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努力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创新探索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是大学生最高信仰在现阶段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

李 磊 路建平 周晓英

摘 要: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努力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创新探索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信仰教育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阐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前进方向,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价值导向、信仰教育的任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能否确立正确的信仰,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否,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

据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1]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能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他们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说当前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依然是健康和向上的。但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我国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文化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出现了“信仰危机”,陷入了“信仰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

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共产主义的实践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国门的打开、各种思潮的涌入,资本主义的发达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转型的必然后果、社会的腐败现象,使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影响。[2]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中面对着信仰的分析与选择,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

(二)信仰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入,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出现,社会利益、文化多元化的状况也反映到学校来,对学生的信仰产生影响,对社会的主导信仰产生冲击。一些学生主导信仰不稳定,甚至尝试相信其他信仰,学生中相信个人奋斗、相信人性自私、不相信社会理想的现象占有一定比例。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对“您的信仰”回答时有45.8%的学生选择“个人奋斗”;在对人生的看法上,有62.1%的学生选择“多贡献,多得利”;有26.5%的学生选择“自私是人的本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是自私的。因此,要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欲望”;有12.6%的学生认为“凭本事吃饭,什么社会理想也不要”。这些负面数据与以往类似题目的调查数据结果相比有较明显增长。

(三)信仰的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当部分大学生普遍认同重现实、重个人的价值观。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更多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在利他与利己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利己,为了一己之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其处事方式越来越功利化。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获得,一切向钱看。一味追求生活安逸舒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蔓延;追求时髦的“酷”文化,推崇怪异、反常、颓废的生活行为方式,学习意志力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责任感。[3]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定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信仰,在这些青年学生的思想中,认为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他们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只关心一些具体而实在的现实问题,忽视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

二、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信仰的涵义

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一种核心和统摄地位,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类的一种包括宇宙背景在内的整体生存意识,即类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信仰是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指人们对于宇宙、人生抱有总体上的信赖感;二是指信仰是人们经过知、情、意等复杂的心理过程所形成的;三是指信仰是最高层次的情感,是占统摄地位的信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三)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人的意识按其内容可分为事实意识和价值意识,信仰属于价值意识。价值意识又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价值心理、价值观念;二是价值认识和价值知识。这两方面内容的根本点构成价值观。信仰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表现了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而且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居于支配地位、统摄地位或核心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指导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体现了价值观。信仰是价值观念,所以信仰以价值观为指导,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而且由于信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以信仰是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4]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着一个社会的主流信仰,同时一个社会的主流信仰是这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5]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理想以信仰为基础,信仰决定理想。有的理想与信仰是统一的,如共产主义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仰都是统一的。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是大学生最高信仰在现阶段的体现。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信仰,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信仰。因此,在对大学生信仰教育中,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新生入学后,通过系主任对新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以及辅导员召开的主题班会,将共同理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强化在校大学生“两课”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作好学生的共同理想教育。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胡锦涛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持“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公共行为,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明确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道德内涵。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讨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查找自身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国际形势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光荣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法制观念,促进其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三下乡”、“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熏陶和感染,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健康成长。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如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鲜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且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一种核心和统摄地位,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一定的信仰为指导,同时反映着一定的信仰。因此,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主导信仰和共同理想,在大学生中通过“两课”教学、主题教育、主题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及学习、实践活动来丰富信仰教育内容。

(四)以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契机引领学生走出“信仰困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格局中,高校校园文化已成为这一体系中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并以其特有魅力与课堂理论教育相辅相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在大学生信仰教育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既是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拓宽了高校德育的实践领域,使思想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人文精神形象化并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增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力度,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得大学生在充满正气和谐的氛围里不断提升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充分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的魅力,走出信仰的困境,重建崇高信仰。

参考文献

[1]张虹.大学生信仰问题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2]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3]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康厚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13-18.

[5]王志民.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意义[J].蚌埠党校学报,2007(1):26-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