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目标。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专题研究和重大部署,并首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赵东玉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来的重要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本文主要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及提出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并研究了在实践中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和谐社会 研究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

随着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轮深刻而急剧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给中国社会带来急剧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原有的阶级结构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阶级阶层不断地分化,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贫富差距扩大;各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的二元矛盾进一步加深;文化领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主流价值观受到较大的冲击;多元化的思潮激烈交锋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惑[1]。很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目标。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五十余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而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则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无论是毛泽东重工业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还是邓小平部分先富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抑或是江泽民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都包含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素。尽管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但他们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完整概念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这一文件中首次提出。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文件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专题研究和重大部署,确立了由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特征和根本原则组成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整套成熟的实践理念。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5 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

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专题研究和重大部署,并首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由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特征和根本原则组成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整套成熟的实践理念[3]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次,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有机系统,这个有机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再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党的十七大进行了再次重申,并专列一部分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这一新认识、新论断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执政追求,而且要把它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地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4.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改善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中,有一种不和谐,就是党群关系的不和谐。其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一些党员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私利;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民主工作作风,在城镇拆迁、土地征用以及企业改组和破产过程中出现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恨,甚至引发了集体上访等一些群体性事件。因此,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和能力方面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党群之间的关系,赢得民心,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现阶段共产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符合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情况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对怎样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要从尊重知识和人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改进群众工作五个方面来进行。其内容涵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内与国际的和谐[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尚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特别是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明确提出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4.着力解决教育、卫生、住房等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采取积极的调控政策,解决住房价格偏高的问题。

5.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总之,我们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葛玲.机制构建与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党报,2008(2).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1).

[3] 高青,王瑞芳,聂法良,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