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和谐美德教育的生存论维度之思

大学生和谐美德教育的生存论维度之思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人类的生存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互动业已凸显出了马克思哲学中最为当代人类生存所需的生存论维度,既关注人的存在同时凸显人的价值。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美德教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首先,要使大学生明确修养和谐美德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学生修养和谐美德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大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和谐美德教育的生存论维度之思

刘宝福

摘 要:哲学的生存论维度指的是人的生存在哲学中的自觉表达以及由此形成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辩证思维及精神气质。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思想素质的一代青年,对自身成长、发展等相关问题的思考一定层面上涵盖了这一指向,在和谐美德这一价值选择上应加强生存论维度的引导和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和谐美德 生存论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能够更为深刻地启示人们对现实问题更深层次的关注,并给予合理解释,而占据了自身应有的地位。虽然在看似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更能够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和实际好处的领域,但是灵魂和思想的焦虑却让他们对哲学思想有更深层次的渴望。当代人类的生存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互动业已凸显出了马克思哲学中最为当代人类生存所需的生存论维度,既关注人的存在同时凸显人的价值。

哲学生存论维度维系于人的生存生命向度,以人生存的自我创生、自我确证、自我理解为其理论坐标和视界。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入高校,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问题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大学教育报以极大的期望,不仅要上大学,而且要上好大学,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一现象折射出简单的存活已不是现代人的生存指向,而获取更有品质、有尊严的人生成为现实的考虑。而大学中提供的发展机会和在其中所接收到的培养是内在关联的,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是其必然要求。

一、构建和谐塑造美德的必要性

生存论问题不仅涉及人类个体,同时也包含着对自然、社会、组织及对他人的关切,每个主体都承载着存在与超越的不同层面。从社会的层面看,创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而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具体体现。一般意义上,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哨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认为社会和谐了,那么学校自然和谐了的观点则本末倒置了学校在整个社会中的良性辐射功能。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其在启迪心智、传播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的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另外,从单个高校的角度看,在竞争已经跨越国界的背景下,创办让人民满意的高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有着更为现实的考量。因此,创建和谐校园具有深层的内涵。

理解了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明确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应将着眼点、重点放在校园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的。同理,一所学校能否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广大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建立在和谐思想所筑就的良好思想和道德基础之上。高等学校要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离不开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和谐美德教育的熏陶。

和谐美德教育就是针对“人”的教育,起着唤醒师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使教师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促进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的联系、渗透和融合,并通过管理机制的合理运作,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有益养分,使其品德发展得到完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二、加强和谐美德教育的迫切性

人是他自己的最高真理,而作为自己最高真理的“人”又永远在生成中,即经由其“实践”而表现为人的现实、人的自然、人的社会、人的历史、人的异化及其扬弃。所以,人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人是永远向内在和外在世界生成着的存在者。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别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了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如法制意识淡薄,公平正义感不强,对发生在校园内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旁观漠视心理占据了上风,缺乏正气;诚信友爱意识差,功利意识抬头,在考试、交友、恋爱、就业等方面虚假行为频繁发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处理问题缺乏理性,并且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各种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从教育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职业化倾向严重,找到一份工作后就安于现状,缺乏活力和创造力,进取心有待加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述现象的产生离不开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重要的一点则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和谐美德的学习和养成:知识增长与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同步,智商与情商发展缺乏和谐;身心素质不健全,缺乏和谐;与人相处缺乏和谐;与社会要求缺乏和谐。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和谐因素,深层原因在于:一是对修养和谐美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对和谐美德传统缺乏了解;三是对和谐美德的内涵缺乏认识。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美德教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首先,要使大学生明确修养和谐美德的重要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明确了解,对个人发展缺乏认识。事实上,大学生修养和谐美德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大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与一些大学生的交流及实践调查得到的结果显示,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比较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占领他们的头脑。在思想上,大学生中主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者有之,认为“老实人吃亏”者有之;而行动中,各种各样的利己主义的行为和做法也是层出不穷,以上种种所表现的现状足以反映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对和谐美德修养认识的不足。

大学生是否具有和谐美德,是否具有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意识,联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及自身完善的程度,也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美德优良传统的教育。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成长环境,生存论维度的哲学观围绕的历史传统问题,重在继承与超越。和谐美德传统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古代都拥有广泛的思想资源: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和谐就是善;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则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些问题在追逐时尚,讲求个性的一些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中却可能还是盲区,据了解,知道“美德乃是一种和谐”观点的大学生不到四成,能写出四个以上中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词语的大学生只有50%。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中,大学生应该领悟到,保有自己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又不忘与他人交好,大家彼此合作共赢。实现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的胜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传统需要大学生认真理解和体会,在“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中体味人生哲学,同时能够更好地运用和谐美德处理好生活中的问题。

再次,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美德教育,应使大学生明确和谐美德的内涵。有的大学生认为,和谐就是没有矛盾,校园是否和谐只是校方的事,与大学生个人修养无关。要纠正这些错误认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谐美德的内涵。

三、以和谐美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

人们现有的实际的生存方式与他们应有的可能的生存方式并不是互相外在的,相反,它们互相贯通互相转化,因为人的生存本来就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自我生成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和谐美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是对人应然状态理想的表达,要达成这一目标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倡导大学生修养豁达胸怀,树立达观的人生态度。人所处的生存和社会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形态等冲击所带来的困惑对于每个人都是成长中的难题。大学生面对就业和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焦虑、心理困惑和情感痛苦等都需要有豁达的胸怀和达观的态度。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既需要学校方面提供指导,同时更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出发自觉协调。

第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深刻理解以人为本,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生存在与他者并存的社会环境中,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表现为尊重他人的权益,理解他人的选择,关心他人的需要。在处理校园大学生之间的人我关系时,有我而无人、自我中心主义等是对以人为本命题的片面的曲解,必然导致对他人利益的漠视直至损害,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人为紧张。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也都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原则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引导大学生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完善自我,张扬个性。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看,和谐就是与己和谐、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己和谐就是要促进自我的身心和谐、知识与能力的和谐,才华与品德的和谐,就是要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和谐也不以牺牲自我的个性为代价,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都是在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既求得统一,又保留对立,是自我在比较、差异中的凸现,而不是自我在同化、同一中的消失;是丰富多彩,而不是万物齐一。

第四,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和制度建设,营造和谐美德的校园环境。和谐理念的实现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它需要一定的保障,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作为自己执政追求共产党人为社会和谐创造了条件,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和制度建设,力戒校园专制与独裁,力纠校园失衡与失义,力惩校园欺诈与恶斗,共创和谐发展的大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