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内自读课教学之我见

课内自读课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内自读课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其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内自读课不仅是讲读课的延续与深入,同时,又对课外自读课乃至其他课外读物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就明确指出,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

课内自读课教学之我见

◎郭建设

课内自读课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其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内自读课不仅是讲读课的延续与深入,同时,又对课外自读课乃至其他课外读物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全面而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内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巩固基础知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我们应真正认识到对课内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训练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对课内自读课的指导教学。

课内自读课,虽名曰“自读”,但并非让教师撒手不管,叫学生各行其是。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就明确指出,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对课内自读课文既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也不能放手不管,老师必须给学生予以正确地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起到应有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到底应怎样指导学生对课内自读课文进行学习呢?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此类课文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环节上下工夫。

一、课前指导

学生在对课内自读课文进行学习时,并非一下子就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准确地抓住重点,把握内容,做到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实际上往往是读完之后,仅略知一二,有的甚至是分析出错,理解有误,无法正确地加以把握。也有的同学由于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至无从下手,使自读难以进行。因此,课前在对学生布置阅读课内自读课文时,教师就必须对学生予以正确地指导,使学生做到能读、会读。对此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做好。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自读的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行动的指南,教师只有在一开始就将学习目标明确地告诉给学生,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才能使他们了解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才能使他们做到学有目标,学有方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依据“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结合“自读提示”,理清自读要点,抓住自读重点,继而确定自读的目标。

其次要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及规律去自读。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里的“例子”是指“语文教材”,也就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讲读课文,我们就要运用讲读课文这个“例子”作这“举一”,然后“反三”,从而指导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习。因此,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联系本单元讲读课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加以分析、综合,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区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在体裁、内容、写法及语言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这样的温故、比较来达到触类旁通。

比如对课内自读课文《难老泉》的阅读学习,就可以联系讲读课文《雨中登泰山》,把它们进行比较。虽然它们同为记游一处名胜古迹的散文,但在选材和立意上却有明显的不同。《雨中登泰山》较全面地介绍了泰山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描写了泰山的全貌;而《难老泉》则集中笔墨写晋祠“三绝”,尤其着重介绍“难老泉”。在立意上,《雨中登泰山》写泰山的古老、巍峨,旨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仰慕和自豪,同时表达勇于攀登的情怀;《难老泉》写泉水古老而青春常在,旨在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赞美我们不老的民族,不老的人民和不老的精神。在感情基调上,《雨中登泰山》的感情热烈奔放;《难老泉》的感情则深沉淳厚。在写法上,《雨中登泰山》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同时还十分注意动静结合与不同修辞格的选用;《难老泉》则抓住山西与太原诸多事物的描写,突出其“难老”之特点,同时为了突出“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还注意在行文中穿插引用古籍资料及传说故事等。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深刻地领会了自读课的主要内容,而且从整体上把握了单元内课文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内“自读”是在“讲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因此,只不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给学生几把钥匙”,那将促进“教”逐步向“用不着教”的转化,学生的自读能力也将在不断地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二、课中辅导

要真正达到自读的目的与要求,仅仅只有课前指导还是很不够的,还要有课中的辅导。对课内自读课的课堂辅导,教师应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自读提示”,考虑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过读边思,边思边解,以较准确、全面、详尽地了解并掌握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恰到好处》一文的自读学习,老师就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2)作者在论证问题时,先采用正面论述,其论点是什么?使用哪些论据?(3)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面剖析的?(4)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作者把“折中主义”“中庸之道”同“恰到好处”作比较进行论述,如果删去这些内容,直接写怎样做到“恰到好处”,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5)文章引用列宁的话论证问题,也引用了孔夫子的话论证问题,这二者有什么区别?(6)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请说说“恰到好处”有哪些含义。

在让学生对这些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注意比较单元内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思辨其联系与区别,既可以正确地进行学习,又可以不断提高思辨能力。比如对《恰到好处》一文的自读,既要看到它与该单元内其他课文的联系,即共同点,主要表现在论证方法的相同上;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恰恰是这篇自读课文独具个性的表现:作者以随意自然的笔触及生活中诸多现象深挖开去,议论一个重要的生活态度——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这种随意自然的风格与另外几篇课文就有所不同。如果自读时学生能做到这样的比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用便会更大些。

在进行上述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十分注意的是,对于所设置的问题和所进行的比较,限于水平和能力,学生常常不一定都能正确地加以思考和解答,因此往往还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这时教师更要有针对性地、具体地加以引导,进行流通。一是思维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会遇到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不知从何考虑,从何下手。这显然是学生思维凝滞、闭塞的反应。这时教师首先要找到思维受阻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一步步地加以疏导,使之畅通,尔后正确地加以解答。二是思维出错,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运用自己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进行思考解答,由于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很可能出现考虑不周、理解不全,甚至分析有误的情况,因而做出的回答往往会有一定的错误在里面,这就要求教师予以正确指导,让学生真正弄清其正误,分辨其是非,以确保学生自读思维的准确性。三是思维肤浅。学生在自读理解问题时,由于认识能力相对低下,逻辑思维能力还欠深入。因而对所设置的问题在考虑和分析时往往比较肤浅。有时由于只注意表象而忽视了本质,只了解到了表面的意思而丢掉了深层次的含意,只认识到了一个方面的问题,而认识不到其他多方面的问题,故考虑问题难以深入、无法全面,较难掌握本质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作些必要的诱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尽量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围绕重点看问题,以对他们进行思维求深的训练。

三、课后引导

在完成了上述两步工作之后,学生通过自读已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对教师设置的问题,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一些疑点也已其本消除了,但整个自读教学并不等于就此已经全部完成。

为了让学生在今后更好地对自读文章进行学习,我觉得还要做好自读的总结、巩固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还应做好课后引导。叶圣陶曾经说过:“引”者,“引而不发,跃如也。”“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引导的目的是让学“自求得之”并且最终“不待教师教授”。要做到这些就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是充分调动学生让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疑点,然后围绕“疑点”对有讨论价值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的“释疑”,使自读得以深入。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释疑兴趣,又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详尽地掌握自读课文的内容。

二是教师通过扼要回顾自读课文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自读的方法。学生在自读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回顾对自读课文学习的全过程,归纳自读的方法,总结自读的规律,以提高“反三”水平,为学生进行课外自读打下基础。尔后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叫学生运用知识和自读的方法去“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课外自读课文,以至同体裁的其他课外读物,以切实促进学生“反三”自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