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与美感教育

课堂教学与美感教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要说明一下,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美育三者是同义语。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与美感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掌握好课堂教学,就必须对美感教育有所了解。席勒使用此词的原意是把美学原理用之于教育。席勒认为,教育就是美育,而美育同时又包括德育、智育在内。1983年10月7日至13日又在厦门大学举行了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讨论中心议题五个,审美教育即是其中之一。

系列教学讲座:课堂教学与美感教育

校教学督导组 陈景尧[1]

首先要说明一下,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美育三者是同义语。七十多年前,在蔡元培先生的文章里这三者是混杂使用不加区别的。本文遵循此制随意采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或者换一种说法,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与美感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掌握好课堂教学,就必须对美感教育有所了解。

这篇讲稿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课堂教学的经验,以及对美育问题的一点爱好,就以下四个方面所谈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美育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二)美感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三)浅谈艺术美和科学美;

(四)课堂教学与“教学美”。

一、美育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美育一词是由德文Astheische Erziehung即英文Aesthetic Education翻译而来。它曾首先出现在德国伟大思想家、剧作家和诗人席勒(Schiller)的著作《美育书简》中。席勒使用此词的原意是把美学原理用之于教育。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生活时代的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国家,经济上主要是为各地王公贵族服务的地方经济,农民大多数处于毫无自由的农奴地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席勒于1783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写的是宰相的儿子斐迪南与穷提琴师的女儿露易思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阶级与市民阶级的尖锐对立,有力地控诉了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行径。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认为席勒的著作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社会的反叛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3页)

席勒的一生大部分在穷困中度过。有一个好心的丹麦亲王对席勒的才华颇为赏识,曾在生活上资助过他。为了报答,席勒在1793年5月到1794年7月给这位亲王写了27封信。后来经过修改扩充,单独发表。这就是著名的《美育书简》(我国有翻译本,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席勒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探索用美育的手段去对当时封建专制的社会进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变革。席勒认为,教育就是美育,而美育同时又包括德育、智育在内。席勒短暂的一生是叛逆的一生,坎坷的一生。他于1805年5月12日在贫病交困中死去。

讲到这里可以穿插一点饶有兴趣的情况。我发现席勒的一生与曹雪芹的一生有许多巧合和相像的地方。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一部集美学之大成的伟大著作,曹雪芹本人又是一位诗人、画家、工艺美术家。因此,曹雪芹堪称是一位杰出的美学大师。而席勒显然也是一位美学家。曹雪芹(1715?—1763或1764)与席勒几乎是同时代的。席勒只活了46岁,曹雪芹也只活了五十来岁,那年除夕之夜他也是在寂寞凄凉贫病交迫中死去的。席勒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人,曹雪芹也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伟大作家。程伟元第一次把《红楼梦》印刷发行是在1792年(程甲本)。1793年经高鹗作了多处修改后出了第二版(程乙本)。这恰是席勒开始写他的《美育书简》的一年。

关于近代美育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应该提到王国维和蔡元培。王国维是清末一个学术造诣很深而又十分渊博的学者,生于1877年,卒于1927年,是自沉昆明湖而死的。王国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很多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山祖师,他的著作《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奠定了中国近代美学的基础。应该说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的人。1906年,王国维在他的著作《论教育之宗旨》中说到:“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又说到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并行逐渐达到真美善的理想,又加上体育,便成为完全之人物。”这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是一个创新之举。

在我国另一个传播近代美育的重要人物蔡元培(1868—1940)是一位教育家和科学家,又是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他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对清朝遗留的教育制度作了重要改革。他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四育在我国是蔡元培首先提出的。

虽然美育一词创自席勒而开始被人们采用,但美育问题却是自古就有。其内涵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我国古代教育内容“六艺”,也即“礼、乐、射、御、书、数”,实际上已包括了德美体智四育。值得注意的是,凡在历史停滞或倒退时,美育都被忽视,甚至遭到反对。十年动乱时期,美育就是禁区。与之相反,凡是社会昌明历史进步时期,都是大力提倡美育的。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十二大以后,即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活动,美育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美学和美育的学术活动也积极开展起来。例如:1980年6月4日在昆明举行了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美育是会上着重讨论的四个问题之一。1983年10月7日至13日又在厦门大学举行了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这次会议有论文95篇。讨论中心议题五个,审美教育即是其中之一。1982年辽宁省曾专门召开了一次美育问题讨论会。

二、美感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美育的任务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充分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感情;

(2)提高审美的文化水平,增进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3)培育和发展对美的表达能力或创造能力。

现在分别讨论如下:

(一)培养充分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感情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审美感受也必须通过审美的感知过程。它始于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这就是说,美感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觉能力。这是审美感知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质。美感能力的培养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对审美对象的比较想象、联想能力。没有一定的比较能力就不能正确辨别美与丑,好与坏。甚至会出现颠倒美丑,混淆好坏的情形。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才能够深刻体验多种多样美好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郑板桥画竹出名。他有一首画竹的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削尽繁枝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一个文化修养较好,审美联想能力也较强,表演艺术水平又很高的演员来欣赏这首诗时,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演出生涯:自己刚上舞台时如何手足无措,一点不像“演戏”。随着舞台经验积累,演出越来越卖劲,也就越来越像“演戏”。再经过不断边演边思考,艺术修养不断提高,逐渐懂得:表演不能过火,不能“像演戏”。最后领悟到如何探求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就是郑板桥诗中所说“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我们做教师的,回想自己成长过程:开始时编讲义、写讲稿,由于知识贫乏写不出多少,稿本薄薄的;随着知识的积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本子也就越写越厚。等到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才知道精选内容,有所取舍。本子开始由厚转薄。这也就到了“画到生时是熟时”,更体会到“削尽繁枝留清瘦”的意味了。最后如果审美对象是自然科学理论时,还必须具备对审美对象的抽象、推理、领悟、理解等能力。这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理性认识。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触动人们的感情深处。使人陶醉,使人激奋。故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包括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情绪体验,培养对生活的情趣。很难设想一个看破红尘的人,一个厌世的人会有多大的对美的感受力。反过来,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美的感受能力就会相对强些。现在举毛泽东同志《蝶恋花 答李淑一》为例:“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我们可以自己体验一下,读这首词需有何等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情感才能较好地感受、领略、体味这首词的“美”呢?

上述培养对美的充分感受能力是美育的第一任务,也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二)提高审美的文化水平,增进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凡是禀赋正常的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欣赏美好事物。这是低级的、简单的欣赏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二在于把这种低级的简单的欣赏能力提高为高级的复杂的属于美学范畴的对美的鉴赏能力。这种美的鉴赏是对美的属性的鉴别和评价。这就不仅要辨别事物的美和丑,而且要鉴别美的种类、美的程度,以及美中不足的情况。这就要求培养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观点,同时要掌握好审美标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美是有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因此,审美趣味、审美观点、审美标准也是因阶级、时代、民族而异的。喜欢杨玉环的李隆基不会喜欢赵飞燕,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否认有共同美的存在。据说已故何其芳同志曾回忆到毛泽东同志评论过《孟子·告子上》中的一段:“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毛泽东同志并就此表示“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我认为在自然美、科学美方面,这种共同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对称、和谐、均衡、协调、有节奏、按比例、有规律、守秩序等等。

对于带有一定特殊性的科学美来说,还可以指出以下的特征:多样而又统一;复杂而又简单;奇异而又匀称;完备而又欠缺。

显而易见,较高的美的鉴赏能力必须以具备较多的文化历史知识、较深的文学修养和较厚的科学技术基底为条件。我认为马克思所说“你要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就是这个意思,很难设想一个不懂中国古典诗词而又缺乏历史知识的人能够鉴赏“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或者“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诗句的。也很难设想,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知识面狭窄的人能够鉴赏下面公式所包括的丰富内容的:q=-k▽θ(某一矢量q正比于某一标量θ的负梯度)。

因此,要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修养。对于搞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的人就不但要学习科学技术,也必须学一些文学艺术。许多事实说明:科学文化的修养越高,审美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也会越高。反过来,优美的审美情趣,大量的美的感受和美的鉴赏必然导致并表现为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表现出高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样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就会形成一个我们所希望的良性循环。以上谈的是美育基本任务之二。

(三)培育和发展对美的表达能力或创造能力

审美感受、审美鉴赏通过表达就会更加明确,更加巩固,更加提高。“因为表达可以使思想定形,使感情深化。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引自《克鲁普斯卡亚教育文选》)例如一个教师,有了较强的艺术美、科学美的鉴赏能力就会产生对自己主持的这门课程如何讲得好一些、讲得美一些的强烈愿望。通过这一愿望的实现,不但教师的业务水平会有显著提高,他的审美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再如,一个学生如果对教师美好的讲课表示欣赏、产生兴趣,那么无论记笔记、做作业,都会精心细致地自觉完成。这样的笔记本和作业本几乎都会成为艺术品似的,让教师以至学生本人都会爱不释手。学生通过这样来记笔记、做作业,不但学习成绩会显著提高,他的审美鉴赏能力当然也会加强。

美育三个任务是密切联系、密切相关的。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发展,培养主动表达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巩固和提高。这三个任务缺一不可,必须全部完成。这样才能通过审美教育使人的仪容举止,语言行为,思想感情,心灵智慧等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完善。因而可以说,美育的目的是整个教育目的一部分。它在于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或者说培养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浅谈艺术美和科学美

艺术,通常是指绘画、雕塑、摄影、书法、音乐、舞蹈、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科学,我们这里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凡能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都具有艺术美。类似的,凡是完美的理论体系、定理定律、理论公式、重要的实验、宏伟壮丽工程或工厂、精密的机器设备、航天飞机运载火箭等等,都具有科学美,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一般认为,艺术活动属于形象思维或感性认识的范畴,而科学活动属于逻辑思维或理性认识的范畴。其实不能把两种思维方式绝对对立起来。它们总是紧密联系着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不论谈到艺术美或者科学美都会同时触及这两种思维方式。这一点是需要说明的。另外,在前面谈美育的目的和任务中我们已谈到过一些有关审美活动的基本论述。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关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实际例子来进行鉴赏或印证。

【例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段文字,今照引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按: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段文字是很美的。字数不多,内涵却非常丰富。通过审美联想可以使读者心中产生一种极为真切,极为深刻的感受。“昨夜西风……”句引自晏殊《蝶恋花》,原意描写深秋时节对远离恋人的怅惘。“衣带……”句引自柳永的《凤栖梧》。原意描写与恋人别后的相思。“众里寻他……”句引自辛弃疾《青玉案》,原意描写乍见所思恋人时的惊喜。对于一个不懂古典诗词,又缺乏审美联想能力的人,在读这段文字时会认为这三种境界与成大事业、大学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但不能产生美的感受,反而会感到莫名其妙,索然无味。事实上,这段文字的确触动过许多读者的心弦。今天在座的有硕士、博士以及搞过大学问的人,大家不妨试着来进行一番审美联想。

【例二】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下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因文字过长.只能摘抄部分如下:……黛玉道:“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按:这两句是曹雪芹的笔误。已故俞平伯先生指出,应改为‘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如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语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炀、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你看……‘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段对于想学做古典诗词的人无疑是极精辟极好的教材。对于我们前面谈到的审美联想、审美鉴赏、审美表达,这里都有了极清楚的说明。这且不论,对于有过教学实践,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审美联想,我认为一定会产生许多共鸣的。例如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实质,不能主次不分,不能舍本逐末,要强调打好基础,不要探胜猎奇,华而不实;要求学生不但能深刻领会所学的内容,而且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等等。

【例三】 黄金分割问题。这可以说是与艺术美和科学美都有关系的例子。现在做一点简单的介绍。欧洲人很早以来就认为世间一切美的东西,都要遵循黄金分割的比例。即:

img24

有人说这很可能是达·芬奇首先提出的,他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后发现:其中有不少部分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希腊人建造的庄严肃穆的帕提侬神庙,许多地方也都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在数学上有一个关于兔子数目的斐波纳奇(Fibonacci 约1170—1240)问题,由此而得到一个著名的斐波纳奇数列:

2,3,5,8,13,21,34,55,89,……

这个数列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这个数列的每项虽然都是正整数,而它的通项an却可以由无理数表示出,即:

img25

再如,这个数列前后项之比所成的数列:

2/3,3/5,5/8,8/13,13/21,21/34,34/55,55/89,……

它的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分别与黄金分割比例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近似。斐波纳奇数列与黄金分割比例的这种内在关联,就使数学家们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也使人们对它产生了神秘感。

为了弄清楚黄金分割比例是否真的会使人产生美感的问题,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和心理学家费希纳(1801—1887)曾经进行过实际实验,他做了面积相等长宽之比从1∶1(正方形)到5∶2的10个矩形卡片让近300名受过良好教育但其他条件和性格极不相同的男女参加测试。结果表明,不论男女,全体受测试者中的大多数人,他们所喜欢矩形的长宽都在3∶2到23∶13的范围之内。而提出最喜欢矩形的长宽比为34∶21的人竟占35%,当然有些人对这项实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现在不去管它了。

【例四】 关于太阳系问题的Bode—Titius法则和开普勒行星第三定律。通过包括第谷在内的许多天文学家毕生努力,到17世纪太阳系中许多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都已经测定。用天文单位(=1.496×108 km)表示时,距离D的近似值如下表第四列所示。

img26

这些距离D的数字显得既复杂又零乱。除了依次增大外,看不出什么规律来。对于一个追求美的人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德国的中学教师Titius经过长期摸索以后终于在1766年归纳出一个法则:

D=0.3×2n-2+0.4(适用于n≥2)

D=0.4(适用于n=1)

对于n=1,2,……时按此法则求出的一些数字同时列出在前表的第二列上。由于当时天王星还没有发现,再加上n=5时又没有行星与之对应,Titius这个经验式子就根本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781年英国人F.W.Herschel发现了天王星,经测定它与太阳的距离是19.2,这与Titius计算数值19.6符合得很好。这样一来Titius的工作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有人猜测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可能有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果然,在1801年元旦的夜晚,意大利G.Piazzi(1746—1826)幸运地发现了一颗仅有1 020km直径的小行星,后被命名为谷神星。它与太阳的距离经测定是2.9,以后继续发现的海王星也符合Titius法则就更加引人注目。德国人Bode对之大肆宣扬而很少提到Titius。所以后人一般把这条法则叫做Bode法则。很显然,Bode—Titius法则使表上第二列的零乱数字呈现规律。这就揭示出宇宙中既复杂多样又简单统一的科学美来。当然这中间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推动人们继续进行探索。问题是这条法则潜藏着什么物理意义?为什么谷神星小得那么不相称?这些美中不足、白璧之瑕在科学美中却正好是促使科学工作者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因为大家都比较了解,我们不多谈。现在只把太阳系各行星对日距离D(天文单位)及绕日周期T(回归年)的较准确数字列在表的第五和第六列上。光从这两列数字看,小数点位数多了。当然更加显复杂零乱,无章可循。但是当注意到第七和第八列时,我们也不禁同样会发出惊叹:多么神奇美妙的2与3啊(T2=D3)!开普勒这条定律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奥秘,可以用我国庄周的话“判天地之美,释万物之理”来形容它。

【例五】 最后我们直接摘引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生辰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文集》第1集第100页)作为本段的结束:

“……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超乎常人的智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四、课堂教学与“教学美”

课堂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我们的讨论也只限于这种方式。前面在讨论美育的第二个任务时,我们已经讲过,优美的审美情绪、大量的美的感受和美的鉴赏,必然导致并表现为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为高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认为,要想使课堂教学活动获得成功、教学效果显著,就应该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等同起来或密切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成为一个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表达者,或者说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创造出包括科学美和艺术美的“教学美”来。我们这里用了“教学美”一词,它的含义当然应该包括启发、诱导并参与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的审美鉴赏活动。以下分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点、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情感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美育修养等四个方面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点

毋庸讳言,仍有不在少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智、美全面发展。没有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及三者同步发展的必要性。有人对一些中学进行过实际观察,发现理工科成绩好、学得比较扎实、品德情操较优的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一般也比较好。前面已经论述过,美育的任务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中包括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内。而想象能力之于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至关重要的。列宁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在教育观点上是非常重视德、智、美全面发展的。1952年10月他曾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的请求写了下面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话对我们教师是值得重视的。

(二)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达到“美”的标准,首先应该在总体结构上符合“多样而又统一”的原则。一般说来,无论哪门课程,它的内容总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交叉重叠、头绪纷繁、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等情况,教师或教科书的编者就必须从中理出头绪,决定取舍。使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据其应有的恰当位置,使之能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这是颇费教师匠心的。我还想提醒大家再体会一下郑板桥的画竹诗,注意掌握分寸恰到好处。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要忌贪多求新。其次在局部内容与整体的关系上应该注意“和谐而又奇异”的原则。局部内容与整体内容,要匀称,要按恰当的比例,不能因教师的憎爱而畸重畸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性质,分清主次,决定轻重。这里我想推荐《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论画一段,请同志们联想少而精的教学内容,进行鉴赏、评论。这段话是这样的:“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

(三)情感交流的教学方法

我们前面讲过审美活动是要有情感的。要做到“教学美”,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倾注感情,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其次,教师还必须与全体学生建立感情,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才能把教师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喜爱和兴趣,转移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喜爱和兴趣。这就好像成功的表演艺术家或伟大的小说家能够通过舞台或书本来感染观众和读者,从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变为观众的喜怒哀乐。

(四)教师的美育修养

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为了使教师能够充分地表达教学美、创造教学美,为了能够与学生建立感情、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必须加强本身的美育修养。根据一些教育学专家们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为大多数学生所喜爱、尊敬的教师具备的特点或条件我们可以将之归为:①讲得生动、条理清楚、富于启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②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③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严厉,态度随和但不随便;④知识渊博、精通业务、思维敏捷、兴趣广泛;⑤仪容整洁、性格乐观、语言不俗、行为豁达,等等。如果教师们能够在这些方面进行修养锻炼,就一定可以逐步达到“教学美”的要求。

【注释】

[1]陈景尧,教授,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历任南京工学院讲师、教授、动力系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中共十二大代表。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及流体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撰有论文《论气泡、液滴和固体球在粘性流体中的运动》、《粘性流体绕过圆柱体的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