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分制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析

学分制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析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隐形弱化的学分制观照来探究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失灵的原因,以探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旨在探讨学分制对大学生党建传统工作模式的解构与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自我重构。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党的教育方针,在学分制下重构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党建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分制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探析

刘传华 韩 露

摘 要:学分制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逐步推行的新型教学管理体制,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隐形弱化的学分制观照来探究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失灵的原因,以探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分制 党建工作模式 工作体系

引 言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党建工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分制的全面推行。我国自1978年试行推广学分制以来,2004年国内有超过30%的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给高等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已难以适应教学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二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论。他认为:一国的高等教育能容纳的适龄人口在15%以内的为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能容纳适龄人口在15%~50%的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能容纳适龄人口在50%以上的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1]三是中国经济转型、政治改制、文化转向的社会转型期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运行规则、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等以各种方式不断渗透到大学校园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中国高等教育内在变革和外围环境的变化中,学分制是从内部深处不断解构着传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使原有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失去了平台,实效性差,无法发挥大学生党建工作思想上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效能。本文旨在探讨学分制对大学生党建传统工作模式的解构与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自我重构。

一、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一种调和,是学年制向学分制的一种过渡。如北京大学明确宣布:“我校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并不是纯学分制。”[2]学分制的推行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体制,其运行模式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成才规律,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是由于学分制所具有的独有特征和优势所决定的。

第一,学分制具有广泛的选择性。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是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制基础上的,它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二,学分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学分制采用的是模块结构的课程结构模式,学生选课时可以根据社会变化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自己的发展方面,以增强自身的适应性。

第三,学分制有助于学科的交叉发展以及师资结构的调整。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选课,拓宽专业面,有助于学科的交叉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开拓了一条更加宽广的出路。学分制还可以引导教师自行调整所教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课,这对教师本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分制进而自主调整师资力量的配比。

第四,学分制营造了较大的竞争氛围。学分制通过选课制、选教制及选优制的实施,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学中来,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自身的知识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学分制也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和动力,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学业,就要尽可能使成绩最优。

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一把双刃剑,是教育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奢侈品,它的全面实施必将引起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后勤服务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变化,进而解构传统的大学生党建传统工作模式。

二、学分制对大学生党建传统工作模式的解构与重构

学分制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但学分制的推行也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学分制对传统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解构过程也是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自我重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党建工作自身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进行自我提升的过程。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党的教育方针,在学分制下重构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党建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学分制对党建工作价值观的重塑

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党建工作强调把国家利益和政党利益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共性教育,忽视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这显然与学分制下学生自主性加强,要求自我价值和重视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个性教育的现实相矛盾,消弭党建工作的实效性。而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更要从党建等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品德和生活方式。树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党建工作价值观念,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强调在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开展党建工作,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这种党建工作价值观要求对传统“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进行重塑。个性的多元化必将与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或党建工作模式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形成冲突。

在学分制下,要牢固树立党建工作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国家,教育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3]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教育的发展应充分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因为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满足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人们才会有接受教育的自觉欲望。只有在正确的党建工作价值观指导下,党建工作者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探索大学生的各种需求,热情教导,细心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学分制对党建工作模式的解构

在传统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中,党建主要是依托固定年级、班级来建立党支部完成各项教育工作。学分制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进度、教师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实现学生、专业、课程、进度和教师的交叉组合,彻底解构了传统的大学生组合模式。学生在时空上的差异性,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中实行的集中教育变得难以实现。学分制下的自由选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学分制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选课等方面偏离方向,而班级的党团组织、班委会的职能也将随之被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大大减弱。高校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的模式被解构。

学分制削弱了班集体在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使众多学生分散在不同学习时段的选修课上。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建工作要进课堂、进宿舍、自身不断优化、系统化,使大学生能够产生党性教育的自觉性。党建工作无法按照原有的方式走进课堂,而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要求将入学教育、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毕业教育、健康教育和形势政策等以软学分或形势政策课程等方式走进课堂,指导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杜鑫凤在其硕士论文中专门用“新老生同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模式选择”为题来阐释如何在学分制下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运用全方位育人、自我教育、同辈群体等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保证。[4]加强大学生自组织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学生自组织,既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因为在兴趣和爱好相同的人群中间,具有某些共同性;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近感,使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缩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间的心理距离。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自组织思想建设是一种比较可行的组织教育模式。[5]

(三)学分制对大学生党建工作地位的挑战

学分制下,由于受到学业上的软控制,部分学生会产生“唯学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对于校园的渗透,以及部分学生政治要求上的无所谓心态,导致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主题接受的更大困难。学分制下管理的相对松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明显增强,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希望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对于外界而来的“干扰”显得很不情愿,尤其是对于学分并无多大帮助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各党团组织的意志难以保证执行,各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境地。

在学分制下,既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的交往式教育方法。随着社会转型、学分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要突破传统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师生关系,尤其在党员教育、党建等弹性有余、刚性不足的软性教育上,构建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平等互动的交往式教育理念。据悉,美国教师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专题讨论,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学生在如此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能够很好地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而在目前的党课教学和党员教育中,党建工作者居高临下强制式地单向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党员教育作为理论课进行讲授,忽视了“两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学分制对党建工作方式的质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上实行的是单一主体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纯观念形式的说教,忽视了道德教育的自律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会从自身已有的认知体验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筛选和加工,甚至加以抵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他律而非自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背离的。面对21世纪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高教改革和学分制的实行,灌输式教育方式的缺陷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越来越无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正面单向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自身有效性的质疑。

学分制下,就要建立一种系统的开放式的专业性教育方式,根据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设立大学生专业性指导中心、活动中心等,引导广大学生成长成才。利用“信息化高速公路”发展的契机,运用网络落实服务大学生发展的针对性、公开化、信息化和快捷化,实现以服务中心、事务中心、指导中心为依托的教育方式。

(五)学分制对大学生党建工作途径进行重构

传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途径是显性教育,即指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影响,显性教育包括学校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党员教育活动、党课培训活动和支部民主生活会等。现行的显性教育在校园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缺乏对社会现实和学生适应社会的观照,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显性教育往往是把教育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把需要作为教育的前提。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发展和肯定自己,与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致的。学分制下学生自身的延展性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自身的志趣和价值所在。信息化让学生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被对信息的选择、判断、整合的学习方式所取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显性教育面临着理论脱离实际、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和务实意识心理增强、社会潜意识心理的渗透加强等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学分制下必须对显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重构。

在学分制下,既然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要以学生为本,那么在教育途径上就要体现双方的交往性,要有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同时在接受广大学生关于个人成长成才的咨询时要耐心接待。周宇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中指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而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必须运用网络、校园文化和自身人格塑造等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渗透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提升校园各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

三、结论

学分制使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舞台,也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开放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主动走近它、接纳它,加强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党建工作新体系。通过以上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面临社会变革和学分制改革实施的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开拓性工作,重在实践,没有大胆的实践工作,就谈不上创新。在新形势下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学生自主意识增强、求变创新的意识增强和学校党建工作体系构建的滞后导致当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性差,创新并构建学分制下高校党建工作新机制是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前提,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立足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采用科学、有效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切实加强学分制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党员教育。

二是务必针对学分制大学生所出现的新特点,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党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思路,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技术,可以让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7]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弗勒形象地说:“谁掌握了信息,供职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社会信息化导致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标准、生活方式等朝多元化发展,从而对高校传统的党建工作提出挑战。实践证明,我们在做大学生党建工作时,必须把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把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由软变硬,针对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较弱,学校紧张的学业、就业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为脆弱的新形势下,利用网络这一有效信息化载体,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网站的建设,抢占网络宣传教育阵地,用健康活泼的网络教育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9(8):56.

[2]北京大学教务部.关于学生对学分制和提前毕业问题提出疑问的回复[EB/ OL].2000-12-15.http://dean.pku.edu.cn/jiaowu/tqby.htm.

[3]邓泽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1):21-23.

[4]杜鑫凤.新老生同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模式选择[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6]周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5(8):79-83.

[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