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雕细琢育英才

精雕细琢育英才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高地建设是上海市教委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决策,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大举措。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及金融学教育高地为上海金融学院探索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此为契机,本着“公平选拔,择优组合,因材施教,打造精品”的原则,学校从全校本科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组建了上海金融学院金融保险教育高地教学实验班,开始了创新型英才教育的实践探索。

精雕细琢育英才

——上海金融学院金融保险教育高地班创新人才培养侧记

【视点】

教育高地建设是上海市教委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决策,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大举措。2005年7月,上海金融学院成为首批十大本科教育高地项目建设单位之一,成功申报上海市高校金融保险本科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从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2008年12月又成功立项第三批本科教育高地(金融学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从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及金融学教育高地为上海金融学院探索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自2005年开始,学校先后组建了2005—2010级6个高地实验班。在人才培养上做了大胆的改革,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做了有益探索,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经验。

“我就认准了高地班!”一名当年高考分数超过重点线的外省考生最终放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毅然选择了上海金融学院。

“我一定要挤进高地班!”上海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的大一新生小周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就为了实现他的这个夙愿。

“我很高兴能插进高地班!”来自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的交换生Dysli Sandra得知自己将插入上海金融学院高地班学习,喜不自禁。和她一样兴奋的还有来自瑞士、丹麦、坦桑尼亚、意大利等国家的留学生。

高地班——一个看似普通的班级,怎么会令来自国内外的学子如此倾心?

走进上海金融学院,走近它所创办的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实验班,透过它所秉承并坚持的金融英才培养理念、模式和实践,所有的疑问都将找到答案……

执着一种理念——培育金融英才

理念就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人才培养的航向。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潮中,上海金融学院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敏锐地把握时代需求,开始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以下简称“三型一化”)优秀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学校执着地认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上,各行各业都要有精品意识,而作为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尤其要自觉树立精品意识。“211”、“985”高校无疑是精英人才培养的排头兵,而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校,在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任务的同时,在其核心学科的重点专业,同样有义务也有能力培养特色鲜明的优秀人才。尽管其规模可能较小,困难可能较大,但探索不能停滞,“精”字当头,求精创优,应当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img15

2006年9月,首届金融保险高地班开班。

正是基于这一“英才教育”的理念,在我国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上海金融学院坚持办学特色,坚守金融特长,坚定地确立优质本科办学目标,借获得上海市十大本科教育重点建设高地的契机,以金融保险本科教育高地教学实验班(简称“高地班”)为载体,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培养金融专业优秀本科人才的创新之路。

2005年7月,上海金融学院成功申报了上海市高校金融保险本科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这为上海金融学院打造“金融英才”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以此为契机,本着“公平选拔,择优组合,因材施教,打造精品”的原则,学校从全校本科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组建了上海金融学院金融保险教育高地教学实验班(简称“高地班”),开始了创新型英才教育的实践探索。

锻造一个模式——通识交叉融合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素质创新型金融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交流能力。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强的“三型一化”优秀金融人才,必须突破现有模式,走超常规的特色之路。

img16

首届金融保险高地班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

上海金融学院敏锐地把握当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以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模式、资源配置、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为抓手,致力于锻造“金融英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模式,培养优秀本科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发展潜能。而这种发展潜能的获得,则深深根植于学校的深厚底蕴与教育教学特色。在“高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上海金融学院牢牢把握金融特色,积极探索一种模式:即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交叉融合。学校充分利用高地班这一创新平台,对金融专业深化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以超常规的方式实现了在“三通一渗透”基础上的“强化”。

所谓“三通一渗透”即公共课全校打通,公共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学科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注重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和渗透。高地班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创新性,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具有交叉性、边缘性以及应用性。譬如,加强金融学与法学的交叉,开设《金融法》、《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课程。注重金融学与数学以及网络信息的互渗,开设《金融数据库与金融统计分析》等课程。适应金融学专业向微观化发展,开设了《金融活动学》、《金融理财》、《基金管理》、《国际业务》等课程。

所谓“强化”则是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特别针对高地班的教学实施一系列的鼓励举措:

——强化专业主辅修制。完成高地班教学计划,可在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辅修专业毕业证书,并优先推荐出国留学。同时,加大了高地班的学分与学时要求,高地班学生须修完主辅修专业共189学分方可毕业,比一般专业学生多23个学分;须完成总学时达2944学时,比一般班级多安排353学时,其中仅专业方向选修课时就多安排136个学时,高地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强化学习激励机制。设置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奖学金、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学生科研基金、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学生社会实践基金、金融保险教育高地学生素质拓展基金,用于奖励高地班成绩优秀学生,支持高地班学生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素质拓展计划。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学校实验室优先对高地班学生开放,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可享受教师待遇。高地班教室集多媒体教学功能、多维视听功能、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功能、教学案例制作与讨论功能为一体,专供高地班教学使用。

——强化导师制的特色。高地班同时配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并为每2~3名学生指定一名专业综合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授、博士和优秀教师担任,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的答疑、学年论文的指导、跟踪学生的培养工作。

夯实一种底蕴——金融人文精神

当前,金融教育似乎正逐渐陷入一个误区:各类学校都希望开设金融专业;社会优秀生源都希望报考金融专业;各类毕业生则都希望成为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优秀毕业生更是如此。这种局面的延续,导致金融教育似乎进入了所谓“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境况。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滥竽充数,良莠难分,教学质量不断滑坡,特别是金融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的缺失,已经成为金融人才培养的“瓶颈”。这可以从社会需求,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渴求中窥见一斑。作为坐落于大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化金融人才重任的现代化高等学府,上海金融学院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主动规避金融人才培养的种种误区,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富有金融人文精神的金融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在充满变幻和竞争的环境里,学会与人合作,善于在团队中自我定位;在面对事业和生活挫折时,学会坚强和忍耐,拥有超越自我的意志;在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时,坚守诚信和规则,懂得金融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对于财富投资权益人的意义。

正是在这一信念的引导下,高地班不仅在理念上、机制上进行了比较超前的设计,而且尤其关注学生金融特色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培育。高地班积极弘扬“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努力营造“严谨治学,诚实济世”的金融特色校园文化,逐渐形成了“勤奋严谨、执着谦逊、致远致用、求实求新”的学风和班风,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勤勉躬行的优良班风。清朗的鸟鸣刚刚划破晨空,校园内便已出现了奔波忙碌的高地班学子的身影。平时,他们永远是属于那一批出入图书馆次数最多的学生,也是离开图书馆最晚的学生。同学们互帮互助,互相探讨,优秀作品互相推荐,独到见解相互分享,团队合作精神随处可见。

img17

2008年7月7日《文汇报》相关报道。

——砥砺人品的“诚信考场”。本着“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高地班学生主动请缨,希望学校在本班设立“诚信考场”,这一提议得到了学校的赞赏与首肯,于是学校第一个“诚信考场”正式产生。高地班的同学们正以实际行动经受着诚信的检验,践行着学校所倡导的金融特色文化理念与人文精神。

——富有个性的人生导航。学校在强化学习指导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富有个性的科学规划、人生引导,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熏陶与教育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地班,每个学生都清晰地描绘了自己的发展蓝图:有35%的同学选择继续考研;25%的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另有近40%的学生则思考规划着如何实现自己创业、就业的理想。

——金融特色的素质拓展。高地班学生结合专业课题开展义乌创业环境调查、宁波银行考察、上海外资银行考察、边缘化农民工子女法律意识及心理状况调研、浙江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调查等社会调查;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讲解金融基本知识,服务社会。由高地班学生负责的“外来务工青年夜校”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文明创建优秀项目奖”和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并被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等13部委授予“第五届全国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硕果累累的模范班级。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通过率分别为100%和75%;每个学生都获得过不同类型的奖学金;有一位同学已出版了专著;许多同学分别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校三好学生,获得上海市索尼奖、国际数学建模二等奖……大家学习目标明确,按照各自既定的方向,主动地学习并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BEC(商务英语)、托福、雅思等考试,为以后从事金融行业或出国深造打好基础、增强实力。

2008年1月,上海市教委、团市委表彰了一批2006—2007学年上海市高等学校先进集体及个人。上海金融学院2005级金融保险教育高地教学实验班(简称“高地班”)获得“上海市高等学校先进集体标兵”称号,成为学校获此殊荣的第一个班集体。

搭建一方平台——国际交流合作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上海金融学院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合作,提高对外合作交流层次与水平,为学校扩充办学资源、延伸发展空间、增强教学和科研实力服务,形成了具有金融行业院校特点的对外开放体制和运行机制。高地班正是这一办学战略的具体实践者。

在组建与发展高地班的过程中,上海金融学院始终坚持强化国际化办学思想,注重培养和提高高地班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为达成这一目标,学校在高地班人才培养中突出国际化和应用型特色,在班级组建、教学模式、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配套举措……

——实施中外学生合班教育。2007年5月25日,在庆祝上海金融学院55周年文艺晚会上,高地班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琳娜以一曲特别演绎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将校庆晚会推至高潮。在高地班,除了学校精心选拔的本校学生外,还有来自意大利、瑞士、坦桑尼亚等国的留学生。这些远道而来的各国学生与高地班学生组成一个特殊的集体,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交流。开朗的留学生与热情的中国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形成了良好互动,形成国际学生学习交流的氛围,强化了高地班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促进了对异域文化的感知,拓展国际视野,锻炼国际交往能力。

——高水平的双语教学。为了达到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目标,高地班的专业课采用了高水平的双语教学,使学生们的英语交流与应用能力得以大大提高,专业视野也得到不断拓展。譬如,学校专门聘请了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和金融研究专家Dominick Salvatore教授为高地班学生开设了“财经动态”课程。萨尔维托教授带着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现今社会最热点的经济问题,将课程分成九个部分,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深入探究。纯英语的教学丝毫没有消减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提问此起彼伏,极大地表现了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追求和探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学们扎实的英语基础。高地班还设有高级口语和中级口译课程,高级口语由经验丰富的外教教学,而口译课程则由资深口译教官全权负责,高水平的教学使得同学们的口语水平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大飞跃,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同外国友人交流。其中,2006高地班的董璐同学曾获得CASIO杯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迎奥运”五校杯、CCT V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优胜奖等多项荣誉。

——交换、交流学生制度。在中外学生混合编班的同时,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中国学生走出国门,接受异国文化的洗礼。高地班学生成为学校与国际知名高校“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的直接受益者。目前,高地班已有10位同学赴美国参加与汤森大学合作的“1+2+1”项目,研习保险精算;有2名同学赴北欧参加为期半年的“交换生”项目;今年下半年,又将有2名同学远赴加拿大学习。多样化的合作项目给予学生放眼看世界的机会,海外学习的经验有助于学生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

丹心育人,精雕细琢;雏凤高鸣,其声也亢。探索的脚步,笃实而坚定。通过高地班,上海金融学院正努力将“培育英才、锻造精品”的思想付诸实践,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操行、自强创新的独立个性、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刊载于2008年7月7日《文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