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械楼往事

机械楼往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械楼开工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参加了挖地基的劳动。确实,为修建机械楼挖地基,也是在为我们年轻人自己的身心发展“挖地基”。据说修好的机械楼将是当时南昌市的第二大楼。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机械楼也受到了折腾。1967年,南昌地区出现了武斗,学校里红卫兵的主流派以机械楼为“碉堡”,在楼顶筑起了工事。1977年恢复高考,机械楼又是书声琅琅。机械楼加高,象征着教育事业跨上新的高度。

机械楼往事

何成宏

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的南区,是原江西工学院的旧址。1959年我从北京到江西工学院报到时,因为学校没有教学用房,同学们分散在司马庙附近的原江西工农中学、第二交通路(现解放路)的航空工业学校和谢家村刚建起两栋宿舍楼的新校址。1960年冬,在谢家村开始建设江西工学院的教学大楼——机械楼。机械楼开工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参加了挖地基的劳动。这不仅可以节省开支,也使我们这些刚走上教学岗位的老师有一种自豪感:我们在为发展江西的高等工科教育奠基。确实,为修建机械楼挖地基,也是在为我们年轻人自己的身心发展“挖地基”。

据说修好的机械楼将是当时南昌市的第二大楼。第一大楼是第四交通路(现北京西路)的省政府大楼。机械楼长120多米,高5层,造型像一台车床,东头似床头箱,西头像尾架,屋顶上的葡萄架代表刀架。在国家财力很困难的时候,在南昌修建这样一座大楼,是省政府重视发展高等教育,重视工业,特别重视机械工业的体现,这使我们实际地感受到,国家急需工业建设人才,我们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身上责任重大。

1962年从这里走出了江西工学院机制专业首届毕业生。1963年6月锻压专业的学生在三楼中部的一间教室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请来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的讲师彭本善来做答辩主持人。一是因为第一届锻压专业学生毕业,我们没有组织答辩的经验,二是要请外校老师来主持,更为客观公正。同学们画的设计图夹在麻绳上挂在黑板两侧,张祖成、王海才等几位同学为自己设计辩护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什么都要问个所以然”的较真劲,我至今仍历历在目,深信他们这种精神一定会支撑他们扬帆远航,事业有成。大约是1964年,高陵院长请来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苏步青教授在机械二楼东头231阶梯教室为老师们作学术报告。因为教室不大,能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讲演,大家都很兴奋。他讲的两段话我记得很清楚。一是他说在大学工作比在研究院工作更有意义,因为大学既出学术成果,也出人才,有许多年轻生命延续你的学术生命,你会感到非常充实,而经常生活在青年学生当中,自己也会觉得年轻。二是他介绍自己学外语的一段故事: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急需药品,国家从西班牙进口了一批药物,但无人认识用西班牙语写的说明书。有关方面请苏教授翻译,可是苏步青教授不懂西班牙语。但任务紧急,翻译如救命,他就找来一本西班牙语字典和一本西语科普书,从第一页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硬着头皮看了10多页之后,就进入了状态,基本上搞清了西语语法,顺利地译出一批药品说明书。他说,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其他外语知识帮了他很大的忙,但更重要的是,包括语言在内,一切科学都是有规律的,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地往里钻,从学习中不断自我总结,就会进入角色,从外行变成内行。这段故事,对我大有启迪。1968年我下放农村后,晚上自学“哑巴”日语,就是用苏教授指点的这种方法。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机械楼也受到了折腾。大约是1967年初,机械楼二楼西侧靠中的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成了领导干部中的“走资派”、老师中的“老右派”和学生中被揪出来的“反动派”在一起改造思想的集训室。我作为“老右派”中的一员和“还在走”的“走资派”高陵、伍乃茵,以及被揪出的学生李宝良等十多人,每天都要在这里向红卫兵写思想汇报。在这个集训队里,这些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学员们”既接受教育,又经历心灵的震撼,也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深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967年,南昌地区出现了武斗,学校里红卫兵的主流派以机械楼为“碉堡”,在楼顶筑起了工事。因为楼顶高,可以瞭望罗家集方向是否有“敌情”,形势颇为紧张。但实际上战斗并未在此发生。

1968年,大批老师下放,撤销江西工学院和江西大学组建江西理工科大学,学校迁至武宁再迁至景德镇,机械楼成了南昌针织总厂的办公室和宿舍。

1972年,江西工学院恢复建制,学校从景德镇迁回南昌,下放农村的老师陆续回校。因为食堂、宿舍和部分教室还被工厂占用,一段时间机械楼的二楼成了回校老师们的临时宿舍。一间80平方米的教室,用书架、木板稍微分隔一下就成了若干个小家,单身的有一个床位,带家小的面积大一些。每当有人家用煤球炉或木炭炉烧鱼煮肉,四处飘香,引得人人口馋。

1977年恢复高考,机械楼又是书声琅琅。“文化大革命”前没有的液压传动实验台、数控捷克铣床、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课所需的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控制工程课的实验装置等陆陆续续地搬进了机械楼西头一楼和二楼的实验室,使机械楼的“内涵”向机电一体化方向拓展。熊海文等年轻老师面对头发花白的中年老师讲汇编语言、可编程控制器等电脑方面的知识,成为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老师们恶补失去的年华,学生们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机械楼里热气腾腾。夏天,晚自习之后同学们三三两两挟着凉席在机械楼顶占据一席之地,凉风袭来,可以美美地睡一觉,恢复白天学习的疲劳。下午,西头的设计室里毕业生们画0号图纸,阳光照背,汗水沿手臂流到图纸上,刚用铅笔画好的线条,浸得模糊不清,图纸可能要返工,但设计中的问题通过绘图得到解决,心中却充满成就感。

1993年江西工业大学与江西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南昌大学,学校要发展,教室不够用,地皮又紧张,遂决定机械楼5层加高至7层。机械楼加高,象征着教育事业跨上新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发展中的问题:一面要施工,一面又要上课,屋顶没了,春雨绵绵,塑料薄膜漏水,学生只好撑伞记笔记,老师穿雨衣写黑板。困难时期过去,机械楼旧貌换新颜,铰链式的铸铁窗框,变成了推拉式铝合金窗门,既大方,又敞亮。四楼语音室,六楼研究生院。楼门外的台阶为届届学子留下毕业照的身影,许多学术新秀在这里戴上硕士帽、博士帽。从这里走出了江西省自己培养的黄菊花、江雄心等第一批博士生,这里也为南昌大学开办了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郭烈思等第一批博士后工作人员。

进入新世纪,南昌大学机电学院迁至前湖新校区,机电学院的软硬件条件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在造型别致的大楼里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学科群。那孕育了这些新亮点新希望的老机械楼,一定会有一种由衷的慰藉与自豪:从自己的大门里不仅走出了代代学术新锐,效力社会;从自身这老楼的躯壳里蜕变出来的科技彩蝶,一定会把前湖校区装点得更加斑斓。

现在,机械楼作为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的院部机关、机电系的实验基地和全院的主要教学楼,正效力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它像一位庄重的长者,既见证了半个世纪的折腾与振兴,更满怀信心地默默耕耘。它将秉持培养代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展现活力,弥久益新,不断地充实内涵,沉积底蕴,而自己则成为昌大文化和昌大精神重要象征的组成部分。

(何成宏,原南昌大学机电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