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维视角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多维视角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忠君爱国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要“忠”必然“公”。忠于国家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对真正的爱国者的最基本要求。忠于国家既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也是义务。其二,唯有公,才能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稳定政局。如果说胸怀天下,公忠为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以义制利便是爱国主义行动的最高表现。

多维视角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王 伟

摘 要: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爱国主义是知与行的统一。今天讲爱国主义,就是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从时代的发展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爱国主义精神,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 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充实。

一、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核

忠君爱国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要“忠”必然“公”。“忠”是为国之本,“公”是治国之本,而“忠”与“公”的实现则在于“义”和“廉”。“忠”与“公”属于理念的范畴,“义”和“廉”则属于实践范畴,如果说“胸怀天下,忠公为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义”和“廉”便是爱国主义行动的最高表现。

(一)忠于国家

“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次,分布在15篇中。忠于国家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对真正的爱国者的最基本要求。传统道德把“忠”视为至高无上,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于忠。”有人把我国传统美德精华概括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字,忠摆在第一位。传统道德关于“忠”的论述有其过时的部分,但更多的是其精华一面,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经》明确指出:“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它言简意赅地昭示世人:对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比人民的忠心更为重要的。忠于国家既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也是义务。国家、家庭和个人之间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关系揭示了两点:第一,家庭、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国家的兴旺。国兴则民康,国破则家亡,所以人人都有责任尽忠,将国家大事办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就是人人都有尽忠爱国的责任。第二,是无国就无家、无家就无身。古人云:“非国家无自存”,所以人人都有尽忠报国的义务。“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也”,强调了国家有恩于个人,忠于国家是报国之举,是每人应尽的义务。就“忠”的内涵而言,首先,“忠者也,一其心之谓也”。忠即专一,无二心。尽忠爱国就是要一心一意全身心地热爱并效力于祖国。其次,“临患不忘国,忠也。”就是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应义无返顾、毫不犹豫地保护祖国,为排除国家的危难虽死不惜。和平时期不忘国,容易做到;危难时刻不忘国,与国家同患难、共拼搏非易事。“临患不忘国”是衡量忠不忠的主要尺度,也是真爱国和假爱国的试金石。忠于国家就是“大忠”,反之为“国贼”。

(二)国家利益至上

忠于国家就要求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仅要“忠”,更要“公”,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全身心地为国家服务必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对国家来说,“公”与“忠”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忠是为国之本,公是治国之本。“治国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在何?曰‘公’而已矣”。就是说,治理好国家的方法有千万条,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公平、公正和公开。《吕氏春秋》指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历史上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贤君明主,都把公放在首位。“极身无二虑,尽公而不顾私。”即为官者必须自己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尽公。“公”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其一,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国家盛衰、兴亡。天下唯公足以服人,“公”体现了公正,大家都信服;体现了公平,大家都愿接受;体现了公开,接受了大家的监督,做到了公正、公平和公开,自然争得民心。《淮南子》言:“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只要行文处世公平公正,只说一句,就会有千万人齐心听从你,支持你。其二,唯有公,才能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稳定政局。

韩非子指出,“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私心泛滥,国家必大乱;公心盛行,国家自太平。吕坤指出:“若自朝堂以至周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只一个‘私’字,就攘得不成世界。”意即假如从朝廷到民间,从当官的到老百姓,大家都以国家利益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天下自然太平,政治就会清廉,民间诉讼案件就会降低到无。相反,一个私字就可以把世界扰得不成样子。《吕氏春秋》指出:“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意即以公治国,天下就会太平,天下太平来自大公无私,来自大家都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公治国,天下才能太平,私则乱。

(三)以义制利

淮南子曾曰:“国无义,虽大必亡。”意指一个国家人人都不讲义,不是坚决地去捍卫有利于国家强盛的现象,不坚决地与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斗争,尽管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也早晚会灭亡。义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而传统道德极为重视。《论语》一书提到义24次,《孟子》一书则高达108次,一致强调义是君子必备即爱国主义者必备的品德。刘宗周认为学会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明辨什么是义;墨子则把义视为人和兽区别之所在;朱熹认为义即宜,适宜适中的意思。义利相随,在重视义的同时,思想家们也很关注利。管子曰:“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墨子曰:“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胡宏集》指出,“一身之利勿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勿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利人、利天下、利万世的事情就坚定地去做,否则,就坚决不为、不行、不取,这就是义。如果说胸怀天下,公忠为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以义制利便是爱国主义行动的最高表现。爱国都是具体的,爱国行为通过点滴的行动表现出来。爱国就要做出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事情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福祉。在义这种爱国道德原则的指引下,通过个人努力,给国民带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实实在在的实惠,比空洞的喊口号说大话要有意义得多。爱国需要义指导,需要用生命捍卫义;爱国更需要为国谋发展,以义制利。

(四)养浩然正气

承前所述,义是一种强烈的行为趋向,它凝聚着勇敢精神和牺牲精神,时时处处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换句话说,义具有一种属性,即它的实现需要具有无所畏惧的胆略和牺牲精神,没有这种胆略和精神就不能行义。“见义勇为”这句话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属性。义则偏重于通过浩然正气,为捍卫国家利益而斗争。所谓浩然正气,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工程集》对大和刚作了解释,“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不屈”。浩然正气就是天地间的正气,它充塞于宇宙之间,刚毅无比,坚不可摧。只有大义才能产生凛然浩气。浩然之气是人之为人之自尊、自强之前提,是爱国之树立国民形象之根本。一滴水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反映民族的本色。充满浩然正气是国家和民族赢得他人尊重和敬仰的前提,也是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并彰显中华民族本色的最重要条件。贫穷和落后并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整个民族唯唯诺诺、万人齐喑没有充塞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五)清正廉洁

韩非曰:“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即所谓清廉就是注重大节,轻视钱财。清廉就是不纳礼物,不受贿赂,不吃吃喝喝。用孟子的话说:不该取不取就是廉,不该取而取就是不廉,可以取也可以不取,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主张不该取,取了就会伤廉。《薛文公从政明言》卷将廉分为三类:“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猖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爱国主义者必须具备清廉素质是因为清廉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的四根柱子,四根柱子不坚立挺拔,国家就会灭亡。不廉有两个恶果:一是取国家的,如贪污公款、挥霍公款等,很明显是挖国家的墙脚,破坏国家建设;二是取民间的,如索贿、受贿等,必然带来怨声载道,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均危及国家。

当大官的不廉洁,当小官的必贪污;当小官的不廉洁,不能带动民众,民风民俗必然不正,风气不正必然带来严重后果。社会风气的变化会感染、影响乃至改变民众意志和志气,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必须认真对待。苏轼则说得更尖锐:“人之寿天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即人的寿命在于元气的足弱,国家的盛衰存亡在于社会风气的好坏。《资治通鉴》概括地指出“风俗之天下之大事也”。鉴于不正之风对国家的破坏性极大,传统道德一再强调树立廉正风气以维护国家利益。明史指出:“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意即寻找治理国家的道理,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树立廉正的社会风气。王安石提出国家稳定与富裕的要决不在于其他,而在于树立廉正的风俗,通过倡导清正廉洁可龇矫正不正的社会风气。顾炎武曰:“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官吏和读书人的无耻不仅是个人的耻辱,而且也是国家的耻辱。龚自珍曰:“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大家都有羞耻心,国家就永远不会蒙受耻辱。因为知耻才能廉明、国家才能强盛,因而传统道德强调“养民知耻”,爱国者更应把知耻廉正作为座右铭。

二、我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铸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爱国主义在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熔炉中得到重铸和更新,升华为近代爱国主义,并以崭新的风貌展现于神州大地,鼓舞着我国各族人民进行爱国救亡斗争,成为支撑民族精神大厦的中流砥柱。正如毛泽东所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

(一)甲午战争前后爱国主义理念的变化

1.甲午战争前的探索

1842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举起爱国主义大旗,进行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的独立与尊严、拯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斗争,提出了一系列爱国、救国主张,爱国主义精神磅礴于神州大地。林则徐焚烟在《在南京条约》之前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在与国内外反动势力战斗中呼喊“斩邪留正”、“与番国并雄”;冯桂芬主张“采西学”,“制洋器”;郑观应提出“商战”;洋务派争取“富国强兵”。这充分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代表人物对爱国、救国之路的艰辛探索,既有开眼看世界进行自我否定的新收获,也存在不能超脱阶级局限性的不足。

2.甲午战争后的探索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遭受了空前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由战败而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把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次次英勇悲壮的爱国救亡斗争,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此时,进化论、民权说、“自由、平等、博爱”说等思想学说陆续传入中国,为中国人形成近代国家观、政治观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要素,也成为传统爱国主义升华为近代爱国主义的新契机。梁启超就把甲午战争看成近代“慷慨爱国之士”崛起的转折点。他说,“甲午以前,吾国之士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焉。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非今优于昔也。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对于传统国家观念的超越是传统爱国主义升华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大致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爱国运动及政治变革,为国人固有国家观念的改变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随着爱国救亡斗争的深化与西方思想观念的输入,以君权至上、朕即国家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国家观念受到新思潮的挑战冲击,尊重民权、民为国本为基本内容的近代国家观、政治观是最具挑战力的新思潮。近代仁人志士对封建君权思想展开抨击,用新观念取而代之,实现了国家观念的近代历史性转变。甲午战争前,国人就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欺凌,表现出强烈的捍卫国家主权的意识,已经包含近代国家观念的因素。近代国家观念的真正形成则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用进化论、民权说对君权至上、纲常名教等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展开猛烈批判,重新审视国家观念,不再把国与君相联系,而是把国与民联系起来。不再视国家为君主的私产,而看做是全体国民的公产;爱国也不等于忠君,而是体现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新派思想家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地用近代民权思想大胆地抨击君权,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初步阐明了新的国家理念,为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初,他们对于近代国家观念作了更详尽的阐发,涉及国家的构成、国家的主体、国民的权利、国与民的关系等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的国家观念。梁启超还提出“国家思想”的概念,强调国家思想与忠君思想的不同。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放光芒

近代爱国主义教育到五四运动时期发展到顶峰,爱国主义精神和五四运动精神契合在一起。历史地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归纳为以科学强国的精神、以民主促觉醒的精神、探索与创造救国的精神、奋斗与牺牲报国的精神。

1.以科学报国的精神。

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陈独秀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们所提倡的“科学”,已不限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科学不仅能大大提高生产力,而且具有开发民智、反对专制和解放思想的功能,他们已初步掌握了观察世界的新方法论,因而,他们的“科学”精神,实际上已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李大钊说:“古来之天经地义,未必永为天经地义,而邪说淫辞,则又未必果为邪说淫辞,真理正义且或在邪说淫辞之中。”韦典华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时说:“科学绝不只是科学技术;更主要的,它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正是在这一点上,五四的先驱们超越了他们的前辈,把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从器物的层面提高到文化的层面,科学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掌握科学是报国的前提,也是报国的根本途径,新文化运动对科学强国的呼唤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2.以民主促觉醒的精神。

民主精神是五四运动反封建、反传统的光辉旗帜。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把西方各国强大的原因归结为进行了革命,实现了民主政治,认为中国要想图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下来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大力提倡民主主义,批判专制主义。在提倡民主的同时,他们更鼓吹自由,认为自由是民主的基础,自由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人类历史就是争自由的历史。他们激烈地批判儒家的“三纲五常”和吃人的礼教,提倡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并且,为之进行了坚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实践证明,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运动总是以思想革命为其先导的。没有科学和民主新思想的启蒙,就不会有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就不能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呼唤民主精神的树立事实上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3.探索与创造救国的精神。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造,新陈代谢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李大钊在一系列文章中表达出迫切要求“青春中华”独立解放的强烈愿望,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旧学说之囹圄,站在民主自由的最前列,为人类造幸福,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说:“青年,国家之魂;一切新创造、新机运,乃青年独有之特权”。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精神,创造就是进化。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于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他热望青年要有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探索与创造是爱国的行动,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化。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人士所践行的探索和创造救国行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达到了历史的新高。

4.奋斗与牺牲报国的精神。

陈独秀说:“中国欲除旧布新,且不为外国所兼并,非冒万险、排万难不可;奋斗乃人生之天职,青年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的确是非常勇敢的。李大钊曾说:“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青年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地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专制主义,争取自由、平等、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处不闪烁着奋斗与牺牲的精神。奋斗必须脚踏实地,从自我做起。五四时期的青年不仅是理论的巨人,更是行动的高标。

(三)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强调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的中国先进分子大都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视为救国的当务之急。在他们看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国家和民族独立的根本,须臾不可缺少。梁启超把爱国主义精神称为“国民元气”,是国民精神赖以支撑的根本;国粹派学者则把爱国主义精神称为“国魂”,为国家及民族须臾不可缺少者;蔡锷则强调“国魂”即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是建国、立国的前提。

2.阐明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容。

邓实针对中国近代以来备受东西方列强残酷欺凌的现实,把爱国主义精神解释为捍卫祖国尊严的浩然正气。更多的人认为,中国历史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讲爱国仅靠发扬历史传统远远不够,还必须以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加以充实,提出铸造“国民新灵魂”的主张。国民亟须具备的“新灵魂”有五种:即“山海魂”(不惧险阻的探险精神)、“军人魂”(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游侠魂”(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社会魂”(“铲平阶级”的民主精神)、“魔鬼魂”(“神秘惨黯之精神之手段”)等。这“五魂”都为传统民族精神所欠缺,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

3.努力探索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途径。

近代志士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不会在国民中自发地产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大力培育。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问题,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现实的爱国救亡斗争中锤炼,二是用祖国历史文化来教育培养。孙中山十分重视在现实斗争中培育革命党人的爱国精神,认为具备此种精神是取得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他是注重用现实斗争中涌现出的爱国精神教育国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政治家。有人著文把“爱国心”即爱国精神比喻为鲜花,亟须人工“培其源而养其本”,才能够绽放盛开。

4.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双结合。

近代爱国主义经历民主革命风雨的洗礼,具有鲜明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其所爱之国已经摆脱了狭隘忠君爱国的旧框框,是指以民为主的新型民国,肯定了民权,承认现代民主国家体制,与“朕即国家”、“君权至上”的封建国家观念根本不同。这种国家观在当时是进步和前所未有的。反对封建主义压迫、争取人民解放、追求民主的新国家是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标志。康、梁等人发动的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是顺应民主潮流的进步爱国斗争。

中国的先进分子还把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结合起来,扩展了其精神内涵,以适应方兴未艾的民族运动的斗争需要。因为国家与民族本来就密不可分,近代中国的危机首先是民族危机:国人所要拯救、重建的国家,首先是民族的国家,不能离开民族谈国家。先进分子已经理性地认识到,民族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土壤与基础,而国家是民族发展的政治保障。蒋智由认为爱国主义就是民族主义,进而提出“民族爱国主义”的概念。梁启超、章太炎把“史学革命”与促进民族主义相联系,以本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营养浇灌民族主义之树。

三、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新特点

(一)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那时起,马克思主义的爱国观逐渐被国人接受,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爱国主义产生了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严感,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使稚嫩的新中国不断壮大,年轻的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惊人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历史任务;挺过了经济大萧条的重重困难;并且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主动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及时拨乱反正。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中华民族拥有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与纠正错误的勇气。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齐心协力,自立自强,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耀眼成绩。所有震撼世界的巨大成就的取得,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坚持共产主义信仰而获得的。从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到世博会、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再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无不最真实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荣誉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回顾改革开放30年历程,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距。成绩使我们为祖国自豪,差距使我们为祖国自强。

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紧迫和必要。国际经济水平大幅度攀升,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残酷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成熟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经问题也摆在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前。如果不好好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丧失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激情,非但什么困难都解决不了,甚至有可能再次成为屈辱的附庸。因此,只有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人民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才能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的民族责任感,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竭动力,爱国主义精神也必将在这个伟大实践中发扬光大。

(二)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1.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

相对于其他各阶级领导的救国救民道路而言,唯有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使中国走上了自由、独立和富强的发展道路,说明只有把爱国主义引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扬眉吐气。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的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提供着可靠保证和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振兴中华”应该成为今天爱国主义的主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说,爱国主义在今天与热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爱国主义是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是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是更高层次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民认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把爱国热情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上来,使其把民族情感和政治信仰融为一体,从而把为祖国腾飞作为学习、工作的动力,将来自觉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业,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2.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相统一。

我们坚持反对外来侵略,但从不拒绝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友好交往,恰恰是我们的先人开辟了人类交流史的先河。鲁迅先生曾痛斥拒绝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文化的人是“聋哑的制造者”,必然会培养出一批平庸畏葸、全无创造力的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合乎逻辑的发展。江泽民说:“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提出的三个要点:历史发展、国家独立、人民利益,是判断爱国主义虚实真伪的基本点,现在这三者都是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纵观历史,各国都是在开放的时代才繁荣兴旺,横看世界,也从未有一国是在封闭状态下腾飞的。当今世界,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其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就我国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更好地发展商品经济,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同国际经济接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唯有开放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接近世界,并让世界了解和接近我们。改革开放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国策,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因此,今天我们爱社会主义祖国,就要坚持对外开放,像列宁讲的,利用资本主义的材料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厦;像邓小平所说,要大胆地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为此,就要教育大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从而支持、参与改革,在改革开放中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祖国下个世纪的腾飞贡献才智打好基础。

3.爱国主义是知与行的统一。

人们对祖国深切的爱,从来不是空洞的词句,而是扎实的行动。一个人的爱国行动不可能都是惊天动地,但是集民众的爱国热情会汇成历史洪流,进而推动祖国历史前进。当代中国的爱国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需要知识、体质、品德、意志、开拓、身体力行和踏实苦干,这是爱国主义在新时期的具体内容。我们每一个富有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每一个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希望的青年人,尤其是高层次知识青年群体的大学生,都应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奋斗换来祖国的繁荣富强,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不以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以碌碌无为而惭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