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江奇迹”的教育根基

“汉江奇迹”的教育根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国的崛起被称为“汉江奇迹”。“汉江奇迹”的核心要素是计划、市场、科技、教育。帕维斯·哈桑认为,“汉江奇迹”实际上是“第二个日本”现象。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后,韩国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汉江奇迹”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突出例证。1960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非洲的加纳大体相等

(二)“汉江奇迹”的教育根基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与我国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国土面积9.9万平方公里,与江苏省面积接近,2004年总人口4 800万,大体相当于江苏省人口的2/3。20世纪前半期,韩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191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日本殖民地,受日本的压迫和掠夺。大韩民国政府成立不到两年又爆发朝鲜战争,3年战争使韩国损失青壮年劳动力100万人,损失矿山、电力、公共设施约30亿美元。1960年前后,韩国和加纳的经济发展水平几乎相等,都只有几十美元。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韩国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2006年韩国人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 000美元,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中居第十一位,其中造船业居世界第一位,石化和数码电子居世界第四位,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五位,汽车产量居世界第六位。韩国的崛起被称为“汉江奇迹”。

韩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其中蕴含的规律值得深入发掘。

有人说韩国经济起飞得力于韩国人的爱国意识强,街上跑的几乎都是韩国自己生产的汽车。有人说韩国经济起飞得力于美国的经济援助。这些因素对韩国的经济起飞都有影响,但都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内部因素、制度因素。世界银行专家帕维斯·哈桑在一篇题为《韩国:迅速增长的经济中的问题》中说,事实上从朝鲜战争结束到1961年以前,韩国的政治、经济局面是混乱不堪的,政局风雨飘摇,经济依靠美国输血。国际收支逆差每年都在3亿美元左右。虽然韩国素有粮仓之称,但在上世纪50年代每年要从美国进口500万吨粮食。美国的经济援助主要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从1961年朴正熙集团掌握政权开始,韩国经济连续18年高速增长,从那以后才开始出现所谓的“汉江奇迹”。“汉江奇迹”的核心要素是计划、市场、科技、教育。帕维斯·哈桑认为,韩国经济绝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强势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韩国经济有严密的五年计划,确定每一阶段的投资重点,扶持关键行业和产业。上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引进了30项大型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这些设备和技术对实现国家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韩国的支柱产业,如合成纤维、石油化工、钢铁、电子、汽车等都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韩国注意技术引进,更注意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不是像一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只注意高价采购国外先进设备,陷入一种“引进—落后—淘汰—再引进—再落后—再淘汰”的怪圈。韩国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大模式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做得特别好。帕维斯·哈桑认为,“汉江奇迹”实际上是“第二个日本”现象。

世界银行专家帕维斯·哈桑对韩国经济起飞的分析很有道理。二战结束以来,不同国家寻求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富有;二是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三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在实施第三种模式方面,韩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韩国之所以能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做得特别好,得力于教育基础。韩国建国后,其教育一直呈超前发展的态势。1953年战争刚刚结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使人想不到的是,韩国在这一年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政府制定了《完成义务教育六年计划(1954—1959年)》和《扫除文盲五年计划(1954—1958年)》,要求到1958年全国完成扫除文盲任务,到1959年普及小学教育。如前所述,整个50年代,韩国经济成就并不显著,教育却一枝独秀,各级各类学校就学人数都有大幅度增长。适龄儿童就学率由1953年的72%提高到1959年的96.4%,基本达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为60年代以后的经济起飞准备了具有基本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1959年韩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到10万人,较1952年增长196%,为60年代以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准备了专门人才队伍。在50年代普及6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韩国在60年代巩固提高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成果,加快发展中等教育。70年代普及9年义务教育,1980年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80年代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99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1980年韩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4.7%,1985年猛增至34%,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表3-1 韩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变化

img43

注:资料取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52年数据为学龄儿童入学率。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后,韩国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1995年5月韩国制定了主导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提出:面向21世纪,努力建立一个使任何人随时随地能按自己的意愿接受教育的开放的教育社会和终身学习社会。方案要求:开放教育时期——一生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不受年龄的限制;开放教育场所——在教育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学习,不受教育地点的限制;开放教育机构——建立学分累积制度(学分库),打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间的界限;开放大学教育——打破学科界限,采用最低学分认定制,打开学习多个专业的综合知识的途径,允许学生按时间制学习和自由插班,敞开大学的大门;开放中等教育——放开各类高中间转学的限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课程,向学习者开放;建立向全民开放的教育——建成包括残疾学生和海岛、僻地、农村、渔村学生在内的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最少的费用接受良好教育的开放的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韩国进一步强化知识强国的发展思路。2001年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提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要求为建设“知识强国”而奋斗。

“汉江奇迹”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突出例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5年世界教育发展报告》中就曾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渊源、固有的法律系统及文化传播方式,基于这个原因,韩国的情况不能作为一种照搬的模式,可是它可以成为正在通向高度现代的工业化发展方向的、具有同等人口规模的中等收入国家,例如西班牙、埃及或者菲律宾的榜样。1960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非洲的加纳大体相等,2004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4 000美元,而加纳只有380美元,相当于韩国的1/36。世界银行《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比较了韩国和加纳的发展历程后指出:“造成这种差异,有一半因素是韩国在获取并利用知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