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概念是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中的首要问题。要给出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正确定义,首先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建构和构成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基本要素,分析它们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我国现阶段把远程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指向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反映着我国人民对教育价值的根本取向。教育价值取向反映着人们对教育及其价值的认知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概念是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中的首要问题。分析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概念,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怎样理解哲学上的价值的概念,二是怎样理解教育及其价值的概念,三是怎样理解远程职业教育及其价值的概念。要给出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正确定义,首先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建构和构成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基本要素,分析它们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相互关系。

一、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取向

对价值与价值观的界定就哲学范围来看,不论在历史上,或是当代西方哲学界都是多种多样的。简单地说,价值就是客体的某种属性对人、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客体的某些属性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成为主体所追求的目的。

教育对人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成人”,孔子说:“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肉一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成人”乃是人的全面的生成。其要旨是人类进化,是文化进化。把“成人”作为教育可以作用于人的首要功能,是立足于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文化极端需要这个基础上的。因为,人只有在后天获得文化才能获得禀赋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人,而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任何人来说,首先是与社会的适应,能成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

就教育价值而言,首先,教育价值取决于它本身固有属性,教育具有发展人的素质和改变人的状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是客观的。其次,教育具有价值,不仅由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显示出来,而且还由这种职能能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从个人来讲,就是自身的发展、自身的修养、适应社会生活、谋取社会职业等,从社会来讲,就是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巩固政治统治、传播文化等。不管个体人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是社会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才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才使教育有了它的价值。

概括地说,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作用。第一,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以优化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质量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应构建能力培养模式(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教育对人所起的这种作用,为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发展价值,即成才的作用,“欲成才,先成人”。第二,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教育对人的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和其集中的综合表现。离开了教育对人的价值,教育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价值就无从谈起。这可以说是教育在社会领域表现其功能与作用的一个显著的基本特点。第三,教育对人的作用是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基础,在教育通过承传人类文化和促进人类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基本功能来实现对个体与社会的价值中,实现对个人发展的价值其地位意义尤为重大。

二、教育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价值属性。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是每个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无法回避的教育基本问题。“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依据某种价值观,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活动作出选择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性”,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起着导向作用。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个价值问题。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它可以驱使教育向着一定的倾向发展。价值取向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目的和最终的动因,人们将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实践,直接影响客体。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模式的教育。人们要教育发挥它的什么功效,要新生一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即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和培养什么类型的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无不受教育价值观决定。因此,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的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影响价值取向的因素有三:一是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正确性与程度;二是取决于人们对自己认识对象的需求;三是实现客观事物满足自己需要的条件。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复杂,教育过程又有诸多的矛盾,认识教育的价值更不易,因为教育的社会功效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多元性、渐显性等。我国现阶段把远程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指向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反映着我国人民对教育价值的根本取向。这是应当充分给予肯定的。

三、远程职业教育价值及其表现形式

职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分工,是分门别类的、有报酬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劳动的岗位。职业教育是满足人们谋生的手段、奉献社会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的舞台。远程职业教育是在普通(义务)教育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产分工,满足人们及其社会的职业需要,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进行职业的知识、能力、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

远程职业教育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远程教育的手段,对人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达到职业资格标准,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求职和就业的需要,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的用人和人力资本价值积累的需求,这就是远程职业教育价值的内涵。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5种:(1)择业教育价值。择业教育价值是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的教育,让其了解职业,根据个人条件和愿望,确定学习专业,选择未来从事职业的方向,学会职业生涯设计,实现人生理想。(2)学业教育价值。学业教育价值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知识、能力、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学会学习,满足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欢迎的人才的需要。(3)精业教育价值。精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使受教育者不断有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职业的技术能力和技能,满足受教育者从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中获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提升社会劳动的水平和地位及其劳动报酬的需要。(4)转业教育价值。转业教育价值使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进行转换职业岗位的教育,满足劳动者从新获得职业岗位的需要,发挥其人生价值。(5)创业教育价值。创业教育价值满足受教育者在获得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新技术、新工艺、先进科学和技术发明的同时,懂得自立创业的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经验和教训,树立勤业、乐业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成为能工巧匠,实现人生价值。

四、新农村建设中远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取向反映着人们对教育及其价值的认知、理解、选择与追求,是人们对教育及其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及其综合,也就是对教育与个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特定关系的根本性认识。教育价值取向作为教育价值观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社会转型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教育价值取向并非单纯的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而是历史和实践问题。不同的历史时代、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导向,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上述分析,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远程职业教育教育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质量和效益将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庞大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相适应,才能促使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当前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极不协调,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教育的条件与教育质量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二是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所提倡的建立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落实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真正使农村教育的条件和质量与城市教育相和谐,使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和谐。当前,要快速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实施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从而促使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辐射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的现代教育形式,应用远程教育技术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缩小我国城市与农村数字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农村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因此,在农村实施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是当前我国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强调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把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上来。迫切需要加快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全国现有农村人口约9亿人,农村劳动力达4.8亿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年限平均为7.3年,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占12.5%,初中文化程度占49.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偏低,一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必然要依靠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综合发展的实力不足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农业的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农业、科技、教育结合的道路。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依靠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从而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用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和武装农民,才能适应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高的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全面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村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促进农村与城市均衡、协调发展。

4.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必然由传统农业向新的大农业产业链延伸或向非农行业转移,这就从简单劳动转向复杂劳动、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城市生活能力,公德观念比较淡薄,法律知识不足,因而工作受歧视、人格受侮辱、工资被拖欠等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有效转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技能。首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根据欧盟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失业的风险就越小,青年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长的人,2005年欧盟国家20~2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22%,而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14.1%。在30~5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11.4%,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7.6%,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为4.7%。其次,加强技能培养是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保障。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业化快速扩张,大量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这种转移在本质上仍是一种低层次的劳动力转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只有发挥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依托市场机制调节和政策引导,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其三,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不仅要靠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还要靠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只有将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5.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密切地连接起来,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事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生产技术技能。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高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