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主要趋势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主要趋势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大都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涵盖范围不同,纽约市的发展战略侧重城市环境、能源交通等公共事业,旨在改善都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经比较发现,竞争、创新以及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是这些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共同的关键词。纽约市的教育改革发展基本理念是“为了孩子”。东京都以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为基本教育理念。增强教育的国际化开放程度。增强教育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鼓励学生与教师的国际流动,

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主要趋势研究

课题组

本研究以国际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市、东京都、大伦敦市、巴黎大区以及“二战”以后“新崛起”[60]而且文化传统等方面与上海比较接近的新加坡市、香港特区(文中或略称为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新加坡、香港)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比较经济产业、人力资源状况、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对这些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战略、重大教育改革举措以及各领域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分析,力图归纳出国际化大都市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为上海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城市发展战略与教育发展战略

六大都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5万到7万美元之间,无论从产值所占比例还是从业者所占比例,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0%—90%。从工业化社会的角度看,这些大都市都已进入了以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后工业化社会或者说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移动,各种传统的社会制度开始出现变化。知识成为经济产业社会的核心,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性技术。集成知识的专门职业、技术职业阶层分别开始成为职业、职业阶层的主流。[61]如果说“工业社会”是以人与机械的关系为中心,那么“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则是基于“信息”的“知识性技术”和革新性技术共存的社会,独立个人之间的接触交流更为密切。[62]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信息、技术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所有领域活动的基础,其重要性急剧显现;知识没有国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入;知识日新月异,竞争和技术革新不断产生。而知识更新大多伴随旧知识总体框架的转换,基于广泛知识和活跃思维的判断能力更加重要。基于知识的服务经济要求劳动者掌握多种技能,熟悉各种信息技术,具备分析、沟通、组织和合作能力,并能通过不断学习,适应各种变化。[63]经济产业以及社会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各大都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涵盖范围不同,纽约市的发展战略侧重城市环境、能源交通等公共事业,旨在改善都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伦敦强调以多样、卓越、创造、参与和城市的文化价值,实现城市发展的公平、人性化、绿色环保、便捷与繁荣。东京都的城市发展战略包括以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力量开拓城市的未来,形成新的人才培育体系,通过与东亚各城市合作、联合实现强有力的动态的发展。巴黎大区的发展战略则包括了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缓和社会不平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三方面内容。而香港的两份施政报告也侧重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社会公平。经比较发现,竞争、创新以及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是这些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共同的关键词。

为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各大都市均提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战略。

纽约市的教育改革发展基本理念是“为了孩子”。2003年,纽约市开始了引人瞩目的全市公立中小学的变革,这次学校改革方案被称为《孩子第一》(Children First)。[64]目的是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拥有1 400多所优异学校,能够帮助全市110万名在校学生掌握成功需要的技能,获得成功需要的帮助的系统。《孩子第一》方案的关注焦点就是学生的成功,也就是使学生高中毕业时做好迎接升学或工作和生活的挑战的准备。为此,纽约市重新设定新的学术标准,实施阅读和数学的核心课程,构建新的高效率的管理结构,创立全国最好的校长发展项目,在每所学校中都增设家长协调员,并且使教育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为教育结果负责任。

东京都以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为基本教育理念。2004年、2008年东京都两次发表“东京都教育愿景”,提出如下教育目标:“重视面向从知性、感性、道德心及体力等方面,培养相互尊重人格、为人着想、具有规范意识的人;培养作为社会一员愿意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培养自己学习、思考、行动具有个性与丰富创造力的人的教育。”为此,家庭要成为“使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使孩子在家庭爱中找到心灵的归依的场所”;学校要成为“孩子学习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人际关系的基础等的场所”;社区则要成为“使孩子学习人际关系及社会中的习惯、规则的场所”;社会要成为“使孩子们通过职业生活、社会贡献自我实现的场所”。

“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所有学生都优异”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上任伊始就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认为高质量的教育是“为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提供优质的教育”。2005年布莱尔连任后又说:“与卫生保健和其他公共服务一样,在教育领域里,我们想要消费者(家长和学生)来驱动这个体系,目标是使所有儿童而不是一部分儿童达到优异水平。”[65]布莱尔和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在2003年5月发起了“伦敦挑战”(London Challenge)项目,[66]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伦敦中等教育的质量,使伦敦在学习和创新方面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大都市。“伦敦挑战”核心指导思想是要形成一种人人有远大志向的向上的文化,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信心和潜力。项目不只是建设新学校、重建薄弱学校,还有许多软件建设项目。

根据“为了全体民众,以教育公平为指向,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理念,在法国国民教育政策的框架下,巴黎学区制定了2006—2009年度的教育规划[67]。具体发展战略是:

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1)加强学习过程的连续性。(2)增强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在每一个班级中,将众多学科有机地组织到一个规范、严肃且可控的课外学习探究小组之中;改善针对教育实践的评估质量。(3)在教育过程中全程陪伴学生。

促进教育的多样性:(1)发展教育的多样性,调整教育的结构、配置与过程,确保教育系统以最佳的方式接纳每一位新生。(2)为那些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设立相应的教育机构。

加强公民教育:(1)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2)防止教育中断(缺勤、辍学;减少惩戒与校园暴力行为)。(3)规避校园意外事故,保证学生安全。

扩大国际视野:(1)实施一种兼具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语言教育;加强语言教学在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联系。(2)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创造一种有利于语言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3)增强教育的国际化开放程度。

增强教育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鼓励学生与教师的国际流动,普及信息技术:(1)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拥有信息与互联网技术资格证(Brevet informatique et Internet,B2I)。(2)发展教职人员在教育信息与通讯技术(TICE)领域的专业能力。(3)构建教育信息合作平台。(4)启用一套覆盖整个学区的教育技术监测系统。

新加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建设“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培养“创新与进取”精神,以“少教多学”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SLN:Teach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是新加坡在1997年确定的教育愿景,致力于为国家提供培养勤于思考、诚信的公民和能够面对21世纪挑战的教育系统。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将重心放在培养“创新与进取”(I&E: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精神上,以图为学生提供核心的生活技能和态度,改善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的思想模式。

我国香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力图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鼓励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体系,从而“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具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68]。具体说来,它包含六个目标[69]:(1)建立以全人发展及终身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体系;(2)普遍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水平,特别是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和敢于创新的态度;(3)推行灵活而多元化的课程,照顾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4)提供多元学习途径,以便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性向作选择;(5)鼓励办学多元化,发挥不同学校的专长和特色;(6)兼容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各大都市的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及其发展战略,均突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追求卓越的适合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全面而具有个性的教育。以培养具有知识经济社会所必需的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的人才,培养全球化时代既有公民意识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二、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纽约市从2002年开始,对学前学龄前儿童到12年级的全州所有公立学校和地方教育机构实施问责制度,并不断完善问责制度。2008年启动了为期十年(2007—2017)的各学科学习标准修订工作。该标准包含学生学习的标准、教师知识标准以及基本方法(system infrastructure)标准,这些标准将明确那些在学生和教师所掌控的知识之外的因素,如对于技术、书籍和其他资料的获得和使用,还强调教师、管理者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在伦敦,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通过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直接资助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改革项目。例如2003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资助伦敦5个成绩比较低的市镇实施“伦敦挑战”项目,提高中等教育质量。统一中小学教师工资。在地方教育局办的所有学校(即公立学校)的教师都由地方教育局聘任并支付工资,但教师工资的等级则由国家协议规定,各地方教育局必须按规定的等级支付教师工资。[70]设立领导能力奖,对在提高领导能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中学,每年给予奖励。建设“全面服务”学校,提供体育活动、课外活动、儿童照顾、成人学习和医疗保健服务,在晚上和周末开放,为儿童青少年和家长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场所。

2000年8月,东京都推出了《心灵的东京革命教育推进计划》,又于2005年把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定为“东京教育节”,举办各种活动,希望家长、社区能投入到青少年教育的行列中。推进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力提高。2008年制定了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东京最低基准(Tokyo minimum)”,同时,2009年将进入“教学改善推进计划”的制作、实施、检验和改善的周期,借此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巴黎大区的“全民教育成功”计划有两个核心理念:允许并支持学生重返教育系统;为学生制订更切实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重新社会化(融入集体)、引导退学者重返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以满足其特定需求、培养自尊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母语等都包含在这一计划之内。“高中计划”是巴黎大区乃至整个法国的特色教育项目,旨在通过资金援助支持高中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其创造力与探索精神。“拇指行动”(Coup de pouce)旨在资助那些因财力困难而无法继续高等教育学业的年轻人。每学年将有100份“拇指行动”专款,用于资助那些在业士学位考试(中学毕业会考)中获得“优秀”并被巴黎大区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学生。在大学即将毕业时,这一项目又将资助学业优异的学生完成博士与博士后阶段的学习与研究工作。

新加坡教育部正致力于让教育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及伸缩性。推行新类型学校,以鼓励具有特别天赋的学生发挥所长:(1)更广泛的学校课程和更多类型的学校;(2)赋予分流制更大的灵活性;(3)赋予母语教学更大的灵活性。同时,新加坡的学校为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不论是学术或非学术的方面,都非常重视:(1)新加坡学校及大专学府在招生方面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凭各自的标准直接录取学生;(2)从2008年起,学校开始颁发毕业证书(School Graduation Certificates),列明学生在学术及非学术方面的表现;(3)扩大课程辅助活动的范围,肯定学生在自发活动及社区活动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考验毅力的项目,作为第二项课程辅助活动;(4)修改学校排名制度,以鼓励学校积极地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新加坡政府竭尽所能地支持教师,鼓励他们将创新而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以提升其专业水平,使教师能更好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香港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举措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派位”以及大学招生。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多元化的全人发展”,新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学习领域知识”、“共通能力”以及“价值观和态度”(课程发展议会,2002),也就是通过学习某些领域的知识,培养可以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中的能力[71],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也从“常模参照”变为“标准参照”。在小学派位中,“自行分配学位”“统一派位”相结合,既考虑均衡又顾及学生意愿。在中学派位中,减少派位组别,增加学校自行招生比例,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选校意愿。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引入校本评核,以便反映学生在书面考试中无法展示的能力。实行学生自荐计划,让学生展示在体育、音乐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非学术成就,从而鼓励中学给学生更多机会参与各种课外活动。[72]

各国际大都市教育改革举措基本围绕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制度改革,改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其二,教育本身的改革,摆脱平均的、划一的貌似公平的教育,追求个性化的、培养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的、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帮助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构建适合于知识经济社会的教育质量观,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各教育领域的比较分析

(一)基础教育——公平而卓越

在基础教育领域,由于各大都市的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存在问题不尽相同,所提目标也有一些差异,但是追求教育的“公平”与“卓越”,追求教育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是其共同特征。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际化都市,教育公平已经不仅限于就学机会的公平,而且开始追求在优质教育方面的公平,追求为所有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但优质教育不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而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应各自能力、个性特点的优质教育。各大都市对教育公平的界定是:多样化的、能够选择的、真正符合每个学生能力及个性特点的,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也就是每个学生“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有最充分的机会”的教育。而追求“卓越”也不是强调单纯的知识技能,而是“主要能力”。尽管表述方式不尽相同,各大都市基础教育均强调OECD提出的“主要能力”(Key Competencies)。也就是“不单纯是知识、技能,而是能够运用包括技能、态度等种种心理的社会的资源,在特定的文脉中对应复杂课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而言:(1)在相互作用的层面灵活运用社会·文化性、技术性的工具的能力;(2)在多样性的社会集团中形成人与人关系的能力;(3)自立行动的能力。[73]

随着各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移民及外来人口子女教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各大都市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移民以及外来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实现实质上的公平,并努力为这部分学生开辟卓越发展的道路。纽约市在少数族裔的学生中选拔优秀中小学生,给予全方位支持,以培养能够弥合少数族裔和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的裂痕的优秀人才的“预先准备”项目就是一个典型。

(二)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竞争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各大都市的高等教育均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各种层次、类型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成为各大都市高等教育发展共同特点。明确定位各种层次、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各种层次、类型、性质,具有不同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错位发展环境。

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鼓励竞争、创新,推动各种层次、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在不同的层面追求高质量,使高等教育领域的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并获得成功。这方面,东京都乃至日本的高等教育结构较为典型。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将大学的功能分为:(1)世界性研究教育中心;(2)高级专业人才培养;(3)广泛的职业人才培养;(4)综合教养教育;(5)特定专门领域(艺术、体育等)教育研究;(6)地区终身学习中心;(7)社会贡献(地区服务、产学官协作、国际交流)。希望各大学根据自身的条件,侧重其中的部分功能。[74]提法很巧妙,实质上是主张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分类发展。在日本,不仅大学与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等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目标不同,国立、公立与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也在同一层次扮演不同角色。

在大众化背景下,各大都市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各大都市均将高等教育视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而高度重视,强调高等教育为城市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服务,但是,正确处理高等教育服务于城市发展与高等教育自主性和学术自由之间的关系,还是尚待解决的课题。

(三)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城市

随着学习社会、终身学习等理念在全球的推广,构建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成为各大都市的共识。各大都市均致力于统合全社会教育资源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观点重新定位各种教育机构的角色功能。满足每一个市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形成真正平等的教育环境,加强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其中,香港的“资历架构”体系最能够反映国家大都市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努力构建一个涵盖社会所有教育领域、教育机构的,四通八达、灵活通畅的,沟通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习网络。

经济产业发展始终是大都市关注的焦点,而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学校教育、终身学习密切相关,但更多城市将其作为劳动政策的一部分。纽约市劳动力投资委员会[75]提出对纽约市的劳动力投资法案项目进行有效监察,重点关注纽约市关键就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向相关利益者提供纽约市劳动力和经济的关键性信息[76],以促进城市劳动力服务的工作。在职业能力开发中,东京都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推进者”和“行动者”,建设促进企业自主进行职业能力开发的环境,支援企业的人才培养;同时实施以就业困难者为对象,对应企业需求的,利用民间力量的教育训练。巴黎提出了促进职业生涯的稳定性,保证就业者的稳定工作。优先发展职业培训,确保就业与培训机构对市场需求有准确的预测,确保大学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有更好的把握的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战略。香港的“资历框架”虽然应该囊括各级各类教育,但迄今为止,它最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倾向于职业能力开发。

四、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际化大都市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进行公民教育、国民意识教育的同时,通过外语教学、国际交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外国人子女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展开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并形成相应的保障、鼓励体制与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能够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人才。同时,注重高等教育的政治意义及经济意义,加大投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专业教育的质量,积极宣传自身特色,吸引外国留学生,扩大留学生规模,以教育国际化战略服务于城市乃至国家的国际化战略。

五、对上海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在日益国际化环境之中,将要踏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上海也应该具有通过均衡发展、竞争、创新,实现公平而卓越的教育。以往,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呈钟摆状,强调人才培养、选拔时,无力顾及大多数学生,“重点”与“薄弱”并存。现在提倡均衡发展时,又找不到实现“卓越”的路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优质教育资源也不断扩充,实现上海基础教育“公平而卓越”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如何实现“公平而卓越”发展则需要上至政府决策部门下至普通市民全社会共同探索。上述国际化大都市的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许多经验及具体做法值得借鉴。例如:东京都在中小学设“指导教师”(许多是刚退休的优秀教师),强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实践证明,其效果远比请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做讲座、报告的效果好。东京都以在职教师为对象,立足于中小学教育现场,以培养骨干教师、学校管理者为目标的“教职研究生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比上海现行的以课程、论文为形式,以学历为目的的教育硕士所起到的实际作用要大。

伴随城市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上海,保障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成为上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政策课题。保障移民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实现实质上的公平,为这部分学生开辟卓越发展的道路应该是政策基调。

上海高等教育发展也必须走多样化道路,上海需要研究型大学,也需要应用型大学;需要本科以及研究生院水平的高等教育,也需要短期高等教育;需要公办高等教育,也需要民办高等教育。将高中后的短期(3年或2年)高等教育笼统地规定为“高等职业教育”,不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现代都市的多样化需求。学制年限不应该是划分教育类型的标准,故而应该将以职业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为中心的本科院校也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为解决各类高等教育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雇佣错位等问题服务。为解决现有大学生用非所学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采取公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适度分工、错位发展的战略很有必要。对于那些不涉及国计民生的而民办高等教育能够办好的专业领域,应该鼓励民办高等院校进入,而公办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逐渐缩小份额直至最终退出。这既可以使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较好的发展环境,形成民办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又可以使公办高等教育机构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上海社会及产业发展必需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的或民办教育机构很难胜任的专业。

总之,上海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促使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细分,形成不同培养目标、多层次、多类型、各种性质高等教育机构平行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而构建这种体系的核心问题是对高等教育机构乃至高等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多样化。根据学校不同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实施评价,对承担不同职责的教师分类评价。上海的大学必须为上海经济产业社会发展服务,但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可以各式各样。

学习型城市是上海教育发展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口号。从上海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形成类似香港“资历架构”的终身学习架构,也有必要从市民素质提高的角度,形成类似东京的大学教育开放机制。

教育国际化是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习各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展开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外国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并形成相应的保障、鼓励体制与机制,培养国际化大都市所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能够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人才。同时,加大投入,努力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专业教育的质量,积极宣传自身特色,吸引外国留学生,扩大留学生规模,培养大量的“中国通”和“上海通”,切实服务于上海的国际化战略。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负责人:胡国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