搞“校中班”,超出规定乱收费,提高教师收入,稳定教师队伍。有的地方还做出规划,让先富起来的家庭接受质量相对较高、收费相对较高的民办教育,大部分中等和中等以下收入的家庭,接受免费的公办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改制行为不断受到质疑和批评。从实际效果来看,它有减轻财政负担、增加社会选择的正面效应,同时有扩大教育分层的负面效应。

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改制,打破了“能力本位”的公平规则。虽然教育部曾明确表示,公办名校不允许转制为民办,但是,不管上级允许不允许,群众愿意不愿意,也不管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有多大,公办名校转制在全国还是不可遏制的成为潮流。赞成公办名校改制的理由主要有:打破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局面,形成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局面;减轻财政负担,依靠社会力量加快发展教育;激发公办学校活力,国外名校基本上是私立学校。应该说,公办学校改制的情况是复杂的,其社会效应也是多方面的。不能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公办学校改制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能力本位”的公平规则,有无交费能力成为学生上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竭力主张公办学校改制的人曾经提出这样的两难命题:我们是看着穷人领着孩子挥泪告别名校好呢?还是看到更多的孩子被排斥在校门之外好呢?从这一两难命题中,我们不难看到名校改制对“能力本位”的公平原则的损伤。

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我们看到了一幕幕不愿意看到的情景。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啊,想说爱你不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