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政课”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大学生的理论接受意趣

“思政课”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大学生的理论接受意趣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使“思政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传统模式进行“互补”?④关于“所在学校教师自制课件情况”,有7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表示,他们的教师“大部分会自制课件”。不可否认,目前照本宣科、千人一面的“思政课”课堂并非个别,“不出错、不惹事”的思想在不少学校领导及“思政课”教师中普遍存在。

“思政课”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大学生的理论接受意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强调,当前要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工夫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抓师资”,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人才保证,并明确指出,这支队伍,应该是“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的队伍”。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相对缺乏行之有效、为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还比较陈旧,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究竟如何满足大学生理论接受意趣?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抓住教学方法创新这个重要环节,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感染力?如何使“思政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传统模式进行“互补”?如何协调好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方法?……这些都依旧值得人们深思和探索。

一、现状与分析

(一)调研与发现

1: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多媒体

调研对象:本市10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水产学院、上海商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的“思政课”青年骨干教师。

调研方法:问卷

调研汇总:10所被调查的高校中,5所高校的教师选择了所在学校人人使用多媒体教学。有4所高校的教师选择了自己“所在的学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为“大部分”,还有1所学校选择有半数教师选择“多媒体教学”。

①关于“所在的学校50岁以上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比例”,有6所学校选择100%,有1所高校选择“大部分”50岁以上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有2所学校选择50%,有1所高校选择“3成”。

②关于“多媒体手段能增进教学效果”的认同度,有将近一半的受访学校认为“多媒体手段能增进教学效果”,有1所高校的教师认为“不一定”,还有1所高校的受访教师持否定态度。

③关于“除了多媒体手段,您还喜欢用怎样的教学手法”,受访的10位不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的赞成度高低依此排列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2位受访教师谈到“网络互动”。没有1名教师谈到“实践教学”。

④关于“所在学校教师自制课件情况”,有7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表示,他们的教师“大部分会自制课件”。有1所高校的受访教师表示他的同事们个个会自制课件。仅1所高校代表表示他所在高校“一半人会”和“少部分人会”。了解“所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学校配给办公电脑”,有4所学校的受访教师选择100%,有1所学校的教师选择50%教师拥有办公电脑,有1所学校选择3成教师拥有办公电脑,1所高校回答“1个教研室拥有1台电脑”。

⑤关于“所在学校教室多媒体化情况”,有1所高校的受访教师选择100%多媒体化教室,6所高校选择大部分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个别学校选择60~70%和30%的配备率。

⑥关于“在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使用视频时间”,有7所学校的教师选择自己使用视频的时间为10%,有3所高校的受访教师选择30%。

受访“思政课”教师中有8位选择“每次上课均使用课件”,有1位教师选择“不一定”,还有1位教师选择“从不使用”。

有8名受访问者不愿意回到原先一支笔、一本书、一叠纸的教学状态,有1位教师选择“说不清”,有1名教师选择愿意回归到原来传统教学状态。

受访的10名“思政课”教师中,有8名未曾“开辟网络教学新平台”,有2名作了肯定回答。

进一步询问“未开辟网络教学新平台的原因”,有5名教师回答“没时间”,有4名教师选择了“没有经费投入,没有积极性”。

不可否认,目前照本宣科、千人一面的“思政课”课堂并非个别,“不出错、不惹事”的思想在不少学校领导及“思政课”教师中普遍存在。

(2)网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一个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个是解决政治方向问题。”[1]各级领导和各高校都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根据学生思想实际采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思政课”往往采用大班授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单一的地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作业辅导,同时,由于“思政课”理论时效性强、概括性强、内容变化快的特点,纸质教材内容和观点无法及时对国家理论的最新成果做出反馈,对一些重大的热点问题也无法做出及时科学的引导。增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需要突破时空界限,使教学工作能够利用网络传递信息,及时进行个别化教育,使教育视野覆盖全体学生,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网络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和快速灵活获取信息,它能以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是一种能实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

“98”方案以来,上海的一些高校已经在市教委搭建的精品课程平台初次显示“思政课”网络教学和论坛互动。在实施“05”方案的过程中,各高校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是利用校园网络优势,丰富教学资源,建立“思政课”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丰富充实了新的虚拟课堂。目前,各高校结合实际推广讨论式教学,并通过网站开辟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栏目和课程信箱等形式,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不少青年“思政课”教师还开设博客,用学生们的语言解读理论,引导青年;还有的利用BBS、网络电台和电子课堂答疑解惑,和学生们真心沟通、真情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在焦点网设立“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信息动态”、“精神文明”、“形势政策”、“网上课堂”、“焦点在线”、“施索华工作室”等栏目。施索华老师的工作室设“家国天下”、“交往礼仪”、“爱情婚姻”、“心理健康”、“文化纵览”、“菁菁校园”等栏目,她将“思政课”从课堂开到了网上,24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讨论。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部委托哲学教研室对社会科学部网站进行重新改版,并结合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建设项目,加强该课程的网站建设,设置网上互动环节,包括平时练习和复习答疑等。在学校方面,社会科学部的陈大文教授和杨月清副教授被校网络管理中心聘为BBS论坛“尚理沪江”网络评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

校园网的普及给师生课堂内外互动带来便利,教研室课程组可以通过校园网教学网站,开辟一个多媒体的交互平台,便于有兴趣的学生浏览学习。它可以较好地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思政课”教师可以将自己打算或正在研究的课题信息放在网上,让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共同参与学科的研究。这种共同研究的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也可以将问题挂上平台;二是开通了学生及时提问的渠道,较好地解决学生人数多,教师少,大班上课,学生难以及时提问和教师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三是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程的师生交流互动的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发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这种网络平台交互式教学法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网络的形式是虚拟的,但网络传递的信息则是真实的,我们应利用网络去充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教学方法看,课堂教学虽然也有互动,但因为种种原因,这种互动的时间和效果总是非常有限,多数情况下,教学依旧是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纳。网络教学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个别化教学创造了可能,使得不出家门就可向全球传送或接收教与学的信息成为现实。它将对个别化学习和人类终生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能突破传统的实体班级授课形式。使教师从现在的主导位置转化为复合角色,即既提供课堂教学信息,又在网络提供教学信息并更有效便捷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网络交互式教学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生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网络论坛设有EMAIL和BBS空间,网上邮箱不公开,使互动交往更开放自由,使“思政课”教师更准确掌握学生真实思想。BBS电子公告栏,则方便师生信息发布和交流讨论。学生能在网上看到不同观点争锋,教师可进行疏导和管理,学生们尽情享用老师和同学的思想火花。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资源并通过网络及时传播自己所要讲授的思想、理论、政策,无需受时间、空间和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可以自主选择信息,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思想的升华。

网络课程及论坛互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大量信息,但我们一定要强化管理,确保信息安全。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其次要加强各种硬件和软件投入。最后要完善和缜密管理互联网上师生交互式的“思政课”教与学活动。

(3)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建设,往往借助于网站的建设。以上海大学为例,从2004年上海市精品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网络论坛建立起,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几年来,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率大大提高。截至2008年7月底,该网站点击近10万人次。一位思政专业研究生曾对2007年3月23日至2008年3月21日以来的发帖情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课程论坛中的帖子分为主题帖和回复帖两大类。主题帖又按照发帖人分为教师发布的主题帖和学生发布的主题帖。回复帖就是对这些主题帖作回复的帖子。统计结果是:主题帖共有254条,选取有效样本249条。其中,由教师发布的主题帖62条,占24:9%;由学生发布的主题帖187条,占75:1%。学生发布的主题帖占了绝大多数,可见学生在课程论坛上还是很活跃的。教师发布的主题帖按内容归类分为三类主题帖:与课堂教学相关问题的主题帖(多涉及作业、考试、教学通知等),有33条,占53:2%;课外知识拓展,就社会热点等发布的主题帖(与教学内容相关度可大可小),有20条,占32:2%;其他主题帖(涉及祝福、勘误等),有9条,占14:5%。对学生发布的主题帖按内容也进行了归类,共分为四类主题帖: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发布的主题帖(多涉及作业、考试、思考题答案、个人对课堂内容的疑问等),有72条,占38:5%;就一些校园现象、社会热点等发布的主题帖,有67条,占35:8%;对教师和课堂教学的评价、建议等发布的主题帖,有21条,占11:2%;其他主题帖(聊天等),有27条,占14:4%。按照查看人数多少进行了排序,在查看人数最多的前10条主题帖中,教师发布的主题帖有7条;前30名中,教师发布的主题帖有21条,学生发布的主题帖9条。这说明教师发布的主题帖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与课堂学习、考试等教学有关的帖子占多数,许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意见。在查看人数的基础上就主题帖回帖率最高的前几条主题帖,几乎都是关于课后思考题的帖子,许多同学都“敲下”了自己的想法,键盘成了同学们表达自我、展现“我的空间我做主”的工具。

(4)案例教学

针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学互动性不强,教学评价机制滞后等弊端,上海各高校大胆改革,综合选择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等,逐步形成实体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打造实体课堂和虚拟网络课堂联动,构建立体化“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思政课”教师,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亮点,成为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亮丽风景线。下面以“原理阐述”和“案例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原理概述和案例教学的运用。

原理阐述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对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关键术语、原理、规律和基本理论观点进行逻辑推演、严密论证、系统阐述的方法。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把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真实客观地反映给学生,给学生以真实感、投入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实践之中,训练学生分辨是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获得活生生的知识。

上海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倡导案例教学法。上海大学的宋平宇、陈蕾等老师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他们同时兼有律师身份,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法律知识,在课堂里“现身说法”生动讲解案例,“风趣幽默,非常引人入胜”地使学生通过思考辨明道理、接受教育。不同教师各具特色的教法,形成了每个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选用一些经典案例,如讲到我国改革的起步,会将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作为案例。还有的时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会沿着历史脉络作纵向比较与分析,如将建国前夕的“两个务必”内容与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分析。还有的“思政课”教师很注意引用案例的时鲜性,如将“嫦娥一号”、“08年春抗冰救灾”等及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动案例背后蕴藏的道理。

第二,原理阐述和案例教学在“思政课”中的运用的几个“关节点”。

其一,原理阐述使“思政课”教学“始于原理,终于原理”。这种方法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原理的科学论证、理论的逻辑推演、体系的完整一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便于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但是原理阐述却容易导致在“思政课”教学中片面强调讲授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远离现实生活,脱离实际运用,往往追求“体系建构”为中心的教学取向。由于体系本位意识的作用,教师往往更注重从学理的角度考虑教学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概念、范畴、逻辑以及教学体系,而对构成理论发展前提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重视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得到启迪。这种简单以“体系建构”为出发点而推进的教学,无法有力地、及时地回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动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种种鲜活的问题,弱化了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其二,案例教学使“思政课”教学浅入深出。“思政课”在性质、功能上不同于专业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某种政治理念和人生信念。从这个角度看,“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除了具有专业课的真理性外,还应该具有价值性或可接受性,也就是必须证明其传授的内容是有价值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要件,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模块。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叙述模式除了考虑理论自身的逻辑结构外,还应该考虑理论对于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另外,按照常识思维,先出现问题,然后需要理论来解释、解决。如果在上课的第一时间不是讲解抽象的理论,而是叙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而且这个案例蕴含着某个基本理论或需要某个理论来理解,那么,至少可以达到在上课的第一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授之中,且为讲解基本理论埋下了伏笔,证明基本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其三,原理阐述需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性、互动性的现代教学法,充分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选择得当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但同时也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呈现问题困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思政课”的案例分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够促进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形成。

第三,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要避免案例教学的“简单化”,即仅仅是原理加例子,一个对一个,讲一个原理举一个例子的简单机械相加。二是要避免案例教学的“泛化”,在案例的适用范围和限度上缺乏通盘考虑,案例可能对于某一课程或者课程的某一部分是适用的,但都标榜为案例教学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注意到,在“98”方案课程中都配套了案例教学材料,如《“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等。虽然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其中一些的案例仅仅是材料的累积,或者是简单的材料说明和观点证明,不具备案例的现实性、生动性、典型性和思想性,案例缺乏讨论和思考的空间,未能很好体现案例教学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取向[2]

因此,落实“05”方案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关注教学方法中原理阐述与案例教学的衔接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和时代性,案例不典型,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陈旧,学生感觉没有新意而无法产生兴趣。有价值的案例教学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案例,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提出的案例是具体的、特殊的,而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进行案例启发,重在两者的结合,重在运用理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既不能为案例而讲案例,这样容易使学生将一般理论与具体事例等同而不能准确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单纯的案例加理论,将事例两句话带过后再讲理论,这样都达不到启发的效果。案例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和适应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

2:初步成效

“思政课”教师是否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很重要的一条是看他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鼓励广大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目前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上都采取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2007年教育部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评选中,上海高校有多部教学课件入选。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近几年上海各高校加强了“思政课”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得到明显的充实与改善,都开设了供“思政课”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部门配备了摄像机、刻录机,为教师们配备了电脑、移动硬盘等相应设备。现代化建设教学实施基本齐全,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上海各高校“思政课”教师还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买了相关的电教片供教学使用,使学生学习具有感性认识,从生动的影像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上海市教委德育处还委托专家统一制作新课程配套多媒体课件并发放到全市每位“思政课”教师。这对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问题与不足

调查发现,上海市高校90%以上的“思政课”都是在多媒体教室讲授的,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表明多媒体手段对“思政课”教学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本市高校多媒体装备水平、教师教育观念、使用现代教育媒体能力等存在着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1)“硬件”装备存在差异。本市众多高校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利用校园宽带网络,建立了精品课程库,充分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的教室大部分拥有多媒体设备。但也有一些院校,特别是一些二本院校拥有投影仪、电脑的教室普及率在50%~70%之间。虽然上海市整个教育技术装备条件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应占相对优势,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悬殊,美、日等国该比例均在90%以上。另外,教师办公室配备电脑的学校也各有不同,有的高校为所有“思政课”教师配备电脑,如上海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有的高校一半的“思政课”教师拥有办公电脑。还有几所高校则一个教研室配备一台电脑。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甚至没有一人拥有办公电脑。(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学校虽然教师办公室没有“公用”电脑,但适合教师工作特点,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但总体上说,上海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电脑装备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且与发达国家相差较为悬殊。美、日学校教师办公电脑配备率在95%以上,且不少教室及走廊上也安装了供师生使用的计算机。

(2)教育观念存在差异。不少学校的许多教师能“玩转”现代化教学手段。他们使用的不仅是简单的“条头糕”式的取代板书的电子课件,而是结合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处理,研制声、光、电结合的缤纷视频材料,有的则直接在课堂教学中点击需要的教学网站,带领学生领略最新资讯。由于“思政课”教学大都采用大班授课,师生交流不畅,课堂内互动不易,一些“思政课”教师开始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很多“思政课”教师已经认识到开辟网络教学新平台能增进第一课堂的教学实效。但是碍于时间消耗多,经费支持困难等原因尚未启动或难以维系这一新手段。当然,依然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他们习惯于传统的“手工”教育作业方式,从不使用课件,使得有限的教育技术设施未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效益。

(3)教师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校信息中心专门制作了面向教师的多媒体教室使用的网上教程,并多次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对老师进行多媒体教室使用方面的培训。如上海理工大学专门组织多媒体的示范教学,社会科学部组织所有老师参加,现在该校全体教师都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该校青年教师的电光笔移动教学也得到部门的认可和推广,部门为每一位教师在配备移动硬盘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支电光笔。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华东理工等高校几乎所有“思政课”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上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为中青年教师开办了几次多媒体技术讲座。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自学制作课件。上海海洋大学社科部还每年举行一届多媒体教学交流比赛,现在已经举办了三届。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目前,上海高校的不少“思政课”教师愿意在提升教学手段上下工夫,他们使用多媒体手段上课,以更加感性、生动的形式,及时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教案、进课堂。但是调查也反映,一些学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只占一半。50岁以上的“思政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也是高低互现,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老教师们在同事帮助下,刻苦学习电子课件的使用、制作。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能力成为制约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分析与讨论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科学解读和实践要求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之一,而且有扩大教育规模、传授知识技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显现作用。它还有着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展现现代化科学技术优势,渗透“科技意识”影响下一代成长的间接的潜在作用。同时,它也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战术之举;是参与教育改革,变革教育体制、教学结构的战略行动。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文字教科书、粉笔、黑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教设备、网络和电化教材。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几个方面: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媒体;在应用的同时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科学地借助媒体传递教育教学信息。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教学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0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遵循新课程“一纲一本”的统编高质量教材,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想方设法将教材语言转换为课堂教学话语,通过采用课内访谈、辩论、演讲、讨论、提问、质疑等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不断增强。上海各高校不少“思政课”教师不仅“玩得转”多媒体,还在“玩”的生动性、有效性上下了工夫,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教学成效。

2:“思政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初衷和目的

“80后”、“90后”的大学生正赶上IT技术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大多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从小习惯影视画面和网络语言,对视觉的敏感多于文字,视觉上具有差异性的东西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如何将理论性、逻辑性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特别是转换为让当代大学生接受的语言形式?多媒体课件可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多媒体由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组成,图、文、声、像并茂,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含有大量视觉冲击强的影像,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我们用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多媒体语言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内容,有利于我们在说明有关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时,讲清有关的道理,以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教师通过计算机,借助多媒体课件把知识、思想、观念等作用于学生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其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内容构成的变化,产生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无论你是接受还是拒绝,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已经成为很多“思政课”教师的必然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日渐取代“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它注重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组织培训课件开发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网上教学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概念还应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一旦我们确立了整体的系统概念,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融合关系。

3:“吸引眼球不等于震人心魄”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教师可以随鼠标操作的步骤不断地提问、讲解,使学生思维从一个问题顺势进入下一个问题,使问题成为刺激学生思维的“激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一些教师使现代化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电子课件,很多视频材料,包括有的教师把相关教学内容做成Flash,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变得非常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抬头率大大提高。

但也有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质疑”。有人说,这是图省事,一堂课让学生看段电影、听段音乐就完了;也有人说,理论的东西这样讲,学生能领会其中深意吗?甚至有人提出,随着电视、多媒体的普及,百家讲坛的火爆,大学也成了一个秀场,教师追求的只是让学生喜欢就可以。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门学科带给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于其深邃的思想,感性体验必须和理性认知相结合,才有可能真正使某种价值观得到深刻的理解和稳定、持久的认同。熟谙多媒体教学技艺的上海大学李梁老师是这样说的:“上课首先是个传播的过程,面对1对100人的传播现状,面对教育对象接受方式的转变,我们应该做的第一步就是寻求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喜欢接受的教学方式,而这与我们对教材内容不断深入的学术研究是不矛盾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教育技术决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教育信息化决不是“传统教育+电脑网络”,而是要系统地运用传统的和电脑网络的一切可以获得的资源,通过创造性的重构,去能动地变革传统教育的一切方面,在扬弃中发展,在发展中革新。

因此,任何新手段和技术只是教学的“帮手”,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中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使用多媒体手段更多的是为了更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使图形、图片、动画、声音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且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了解课程知识,有了探讨知识背后支撑理论的兴趣。

然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终效果如何还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在我们身边既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得好而教学取得很好效果的教师,也有从来不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教学效果也非常好的教师。如从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喜欢的优秀“思政课”教师评选结果来看,并不都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得好的教师,有的老教师甚至从来不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能博得学生的喜欢。由此看来,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是决定条件。任何事物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多媒体手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和研讨。

二、思考与建议

(一)思索和考量

1:“思政课”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多媒体使用上存在片面性。个别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舍弃应该作为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的板书,这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功和掌握知识是不利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可以省时,增加教学容量,但怎样做到恰当、合理、有效,值得认真研究。而与此相反,有的老师完全忽略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一味采取传统教学满堂串讲的方式,这也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有许多客观原因造成后一种现象存在)个别教师电子课件教案设计不够科学,字体、颜色、字号、背景等设计不合适,不够清晰,放映太快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一些教师整堂课都使用投影机,且不注意提醒学生课前和课间休息时开启门窗通风换气,致使学生在光线黑暗和空气不新鲜的教室里记笔记,眼睛长时间盯着刺眼的屏幕,一堂课下来,多数学生视力极度疲劳,头脑昏昏,学习效率较低,而那些听不进去的学生,常常会在昏暗的光线和满堂“机灌”中纷纷欲睡,教学质量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求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多媒体课件也并非万能,不能过滥。能通过粉笔、语言来表达讲授并能达到效果的就没有必要用“彩色代替黑白,鼠标代替粉笔,动画代替静态”。

与此同时,课件材料的处理常常使老师难以忍痛割爱,由于缺乏对众多材料的筛选和取舍,导致材料不典型,臃肿泛滥,表面上“容量大”而实际结合不佳,说服力不够,由于演示的最佳时机没掌握,过早、过迟、过多地出现,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迁移或无意注意,从而大大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而导致新的“满堂灌”。有的“思政课”教师简单地让多媒体教学包办一切,滥用多媒体技术,在认知交流中使“多媒体独霸课堂”,导致教师的精神被多媒体操纵,学生思维被多媒体所束缚,师生就会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只能降低教学效果。

应该看到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作用。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切忌喧宾夺主,“照网宣科”,一展到底。可能直接导致的两个结果是:老师一蹴而就疏于个性发挥,疏于利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回答、表情等向教师反馈信息。学生注视视频而忽略教师讲解。“思政课”教师应更多考虑多媒体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使许多知识、内容能够直观化、形象化,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然而,在实践中往往把这种优势推向极致,导致“唯多媒体教学”,即教师充当画面的“解说员”,一句接一句地讲,一个屏幕接一个屏幕地念。要么,片面追求课件信息量的大而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顾容量的增大、信息的延伸,所链接的材料很多,然而,往往许多信息游离于观点之外,同时也忽视了课堂教学是受时间限制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有些信息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课堂学习时间,无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现代化教学手段“为用而用”和“创新使用”的问题

同样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用而用”和“创新使用”有着本质区别。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每个教学内容或知识单元都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否则,重形式轻内容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有哗众取宠之嫌。

在多媒体还未普遍应用前,不少“思政课”教师搜集和制作大量剪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当语言和肢体无法达意时,一些教师就会用画示意图、列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而今天,当VCD、DVD已不再流行时,一些“思政课”教师又学会了在网上直接搜索,下载视频和音乐,并刻录成所需要的教学光盘。令其课堂生辉的关键并不是多媒体,“什么合适我就尝试用什么,什么有用我就去学什么”,教师们有着对“创新”最朴实的理解。

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也不是简单地替代板书,而是在教学过程设计上的革命。这是一种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熟悉学生的接受方式和接受语言,集策划、组织、实施、指导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是为了迎合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但是当技术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这样的功能是体现不出来的。10多年来,上海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了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自学多媒体技术和多种电脑剪辑方式。“05”新课程方案颁布以来,不少教师更是强化了创新教学手段的意识。一些“思政课”教师坚持做到课件日日更新,堂堂不同。他们用实践证明“思政课”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3:多媒体教学应否避免学科融合和教学趣味化、游戏化问题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只能为教学内容服务,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达到教学目的。若为了达到多媒体的某种演视效果而淡化教学内容,造成“喧宾夺主”表面的热闹,会成为学生老师的一场表演而缺乏真实内容,这只会冲淡教学的最终效果。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但学科特点不能不体现。一些“思政课”教师片面追求形象内容的长而多。有些教师为了内容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剪辑了大量的视频、音频材料充实到课件中,多媒体平台演示的确直观、形象、生动,文字的外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和实实在在。学生们从头到尾处于多媒体营造的影、音、图、文的氛围里,悦耳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漂亮的动画,课堂确实轻松多了,仿佛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然而在这热闹非凡、无休止的轰轰烈烈的多媒体冲击中,学生们眼花缭乱没有想象和思考的时间,无法屏声静气地细细品味字里行间音像之中的内涵。这种从原来教师的“满堂灌”变为了“机灌”或“人机灌”,“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已荡然无存,教师和鼠标的互动完全代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媒体成为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正如有的专家认为,这种“过多过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思维退化,探索能力降低。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确有时比传统的口头讲授更生动,但教师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只图热闹。上海大学李梁老师认为,不能忽视“思政课”的落脚点,是“理论”教育而不是“形象”教育,所以要避免只求图形、图片、音频、视频的多媒体制作,要使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服务。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需要注意在内容上扣紧主题、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材料。要精选那些最能反映理论精髓、揭示精神实质、最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的典型的形象材料在教学中运用。如果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不注意思想内容,只求表现形式上的完美,即使教学再生动有趣,学生听得看得再津津有味,也形成不了思想理论观点,起不到思想启发教育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引的功能,把多媒体教学方法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纳入到考量的视野,这是多媒体教学需要面对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多媒体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从实效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

4:多媒体教学对师生的思维究竟是超越还是禁锢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和学生的再创造。借助多媒体演示,应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揭示理论发生发展的过程,既可训练学生多角度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选择性。认知理论的研究证明:多媒体可诱发认知内趋力,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兴趣。多媒体影像使教学过程跨越时空限制,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向导。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思维的发展。

经常使用电子用课件教学的“思政课”教师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课件用得多了,可能会影响思想深度,教师也可能会追随屏幕内容疏于深度思考。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有时会突发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动人之处,都往往无法立即加到屏幕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自由发挥;有时容易出现课件依赖,如果哪天停电了,课件打不开了,或者哪个教室没有电化设备,教师简直就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因为用惯了课件的教师都不再记材料了,离开了课件也没有了思路。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多媒体课堂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教学及课件制作应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不能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规律。只有摆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决策与建议

当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世界性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日本早就很明确地提出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适应21世纪教育要求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他们强调:“教育方法应重视青年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情和思维过程。无论哪一门课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让学生大量解答指定的题目,那么,既不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任何学习乐趣,也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05”新课程方案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较以往有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教师作了许多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不因时、因事、因人而灵活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给大学生留下说教的印象,一些教师照本宣科,缺乏亲和力。为此,上海市教委和各学校应营造良好氛围,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1:强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目前,在多媒体的应用上,虽然不少教师采用了课件,但其运用还比较初级,缺乏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的剪辑、精彩务实的案例和时事新闻资料,基本上只是把书本内容、教案、部分案例转换成“电子版”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还是传统讲课方式的重现,只不过是披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外套而已。因此,要让“思政课”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进学生头脑,必须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做到量体裁衣,灵活运用。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在“思政课”教学中,同一种方法被不同的教师运用有时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新颖多样,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思政课”教师既要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2:廓清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目的的相互关系

“思政课”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所讲的道理,还在于道理的讲法,而往往后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更为直接。“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实运作,充分考量这些手段的优势与限度。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实运作取得了一定实效和也引起各方关注。2007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开展的“精彩一课”评选,不少教师所教课程获奖,这固然能鼓励“思政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把“思政课”讲得更深刻、更生动、更精彩、更有效。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正如一位专家中肯地指出:“思政课”现在达到了“生动”、“热闹”的目标,但尚感理论深度不够。为此,各高校还应联系自身实际加大对理论和现实前沿问题的追踪和研究力度,以此为“桥梁”更好地实现科研向教学的转化,通过内塑研究型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焕发出持久吸引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互动、教与学的和谐,活跃气氛固然重要,但“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注意将学生的想法引导到正确的观点上,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而忘了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要精要管用”

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我们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提问、发言、讨论、辩论;情境创设、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交互设疑教学;名师访谈、小班讨论、网络互动;多媒体教学、数据资源共享;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等,教学方法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认识误区。不能只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教学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一些人批评讲授法是“注入式”,是“满堂灌”,把对讲授法以外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叫作改革,并试图在教学改革中找到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这是对“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认识的误区。国外许多大学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学生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并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最佳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思政课”最佳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思政课”教师应该多深入到学生中间,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智慧,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创新方式,形成一个“要精要管用”的教学方法体系,把我们想说的与学生想听的融合在一起,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1)加大资金投入。上级教育领导部门,将教改经费纳入专项经费下拨,各高校应有步骤地做好资金准备,单列支出,保证落实,为全体教师配齐必要的办公电脑等设备。

(2)加大挖掘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潜力,建立多种软件体系。为教师备课和教学活动提供形象化资料的软件素材库,为学生自学提供各种材料的学习库,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建立全市及全国校外教育信息网络,从中可以获得教学、管理、科研、教材、器材开发应用软件等学习材料的网络软件库。

(3)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结合新教材的使用,已在2006到2007年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了多次多媒体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求所有老师明确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新课程多媒体教学基本要求。下一步要做的最好是结合“李梁工作室”项目,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研制方法的培训,让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熟悉并擅长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具备有效应用的技能。

(4)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时刻关注学生们在关心什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出发,尽力寻求与他们合拍的共同经验,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三、个案剖析:李梁与他的多媒体教学

1:李梁简介

李梁,男,“思政课”教师,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助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书记。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曾获上海大学“教书育人”二等奖、“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3年1月,被评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02年度先进个人。2003年6月,获“上海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曾荣获上海大学2003~200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十佳”和上海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06~2007年度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海市“思政课”“精彩一课”奖。2008年2月,以李梁名字命名的“李梁工作室”获得本市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称号。李梁工作室设在上海大学,由李梁担任工作室主持人。他在上海大学开设的所有课程,如“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2:走近李梁:他将大学政治课讲到精彩绝伦[3]

大型电视专栏《走近他们》第136期(播出时间为2008年1月19日)专门采访了李梁老师,以下是采访的部分内容,访问者为骆新。

骆新:我们在网上看到过学生对您的评价,这个评价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很多人说像这样的政治课,或者像这样课程,往往在很多学校都认为是很枯燥的课程,但是他们对您评价非常高,认为是精彩绝伦,而且是几乎到爆棚,我们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您可以做到这一点?

李梁:学生可能对一门课有个期待,当他去上这门课以后,他发现他的期待有点扑空这种感觉,当他找到另一个老师的时候,他发现这个期待和他原来的预期比较吻合,我可能正好补了这个空。还有,既然是课程,应该是一样的,你说数学课枯燥,体育课就有趣吗?我觉得不一定。关键在什么?关键在于主持这门课,或者主讲这门课的老师。

上课实况:

我想你们去云南的时候,有一样东西不要忘了带回来,云南有一个明信片,叫“云南十八怪”,第六怪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看板,就是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你们有没有想过,火车怎么会不通国内通国外呢?法国修的轨距是一米左右,但是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以后),两广是属于法国的势力范围,还有云南,那么长江流域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所以他们修的轨距和法国人修的滇越铁路的轨距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在一个国家里面,它的轨距竟然会不同,一个主权国家它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显然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了。

采访高御轩(上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李老师的课程上,书本上的理论的东西灌输得很少,重点的历史事件,还有一些重要理论都会提到,但是不会一直照本宣科。

采访林自强(上海大学社科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视角比较新一点,有些可能看上去跟这门课没有直接的关系的,但李梁老师能够从这个资料当中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能够用在课堂的教学上面。

采访忻平(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用活生生的史实、史料、大量鲜活的材料,使大家把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教材语言,变成活生生的,使大家有一种直面现实的感觉,让课充满时代感,所以学生每次上完课都鼓掌。

采访朱江宁(上海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我觉得当时上他的课,真的是每个星期会盼着星期二的晚上去上那个课,有的时候还会带上同学一块儿去。

采访高御轩(上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李老师不是授人以鱼,是授人以渔,看待世界的眼光会不一样,思考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每次上课,李梁都会比同学们更早来到教室,他要先安顿好他的讲课法宝:多媒体。李梁的聪明在于他懂得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去抓住同学。多元的、立体的、形象的声画,构成了强烈的视听冲击,让学生怦然心动,欣然接受。

如今在上海大学,李梁老师开的每一门课,都成了同学们口口相传的品牌课程,一改人们脑海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瞌睡连连”的上课印象。李老师的吸引力来自他的独家法宝——多媒体。

骆新:您把整个课程加入很多多媒体元素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

李梁: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把它看作是一个传播过程,而这个传播和我们一般面对面谈话又不一样。我们两个人面对面谈话是点对点传播,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神、我们的肢体语言,直接表达我们想表达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这个课是点对众的传播,学生都在100人以上,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完全一样,我就要和他有一个对接。

骆新:就是在一个什么基础之上对话。

李梁:对,跟他对话。我们传统的方式,老师的声音和黑板上的板书,我们以前也经历这么一个阶段。但是随着现在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的发展,包括学生自己接收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单一的渠道,多媒体实际上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骆新:多增加了一种渠道。

李梁:对。我们也在传播,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我们也应该用多渠道,这个是从传播的技术层面来说,它必须是这样的。然后他听,要让他能够听清楚,光我们老师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可能力度还不够,深度还有限。需要什么,需要借助于多媒体。

【注释】

[1]李长春: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2008年5月5日第一版。

[2]赵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理念》,摘自《新课程、新教学、新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大型电视专栏《走近他们》第136期,播出时间为2008年1月19日。被访问者:李梁;访问者:骆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