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式体育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与对策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诸国仙 徐燕平 宋向阳 鲁莲娜 邢纪炯
摘要:运用文献检索、跟踪研究、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实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式,从教研员、一线教师对于网络教研的认知态度及体育网络教研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归纳、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体育网络教研有效开展的对策,提高体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体育网络教研 有效性 实践研究与对策
1.研究目的
网络教研是伴随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并在互联网交换平台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开展基于体育网络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对当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自2009年起,上海市中学《体育与健身》学科借助“上海市二期课改教研网络互动平台”启动了网络教研工作,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期间共组织开展了10次全市性的体育网络教研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体育网络教研实践活动推进过程中,网研的参与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给组织者带来很多思考。如:体育网络教研究竟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哪些帮助?体育网络教研相对传统教研又具有哪些优势与不足?教师们对于体育网络教研有哪些需求?已经开展的体育网络教研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等。反思这些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于体育网络教研的有效性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市18个区县的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代表;上海市中学《体育与健身》2009—2010年度网络教研活动过程。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实例分析研究、跟踪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网络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
借助二期课改网络互动平台,于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期间共组织开展了10次全市性的体育网络教研活动,全市18个区县一万多名基层中学体育教师参与了网上研讨、互动,论坛浏览次数:148065次,论坛发帖数:7111条,论坛回帖数:14238条。
3.1.1 组织建立。依靠体育特级教师、大学教授、市教研员建立专家组,依托市学科中心组、学科教研员、块组长组建“网研”经常化工作团队,实现体育教研资源和信息的有效整合。
3.1.2 主题设计。主要有“研究教材,细化设计”、“分析教学内容主旨,推进课堂科学增效”、“网络教研的困惑与需求”等10个主题。
3.1.3 资源信息提供。上传了高中“直腿后滚翻”、“横箱屈腿腾越”,初中“测手翻”、“前后滚翻”等多个课例视频及对应主题分析的单元教学流程和课时计划文本。
3.2 体育网络教研活动的实践成效。
3.2.1 组织形式有效。开设主会场和区县分会场,学校自主参与三个层面的互动交流网络,从根本上体现了活动的广泛性。以构建市、区、学校三个层面的交流互动网络为主体,营造点、块、面多点对接的教研环境,提高了网络教研活动的实践成效。
3.2.2 主题活动有效。第一阶段重“细研教材”,第二阶段重“课堂教学环节出效益”,第三阶段重“推进课堂科学增效”。一线教师借助体育网络平台细研教材,主题活动依托课例研究,聚焦课堂教学,聚焦难度教材,聚焦一线教师的需求;真正营造了能学、互学、共研的教研氛围,从而提升了体育网络教研的有效性。
3.2.3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在体育网络教研的平台上,专家和教师各抒己见,实践探索,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展示,实现了交流互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主要有:网研意识养成,知识信息量扩大;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专家沟通,拓展了视野,分享了智慧;评价客观真实,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3.3 体育网络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体育网络教研的内容与形式还不够多元,活动的常态化与效度滞后,硬件设施欠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网络教研的有效开展。
3.4 体育网络教研活动的有效对策。
3.4.1 完善网络教研组织形式,精心设计主题内容。
组织形式需要进一步细化,根据不同的主题内涵、不同的时段和人群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主题内容必须聚焦一线体育教师的关注和需求,关注市、区两级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热点问题,提供能够展示教学成果和为教师提供丰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3.4.2 优化体育网络教研,推进与常规教研的有机联动。
研究发现,网研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研,两者都有各自定位。例如,把体育常规教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体育网络教研中来,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研讨;把体育网络教研中引发思考的问题,带回体育常规教研中去,通过校本教研找到与实际的结合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将教研“网络化”,网络“教研化”。
3.4.3 建立知识共享的平台,提供能动的资源环境。
体育教师认为“网研”带给他们最大的收获是知识(信息)的扩大,在知识型社会、信息化时代,知识无疑是职业生存和专业发展的首要要素。体育网研需要研究教师们的知识诉求,并能为教师提供获取知识的平台。问卷结果表明,近40%的体育教师希望体育网络教研首先提供给他们的是资源环境。这种资源供应是随机的、常备的,网络教研平台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之一。
3.4.4 处理好体育网络教研实施要求与体育教师“特质”关系。
从网研过程来看,体育教师的“特质”与网研存在重要的相互影响关系。例如,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身体运动,而体育教学又常常借助各类器材实施教学任务,这很难通过网研的形式来解释与对应。因此,认清并妥善处置好体育教师的“特质”与网研的关系,消除不利影响,对提高“网研”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3.4.5 改善网络硬件设施,化解网研需求矛盾。
调查显示,当前网络硬环境条件还不能适应网络教研活动开展,亟须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资源库平台的改造势在必行。
3.4.6 完善网研管理制度,尝试建立网研评价机制。
体育网络教研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会不断出现,组织者应不断地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加强制度性建设。尝试建立“网研”评价激励机制;把“网研”纳入常规考核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网络教研的有序有效开展。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体育网络教研是今后体育教研形式和内容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网络教研能提高体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大网络教研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培养教师参与“网研”意识和习惯,提高其能力;发挥体育网络教研“延时性”和“即时性”的作用,促进体育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有机联动,形成体育网络教研常态化。
4.2 建议:必须提供丰富而多元的知识平台,构建体育网络教研资源库,开启资源建设与体育网络教研的直通车,强化体育网络教研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逐步建立网络教研的质量评价机制,最大可能地发挥体育网络教研的独特价值。
作者简介:诸国仙,上海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员。上海市《体育与健身》学科中心组成员,上海市第二期工程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荣获上海市教研员教研专业能力评优单项奖、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全国科报会体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教委基〔2010〕62号.
[2]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年度网络教研工作总结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