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奚正平院士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奚正平院士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奚正平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有一年,全国Bi系超导讨论会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举行,奚正平想,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即可交流互补,又能展示本院的实力和超导研究的最新成果,良机勿失。奚正平满怀豪情地走向了他人生的又一站。在导师的指导下,奚正平带领课题小组,向Bi系超导材料的实用化发起攻坚战。奚正平在超导领域的研究成果,引来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科研机构赞赏的目光。
科技新星_奚正平_发现与表现——新闻采写札记

简直不可思议!竟能把筷子粗的一根根不锈钢丝,拉拔成比头发丝细十倍、百倍的纤维,然后如羊绒似的再弹压成金属毡,出口创汇。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难以置信。

这种神话般的奇迹,就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33岁的青年超导专家奚正平教授,在他的导师周廉院士的指导和同事们的协助下而创造的。这项技术翻开了我国新兴工业材料史上新的一页,国家科委技术鉴定委员会的评价认为:该技术解决了难度很高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并形成了一套有特色、有创新的特殊工艺。

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奚正平终生难忘的莫过于他的两位导师:一位是我国著名冶金学家、东北工业学院教授冀春霖;一位是蜚声中外的我国著名超导专家、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廉院士。从两位导师身上,奚正平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不求名利、献身科技、创造一流、报效祖国的人生品格。

他不能忘记:冀春霖教授身患癌症,肺已切除三分之二了,仍坚持每天在实验室工作;人已瘦得仅剩35公斤,还时常把学生叫到病床前询问学习情况;临去世的头一天,手都抬不起来了,还坚持把奚正平的博士毕业论文看完。至今他耳边还常响起冀春霖教授那充满殷切期望的话语:“你们年轻人要珍惜时间,要努力,要学有所成,将来好为国家出力……”

他不能忘记:周廉院士为提高在国际超导界的地位和声誉,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一次次冲击世界一流。因为超导材料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最引人注目的高科技成果。超导材料的实用化,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一场划时代的新工业革命。因此,包括中国在内,各国都争着在超导材料的实用化研究上能最先取得突破。带着这一历史使命,周廉院士多年来随时关注世界超导研究的风云变化,又孜孜不倦埋头苦干,在世界高科技的前沿全力拼搏,连连取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保持我国在国际超导界的地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倾注心血,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青年超导专家。

奚正平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的确如此,是两位导师传递的火种,使他走进了科学殿堂,步入了超导领域的大门;是两位导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力量,激励他奋发学习,拼命工作,追赶世界一流。当别人在花前月下漫步时,他在伏案苦苦攻读;当别人和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时,他在实验室破解一道道难题;当别人进入甜美的梦乡时,他为提出一个完善的项目实施方案而彻夜难眠。有一年,全国Bi系超导讨论会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举行,奚正平想,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即可交流互补,又能展示本院的实力和超导研究的最新成果,良机勿失。为此,他加紧为在会上介绍成果做准备。几天来,没明没黑地奔波或在实验室里做超导分析,由于过度疲劳,洗澡时昏倒了左眉骨摔了个大口子,缝了七针,半个脸肿得老高,眼睛都睁不开。同事们劝他不要上台讲了,可第二天他毅然走上讲台。与会的学者专家们看着用纱布包住半个脸的奚正平做了成功的报告,被深深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从上大学、读硕士、攻读博士到走上工作岗位,奚正平就是凭着这种精神,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从硼镁铁矿中提取硼砂的研究,并获国家专利;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别人需两年才能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其成果收入国际稀土材料物理化学手册;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用分步法制备Bi系超导体,制备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导样品。

1992年,奚正平从东北工学院博士毕业,学院一再希望他留校。他来自南方,再回到南方求职于一个待遇优厚的单位也十分容易。“我不求优厚待遇,只图研究环境好。”奚正平放弃了留校,也未选择鱼米之乡,怀着对理想和事业的执着追求,来到了地处大西北深山沟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这里小环境挺好,有自己仰慕的出色的科研带头人周廉院士,有非常优秀的科研群体,是一个能圆青春之梦的好地方。

奚正平满怀豪情地走向了他人生的又一站。随着科研领域的拓宽,他的人生价值也会再次得到升华。面对国际间超导界的激烈竞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促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Bi系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中去。在导师的指导下,奚正平带领课题小组,向Bi系超导材料的实用化发起攻坚战。困难自然不会少,有技术上的、有知识上的、有生活上的,但奚正平以强者的口气说:“我乐于干挑战性的工作!”经过艰苦拼搏,他通过对影响Bi系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各种因素研究,获得了具有学术价值和对Bi系材料的实用化有指导意义的结果。

奚正平在科研上的卓越表现,正是两位导师的精神和愿望在他充满创造活力的身上开出的花朵、结出的硕果!

奚正平在超导领域的研究成果,引来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科研机构赞赏的目光。

1993年,27岁的他应邀到美国阿依华州立大学作学术报告。当看到台下异国专家全神贯注地倾听一位东方青年演讲时,他心中顿时涌起了炎黄子孙特有的民族自豪感!

1994年,国外一所大学看中了这位年轻有为的中国人,发函邀请他去从事科研工作,待遇优厚。

接到电话后,奚正平心里确也翻腾过:不可否认,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到国外工作收入很高,生活环境也好,这样的机会很多人都求之不得。可每当他走进自己那熟悉的洒满汗水的实验室时,这种念头就消失了。一方面他深深地眷恋着这里的一切,这里有他尊敬和爱戴的导师,有朝夕相处的同事;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中国人,是国家培养的,有责任为自己民族的振兴出力。国内收入虽然低些,可科研成果是祖国的,有益于祖国的进步和富强,中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正是这个。到国外虽然对个人好处多,但那是给人家干,人家出钱你打工,科研成果是人家的。绝不能看哪里好就往哪里跑。一些朋友惋惜地说,照你现在的水平和成绩,到国外更有发展前途。奚正平说:“我看在国内干,同样能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拒绝了国外同行的邀请,悄悄把信放在了自己的办公桌抽屉里。

其实,了解奚正平的人都知道他生活并不宽裕。四五年前,单位盖了新楼,要他交一万多元购房钱。一个清风两袖、秉性耿直、上养老下养小的青年知识分子,家庭“金库”里哪有那么多积蓄嘛!他硬是东借西借才付了房款,住上了一套新房。记者到他家深入“采访”了一番,看到家里出人意外地简朴,除了一台彩电,其他日用摆设,不过是西安市三流家庭的水平。说句公道话,奚正平手头该多有点钱才是。然而他却自我安慰:“钱多点当然好,不过钱是身外之物,够花就行,因为我生活上要求不高……”言下之意,比钱更重要的是事业,干出一流的成绩才是他所追求的。

1994年初,为了加快高温超导材料使用化研究,保持我国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国家给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下达了超导重点攻关项目“Bi系超导磁体”的研制任务,并要求当年研制成功。在导师周廉的总负责下,奚正平担纲组织项目实施。他和课题组同志们一起发扬敢拼才会赢的精神,用3个月时间就成功地制备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Bi系银基长带。之后,他们又利用这些带材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高温超导磁体,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材料进入实用研究阶段,为我国争得了荣誉。1995年,29岁的奚正平成为中国材料研究会最年轻的理事。国内依然可以竞风流。从此,超导界又多了个年轻人的名字——奚正平。

1995年12月月底,奚正平带人去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属纤维生产厂家洽谈合作事宜,公司一位中心主任接待了他们。开始,该公司不相信中国能生产10微米的镍纤维,主任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奚正平想,你“牛”什么,中国人不比你们差!他拿出产品样品后,那位主任非常惊讶。经过化验分析,其质量、性能等技术指标均是一流水平,而且比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细10微米。这家公司信服了,显出一副友好的姿态,副总裁亲自出面请吃饭,并要求马上订货。他们不得不用赞赏的目光,正视中国。从此,奚正平也更加明白了科教兴国的深刻含义。

回国后,在导师周廉的指导下,奚正平立即组织人员加紧生产。一连百十天,甚至连春节也不休息,直到保质保量完成交货,他才松了口气。奚正平说,国外能干的我们要干,国外不能干的我们也要干,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挺起腰杆参与国际竞争。这件事再一次激起了奚正平的民族自强精神,更加坚定了他立足国内、报效祖国的决心。

正当奚正平超导研究干得顺手的时候,有一天,周廉找到奚正平,希望他在做超导研究的同时,负责金属纤维的研制工作,采用低温超导线材制备技术搞金属纤维制品,力争3个月内实现不锈钢纤维的小批量生产,为实现金属纤维商品化、产业化趟出一条路。

这确实是一个大胆而实际的想法。其实奚正平在进行超导材料研究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当然,对此奚正平也有顾虑:金属纤维及其制品,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材料,是采取金属丝材复合、组装、多次多股拔拉等一套特殊工艺制成的,每股少则几千根、多则数万根,在化工、医疗、航天有广泛用途,是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增值率达20%~30%。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工艺复杂,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少数国家能生产,如果转化失败了,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延误了抢占高科技山头的机遇,同时还会给同事们心里造成阴影,所以干成果转化风险太大。再说,自己搞超导研究已入门登堂,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此时放弃太可惜!可又一想,如果实现了金属纤维产业化,不仅可以替代进口,给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还可为国家和单位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家花那么多钱培养人才,一再为科技人员提高待遇,能眼瞅着每年那么多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白白闲置着吗?如此下去还谈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国家需要大量科技人才走向经济大潮,我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理应服从大局,干出成果回报社会。”于是他满怀信心走上了成果转化之路。

开路是需要勇气和牺牲精神的,敢拼才会赢!奚正平就是这种性格,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干,而且要干好。

要知道,把筷子粗的不锈钢丝,加工到比头发丝还要细十倍、百倍的纤维,并能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绝非易事。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成熟。这段时间,奚正平和生产一线的同事捆在了一起,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晚上回到家,常常睡到半夜想到什么就一骨碌爬起来又写又算,向中了魔似的。有时候妻子跟他说话,他答非所问。提起家、妻子和不满3岁的儿子,奚正平不无内疚地说,欠账太多,实在是没办法,工作太忙!搞科研是个花精力费时间的事,要一丝不苟,99.9不等于100!何况成果转化风险大,责任重,不能有丝毫失误。

不像有的人那样“兴趣广泛”,奚正平业余爱好甚少,他不会养花,不会跳舞,唯一爱好是喝茶(为了刺激大脑的“劳动积极性”)和得空与同事、朋友聚在一起漫谈,尤其是和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人交谈。熟悉奚正平的人都知道,他这是为了开阔思维空间,激发创造灵感。每干一件事,他思维的翅翼都要高频率震动,直到胸有成竹、胜券在握。难怪我们采访熟悉他的人时,说他见解超前,有创造性思维,即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可能中预想不可能。然而,就是这种入迷忘我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为他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石。

一些人认为,高学历的科研人员搞成果转化不是长项,说那是企业家和商人的事。可奚正平认为科研人员搞成果转化更直接,更得天独厚。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把不锈钢纤维尽快搞出来,他带领同事们沿着导师周廉的思路轨迹反复磨合,综合了超导、化学、机械、热处理等多项技术,经过90多天艰苦拼搏,终于解决了质量和成本问题,实现了不锈钢纤维的小批量生产。产品性能和质量等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五部委授予的国家级新产品称号。

中试成功后,院领导决定加快不锈钢纤维的商品化、规模化步伐。于是,奚正平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为争取国家立项而奔波。国家计委、经贸委、科委对此项目十分重视,同意立项,并拨款1000万元支持进行工业性试验。1998年10月,我国最大的总投资6000万元的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生产基地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建成,且每公斤产品,国内售价仅占进口价格的1/16。现在,该产品已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问及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已经身为副院长的奚正平告诉我们:“我院计划用5~10年时间,把成果转化的产值发展到5亿~10亿元。”对于“乐于挑战性工作”的人来说,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载《陕西日报》1999年5月29日一版,获年度报社好新闻奖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