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问题意识”课堂

构建“问题意识”课堂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近来的听课学习与自我反思,我体会到真正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关系,关键在于构建“问题意识”课堂。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尽可能多地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可以是情景化的,即在课堂上模拟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情景,以演示教材中所要教授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情景中学习,从思考中体会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乐趣。

构建“问题意识”课堂

宋健伟

课堂教学工作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知不觉中教学变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独角戏”。结合近来的听课学习与自我反思,我体会到真正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关系,关键在于构建“问题意识”课堂。下面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尽可能多地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可以是情景化的,即在课堂上模拟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情景,以演示教材中所要教授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情景中学习,从思考中体会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乐趣。

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寻求问题结果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一改以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之中学习;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的效率。

设置问题情境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地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构建生活化课堂;应当充分考虑问题设置的每一个环节,如每个环节所设置的问题是否恰当,是否能准确反映教材中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其参与问题情境的积极性;应有关爱学生之心,即当有些问题情境学生在参与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应当在下次准备材料时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使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靠自己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寻求结果。

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中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一框题时,我首先介绍著名文化学者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的观点,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中华文化一无是处吗?通过阐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特点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和反驳“全盘西化论”这一观点,学生在思考和反驳中不仅体会到探讨结果的乐趣,更从思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教学中应树立自问意识

自问意识可以理解为从关心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出发,教师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即具备同理心,与学生换位思考。思考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是否能理解,也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当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能将知识系统阐述清楚?如果自己是学生,听了自己所讲授的知识,是否能明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问意识和角色互换意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前,先从学习者的角度讲给自己听,看自己是否能真正听懂、学会,能够过自己这道关,再经过深度的加工向学生传授。这正是“欲让人知,己先通其理”。

课堂教学中,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往往很难阐述清楚,比如《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传播的手段有哪些?若不细心,不多去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教学往往会流于形式。文化传播手段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传统手段包括哪些具体形式?现代手段又包括哪些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

三、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具备随机导学的意识

一堂课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完整地、流畅地执行下来,固然能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环境、课堂氛围、课堂情绪都各不相同,课堂氛围较好的班级往往容易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而有些班级课堂氛围不理想,甚至出现突发现象,该如何处理?这就需要灵活的教学机智,将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随机生成性有机结合起来,将突发情况作为鲜活的教学素材。比如我在讲授“文化创新途径”这一框题时,有一位学生正和另一位学生做小动作,其中一人伸出了右手的中指向着另一位学生,此时的我立即叫住了做手势的同学,并立即发问,该同学是从哪里学到这个手势?这名同学回答说是在外国电影里看到的,有鄙视的意思。我随后问其他同学,该同学的行为是否做到了面向世界,众人回答是。我接着又问是否博采众长。众人笑了起来,我立即加以引导,阐述了这种手势是西方骂人的示意,不是西方文化的长处。以此小插曲作为契机,不仅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素材相结合,更起到了引导学生思考、调动积极性与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而后,那位学生对我不仅没有责骂他,还让他在班上有台阶可下表示十分感激,并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表现得非常认真。

如果能将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则能很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育即生活的效果,对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