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内容编排以病原生物在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寄生(或感染)及免疫反应所造成的损害及其实验室诊断为线索,将医学免疫学与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程加以整合。在学时安排上,医学免疫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学时为16学时,而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计40学时,共计56学时。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 慧 宋文剑 黄丽霞 胡 松 陈朝霞

(江汉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56)

摘 要:目的:探讨免疫学实验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方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以感染与免疫为线索,将免疫学诊断技术及病原学诊断技术有机整合,将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在实验中充分体现。同时,探讨其实施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整合后课程在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投入减少,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结论:免疫学综合实验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摸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投入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实验 教学 优化 整合 评估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早在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出台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报告中,就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应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我系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并自2006年起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实施。实施6年来,我们在教学形式、课时安排、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的探索。

1 课程的对象与内容

实施对象为本学院2006—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从2006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将医学免疫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并将实验教学部分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实验有机整合,单独设置为综合实验课。新设课程总学时40学时,2.5学分。每次实验3~4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下半期开课(理论课进行至中段或结束后开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技术、综合实验和实验设计。实验内容编排以病原生物在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寄生(或感染)及免疫反应所造成的损害及其实验室诊断为线索,将医学免疫学与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程加以整合。

2 课程实施方法

1.人员师资整合

由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三门学科的所有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教学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集体交流、汇总,实行集体备课与实验预试。

2.优化教学内容

整合后教学以感染与免疫为线索,将形态学内容按病原所在部位横向联系,形态观察与基本实验技术、病原学诊断技术及免疫学诊断技术有机结合为一体,将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在综合性实验中充分体现。开设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实验包括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性实验及以调查统计为主的设计性实验。我院还将部分重复实验进行删减或整合,优化了教学资源。如免疫学中的“凝集反应”与病原实验“肥达氏反应”整合。同时新设实验“免疫血清的制备”,历时4周,包括微生物抗原的制备、动物免疫及抗原抗体的检测,在设计上很巧妙地选用了伤寒杆菌作为抗原,加深了学生对伤寒杆菌病原的认识。在抗原抗体检测实验中,所检测的抗体来源于伤寒杆菌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检测方法为试管凝集,即为肥达氏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同时也可以学习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等知识。可见,整合后的实验内容能更全面地反应疾病发生、诊断的本质,而不是孤立地从某门学科认识问题。

3.整合实验室资源

我院将原附属于教研室的实验室分出并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室,实验室资源集中,提高了使用效率,进一步保障了实验教学条件。

4.编写实验教学纲要及实验教材

我院在教材编写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剔除过时及重复的内容,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根据各学科知识的异同点,合理渗透、融合,做到综合兼顾个性,横向联系兼顾纵向结果。

5.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本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内学时为6~9学时,分2~3次完成。针对不同实验项目采取病例分析和实验方案设计、录像教学、网络教学、课下自主学习课上讨论、学生加入教师课题组等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6.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现多元化考核包括:理论课知识考核、设计性实验完成过程、实验报告的评价等。通过新的考核体系的建立,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相匹配的现代化考试体系。

3 开设效果评估

1.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我院对开设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设计考核成绩和实验基础理论考核成绩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在实验报告、实验设计上,三年级学生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主观题的得分率逐年增高,与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能力逐年提高是相符的。

可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教学环节细化,并可体现出前期教学的效果,对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指导作用十分明显,今后可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变化考核方式,使得考核能充分体现出教学现状,为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信息。

总之,通过学生多元化的考核成绩分析结果证明,该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学生实验基础理论水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年提高。

2.教学投资效益评价

免疫学实验在与病原生物学实验全方位整合并实施后,从师资投入、学时安排、实验耗材及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及优化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改善。

在学时安排上,医学免疫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学时为16学时,而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计40学时,共计56学时。目前这几部分整合后总学时为40学时,将部分重复实验进行删减或整合,节约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成本;在实验耗材和师资投入上,整合实验减少了重复试验,增加的综合实验中可将部分实验原料循环使用,减少了实验耗材的消耗,达到了节约的目的,同时教师的分段授课,在专一实验内容的同时兼顾综合,降低了劳动强度。

4 讨 论

(1)免疫学实验与微生物及寄生虫相关实验实施跨学科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束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的弊端。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创新,有针对性地采用组合式方法,并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多元化考核方法。

(3)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体系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实验课时较原来课程分设时减少28.5%,实验耗材投入较原来减少31.5%,师资投入较原来减少30%,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内容较原来增加77.5%。

(4)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协调有序、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连续三年的学生多元化的考核成绩分析结果证明,该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学生实验基础理论水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年提高。本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摸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投入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邱文洪,宋文剑,等.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08(8):34.

胡松,宋文剑,等.显微互动系统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8,45(1):104~105.

黄丽霞,宋文剑,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设计性实验模式探索与实践[J].热带医学杂志,2008,8(8):886~888.

张泽华,宋文剑,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实验考核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7,7(12):1 242~1 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