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等现象,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造成国内出口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择业取向究竟有什么特点和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与其家庭收入水平相

六、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构成严峻挑战:一是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等现象,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造成国内出口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二是投资流失效应。我国是全球吸收FD I(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以及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大幅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三是间接减损效应。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低迷。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在2008年559万人的基础上增加51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增加就业的为1140万,但仅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就有610万人。[16]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长、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17]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峻时期。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地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2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延长其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时间。许多高校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各种服务。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些政策和服务?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择业取向究竟有什么特点和变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和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这些问题正是本章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我国学术界在大学生择业取向研究中,尚没有对择业取向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学者们或者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使用择业取向这一术语;或者是在不同的学科意义或研究视角上使用这一概念;还有的则是根据自己对择业取向的主观理解来使用这一概念。学界对“政策认知”的研究则比较稀少,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政策认知”的研究。本研究根据对金融危机下的特定就业形势分析,并以国家当前出台的就业政策作为认知客体,将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为结构式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就业形势认知、择业取向选择、就业政策认知四个部分。其中,就业形势认知包括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预测、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影响的判断和就业信心三个方面,择业取向选择则包括择业观念取向、择业心态取向以及具体择业形式取向,就业政策认知包括对国家就业鼓励政策的认知和对高效就业服务内容的认知。对当前时期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和政策认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中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的心态特征与主观需求,有助于拓展、细化和创新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选取河南省10所高校中的12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本科院校7所,专科院校3所。共回收问卷1186份,有效问卷1093份(其中因回答不完整剔除93份),回收率为98.83%,有效率为91.08%。有效调查样本中,从性别结构看,男生占50.32%,女生占49.68%;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生占59.50%,专科生占24.07%,研究生占16.43%;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含预备)占27.06%,共青团员占69.63%,群众占3.31%;从专业上看,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占42.82%,文史类专业大学生占38.90%,其他专业大学生占18.28%;应届毕业生占56.80%,非应届毕业生占43.20%;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占35.23%,来自农村的占64.77%。

2.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自编的《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见附件),问卷效度检验采用德尔菲法,请有关专家对问卷设计的项目逐条审核,对专家认同的项目予以保留,对有争议的项目给以剔除,然后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做出定性评价。问卷共30个题目,经三轮专家函调,保留25个题目,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业形势认知、择业取向选择、就业政策认知四个部分。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一个月后对一所高校的100名学生进行重测,重测相关系数为0.86。

3.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09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抽样方法为分层整群抽样。所有问卷均由专门培训过的研究人员在高校辅导员或学生干部的配合协助下进行团体施测,先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施测后问卷当场收回。在每个被试者回答完毕后,当场对其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认真核实、及时修正。所回收的全部问卷资料由课题组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形势认知

(1)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

问卷主要通过询问“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来调查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调查结果表明(见图3-1),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结束,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结束,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与其家庭收入水平相关性很高。如表3-1所示,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看法越乐观。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对收入水平高的家庭较小,而对收入水平低的家庭更为剧烈,从而使得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感受更为深刻(见表3-1)。

img13

图3-1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

表3-1 不同收入家庭大学生对当前这场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  单位:%

img14

(2)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断

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时,如图3-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另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img15

图3-2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影响程度的判断

对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程度进行差异检验,以性别为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家庭经济收入为组变量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2所示。在“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程度”这个问题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从分值来看,女生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更为严重,从总体平均分来看,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程度”较大;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程度”随家庭收入的递减而递增,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这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对中下等家庭收入的家庭带来的冲击更剧烈,来自中下等家庭收入水平的学生自我感觉就业影响也更大。

表3-2 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的影响程度

img16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计分方法:选项“A很大”计4分,“B较大”计3分,“C一般”计2分,“D较小”计1分,“E没什么影响”计0分。

如表3-3所示,将应届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的回答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应届毕业生比非应届生更倾向于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或“较大”,但差别并不显著。总体来看,大学生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很大”或“较大”。

表3-3 金融危机对高校应届与非应届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  单位:%

img17

(3)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

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如何”时,如图3-3所示,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比较明显:48.0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较小”,40.05%的大学生则选择“信心较大”,另有6.69%选择“没有信心”,4.95%则表示“信心很大”。

对大学生在金融危机下的就业信心进行差异检验,以性别为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家庭收入水平为组变量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4所示。

img18

图3-3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

表3-4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img19

注:*为p<0.05,**为p<0.01,***为p<0.00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信心计分方法:“A没有信心”计0分,“B信心较小”计1分,“C信心较大”计2分,“D信心很大”计3分。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方面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从分值来看,女生自信心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就业过程的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差异问题,导致女大学生在择业中更为弱势,就业信心因而也就低于男大学生。而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自信心”分值随家庭收入的递增而递增,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这与表3-1、表3-2和表3-5共同说明了金融危机对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影响差异较大。

表3-5 金融危机下不同收入家庭大学生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  单位:%

img20

此外,如表3-6所示,学历层次越高,金融危机下的就业信心越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专科生、本科生的就业期望值相对较低,而且还有继续考学深造等出路,而研究生的就业渠道更为固定、狭窄,对工作机会的期望更高,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就业信心更显不足。本研究中关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后打算的调查结果(见表3-15)印证了这一分析。

表3-6 金融危机下不同学历大学生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  单位:%

img21

如表3-7所示,理工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高于文史专业的学生。根据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对理工科学生的就业需求较为刚性,而且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括了加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项目,对理工专业学生就业形成了较为有力的支撑。

表3-7 金融危机下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  单位:%

img22

2.择业取向选择

观念转变与否也是推动或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8]“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就业观念的变革。大学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19]。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态的基本特征和具体问题,直接影响其择业取向,对分析和纾解金融危机下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意义重大。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取向

其一,就业观念差异显著。

在回答“目前您最赞同的就业观念是什么”时,如图3-4所示,45.75%的大学生选择“起点非常重要,第一份工作应慎重选择”;43.74%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待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态度上,大学生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img23

图3-4 大学生最赞成的就业观念

对比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见表3-8),我们发现,女生的就业观念更加现实,更认可“先就业、后择业”,而男生中赞同“第一份工作应慎重选择”的居多。此外,认可在金融危机下“凑合就业不如自主创业”的男生也明显高于女生。

表3-8 不同性别大学生最赞成的就业观念  单位:%

img24

而应届毕业生与非应届在就业观念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9),应届毕业生认可“先就业,后择业”的比例为47.02%,认可“第一份工作应慎重选择”的比例低于前者3%。非应届毕业生则在“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和“自主创业”方面的选择比例高于应届毕业生。这表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实际、降低期望和避免风险。

表3-9 应届与非应届毕业生最赞同的就业观念  单位:%

img25

其二,择业首要因素:最注重工作发展机遇。

在询问大学生选择工作考虑的首要因素时,40.82%的大学生选择了“工作的发展机遇”,其次分别是工作的稳定状况(16.71%)、薪酬待遇(16.62%)、工作环境(11.32%)、专业对口程度(7.31%)。

具体分析,首先,如表3-10所示,不同专业学生对选择工作考虑的首要因素差异较大。文史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工作的稳定状况、环境地域,而将“工作的发展机遇”作为择业首要考虑因素的理工专业学生为46.02%,高出文科专业近10%。

表3-10 不同专业大学生选择工作考虑的首要因素  单位:%

img26

再者,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考虑“工作的稳定状况”和“工作的发展机遇”上呈现反向趋势(见表3-11)。专科生高度认可工作的发展机遇(52.88%),以工作稳定性作为考虑首要因素的仅有7.69%。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选择“工作的发展机遇”为首要因素的呈下降趋势,仅有30.23%的研究生首先考虑工作的发展机遇,而有27.91%把工作稳定状况作为首先考虑因素。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表3-11 不同学历大学生选择工作考虑的首要因素  单位:%

img27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取向

其一,能承受的待业期:半数以上选择“6个月以内”。

经济学家费尔浦斯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认为,[20]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求职者会不断花费时间搜寻报酬令自己满意的职业,直到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时为止。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工作搜寻行为可能随着毕业离校而进入失业搜寻状态(unemployed job search)。《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21]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调查数据可以推测,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成为失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调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设计了关于待业期的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等问题。

在问到“您毕业之后,愿意最长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在“6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花费“6个月到1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1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比较迫切。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2]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随着毕业生增多,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延长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受的择业时长有一定影响。如表3-12所示,家庭收入越低的大学生对尽快找到工作的心态就越急切,而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则能够接受较长时间的择业期。

表3-12 不同收入家庭大学生毕业后愿意花多长时间来找工作  单位:%

img28

其二,金融危机下的月薪预期:半数定位在1000~2000元。

在回答“金融危机下就业,您能接受的月薪水平是多少”时,49.59%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水平为1000元~2000元,30.05%选择2000元~3000元,11.23%选择3000元以上,8.04%选择800元~1000元,0.64%选择800元以下。近六成的研究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在2000元~3000元区间内(见表3-13)。

表3-13 金融危机下就业,不同学历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水平  单位:%

img29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3]全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别是1677元和1316元,与表3-13显示的月薪预期的集中区间一致,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月薪预期与之前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事实上,由于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毕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

表3-14则说明,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月薪预期要明显低于城市学生。有32.03%的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能接受2000元~3000元的月薪水平,还有14.58%能接受3000元以上的月薪水平,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均高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

表3-14 金融危机下就业,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所能接受的月薪水平  单位:%

img30

(3)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具体就业形式取向

其一,毕业后的首选打算:呈现多元分化。

在回答“金融危机背景下,您毕业后的首选打算是什么”时,选择最多的选项是“继续学习深造”(30.29%),其次分别是选择“进国企”(19.43%)、“进私企”(14.36%)、“进行政事业单位”(14.36%)、“自主创业”(3.41%)。《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数据显示,[24]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目前将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首选打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主创业的趋势,但自主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打算”,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打算比较茫然。

表3-15表明,研究生毕业后的首选打算与专科生、本科生差异很大。31.43%的专科生和32.49%的本科生首选“继续学习深造”,而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意愿很低,仅占10.75%。同时,有39.78%的研究生首选“进行政事业单位”,这与表3-11所示27.91%的研究生把“工作稳定程度”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相关联,学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群体更倾向于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是国企,而对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的“进私企”、“自主创业”兴趣较小。

表3-15 不同学历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打算  单位:%

img31

其二,对政策鼓励的不同就业形式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对于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态度时,有57.37%的大学生选择“会积极考虑”,32.5%的大学生表示“会考虑,找不到合适工作就去”,仅有10.12%的大学生对待去中小企业就业的态度消极。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的高度认同。比较而言,女大学生对在中小企业就业的认同度高于男大学生(见表3-16),理工专业大学生对在中小企业就业的认同度高于文史专业(见表3-17)。这可能是由于中小企业有更多供理工专业学生发挥才能的职位,而文史类专业偏爱稳定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而女生比男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意愿更强,可能是由于女生由于就业压力较大而导致就业期望较低的结果。

表3-16 金融危机下,您对于在中小企业就业的看法  单位:%

img32

表3-17 金融危机下,您对于在中小企业就业的看法  单位:%

img33

当问到对于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的看法时,有27.25%的大学生选择“会积极考虑”,有43.76%的大学生则表示“会考虑,找不到合适工作就去”。由表3-18可知,愿意考虑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农村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有10.47%的城市学生明确表示肯定不会考虑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而农村学生选择“肯定不会去”的只有2.98%。这说明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加有意愿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表3-18 金融危机下,您对于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的看法  单位:%

img34

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怎么看”时,25.41%的大学生选择“会积极考虑”,34.50%的大学生表示“会考虑,找不到合适工作就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如表3-19、表3-20所示,男生、上等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相对于女生、中下等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其自主创业的意愿更加强烈。

表3-19 金融危机下,您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看法  单位:%

img35

表3-20 金融危机下,您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看法  单位:%

img36

其三,待业期间的就业形式选择。

“如果找不到理想工作,您愿意接受的选择是什么”这一多选问题,主要询问大学生待业期间的现实择业取向。调查结果显示,有38.36%的大学生选择“参加就业见习等过渡性就业”,其次分别是“个体经营、自主创业”(29.68%)、“城市社区就业”(28.48%)、“打几份零工非正式就业”(25.39%)、“到西部地区就业”(23.01%)、“到农村基层就业”(21.19%)。这些选项选择比例均处于20%~40%的区间内,表明大学生应对待业状态的准备途径是多方面的,意味着在可能出现的待业期,大学生的就业出路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分化。此外,大学生到城市社区的意向要高于西部地区和农村。

其四,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重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

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打算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时,“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增加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成为被选择最多的答案选项,分别为57.9%和57.35%,而选择“继续深造”、“考公务员”、“考英语等资格证”、“寻求亲戚朋友的帮助”的受试者也各近三成。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需要从学习专业知识、丰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共同进行,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提高。

3.就业政策认知

(1)大学生对政府促进就业相关政策的评价

其一,总体效果评价:半数以上大学生看好政策实施效果。

在问及“您认为,现有促进就业政策的总体效果如何”时,6.67%的大学生选择“会很好”,46.21%的大学生选择“会较好”,43.29%的大学生认为实施效果可能“一般”,仅有不到4%的大学生认为现有促进就业政策效果会“较差”或“很差”。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国家及时出台的促进就业政策受到了半数以上大学生的好评,大学生对政策实施效果有着较为乐观的期待。

其二,具体内容评价:对准就业政策评价最高。

在问及现有哪些就业政策作用较大时,49.86%的大学生认为“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政策作用较大,这一选项被选频率最高(49.86%),其次分别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46.21%)、“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40%)、“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38.08%)、“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36.16%)、“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政策”(34.16%)、“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捐助”(25.02%)。

在具体问及“为促进就业,政府今年推行了就业见习、强化培训等准就业制度。你对此是什么看法”时,27.6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好,会积极参加”,58.26%的大学生表示“政策比较好,可能会参加”,仅有不足一成大学生持否定态度。这充分显示出,在现有的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中,准就业政策受到好评,大学生对就业见习、就业培训的参与意愿强烈。

其三,待业期间的政策需求:最期望政府推荐就业、提供技能再培训和创业支持。

“如果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待业期间你最希望政府提供的帮助是什么?”,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举办专场招聘等形式推荐就业”的大学生最多,占29.63%,22.42%的大学生最希望政府提供技能再培训,引导进入社会需求行业,17.26%的大学生最希望政府提供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也有14.35%的大学生最希望政府提供基层就业岗位,还有少部分大学生最希望政府提供廉租房、失业补助和社会保险等,这也显示出由于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的分化,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类型需求也趋于多元化。

(2)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服务的评价

为考察大学生如何评价自己所在高校的就业服务情况,问卷设计了“以下促进就业的相关服务中,您认为效果较好的有哪些”这一多项选择题。统计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认为效果较好的就业服务依次是:举办和引进招聘会(56.71%)、与社会、企业的就业合作机制(41.90%)、毕业实习(38.53%),而其他形式的就业服务则认同率较低。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认同率较高的这些就业服务形式,其共同特点在赋予大学生就业实践的机会,且能获得丰富的现实就业信息,这应是这些就业服务形式得到大学生认可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与政策建议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的主要特征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和政策认知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业形势判断方面,大学生多数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1~3年,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超过半数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

第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择业取向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最注重工作的发展机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认同度较高,待业期间最青睐过渡性就业形式,三成大学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大学生就业心态比较迫切,调查中半数大学生不愿接受超过半年的待业期。大学生应对金融危机的途径多样化,三成大学生首选继续考学以应对金融危机,超过半数学生选择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并重发展来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三,就业政策认知方面,大学生对政府和高校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的就业创业服务较为满意,其中准就业政策最受大学生认可。待业期间的大学生对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提供的就业创业服务具有多元化的需求,对政府推荐就业、技能再培训和提供基层就业岗位的需求最大。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中,能够提供与社会、企业沟通接触的机会和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形式更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2.政策建议

基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形势和主观认知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当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部门进行合作供给的模式,为金融危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足量、高效、多维的公共就业服务,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进顺利就业。具体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促进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

从1998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也明确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统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25]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只有通过金融、财税、管理服务等多重途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效果如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款规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主导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设计实施有效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第二,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

本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的就业政策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较低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因此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引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乡村基层就业,并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况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保护。

第三,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建立长效机制,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缓解大学生的择业焦虑。

金融危机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于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仅能接受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急切。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加强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缓解压力的服务工作。大学生待业期间的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特别要注重通过各种组织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期间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虑,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疏导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范和群体事件,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第四,进一步扩展、深化和完善准就业政策,推进就业制度创新。

“准就业”阶段是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我国目前的准就业政策主要作用是:使处于待业期的大学生通过“准就业”阶段的学习与工作,获取“工作”与“学习”的双核实训,在结束“准就业”阶段后,学生可获得从业工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方面的回报。这一政策是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制度创新。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准就业政策的认同程度很高,这为准就业政策的继续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已推出的准就业政策还存在着内容形式单一、覆盖面不广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扩展、深化和完善准就业政策,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使得不同专业、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都能均衡受益。

第五,运用政策手段,保障大学生中弱势就业群体的利益,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户籍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调查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资源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应当完善立法,加大纠正和惩治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保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体现公平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乡村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况,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

第六,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服务与大学生、用人单位的需求接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本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分适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就业能力和观念,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注释】

[1]本文原载《管理观察》2011年第27期,题为《论管理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管理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编号:Y201019036)的研究成果。

[2]盛沛锋、楼文军:《“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经济师》2008年第6期。

[3][美]柯比:《学习力———哈佛大学对学习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金粒编译,广州: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4][美]柯比:《学习力———哈佛大学对学习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金粒编译,广州: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5]闰祥林、许承保、土美卿、刘川宁:《生物类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培育》,《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第3期。

[6]李玉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育探索》2008年第1期。

[7]本文原载《中国农业教育》2011年第1期,题为《刍议高校校园危机视阈下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发挥》。

[8]翁文艳、房欲飞:《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9]童中贤:《领导力:领导活动中最重要的功能性范畴》,《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4期。

[10]潘东良:《学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8期。

[11]朱瑞博:《危机生命周期与危机领导力提升》,《领导科学》2009年第17期。

[12]卢德平:《青少年领导力的萌芽和形成———基于三个城市26名高中学生干部的深度访谈结果》,《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5期。

[13]马洪波、张聆玲、李震:《正式组织中基于竞争的领导力探究》,《领导科学》2009年第18期。

[14]童中贤:《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打造高效的组织领导力》,《企业与文化》2008年第5期。

[15]本文原载《郑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题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思考》。

[16]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17]武毅英、王影:《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6期。

[18]孙庆斌:《高校就业政策调整与就业观念转变》,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9]张寒、郭少峰:《就业难只因精英观念》,《新京报》2009年3月2日第4版。

[20]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教育科学》2004年第8期。

[21]莫荣:《2008-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载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7-99页。

[22]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载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23]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载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24]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载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25]莫荣:《2008—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载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