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班级组织结构的构建

理想班级组织结构的构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节中,总结了之前班级组织结构的不足和缺点,继承了他们的管理精髓,力图构建出几种班级组织结构的“理想型”,他们分别是人本化班级组织结构、网络化班级组织结构、学习型班级组织结构。接下来的三种班级组织结构分别暗含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完成班级管理事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

第三节 理想班级组织结构的构建

前一节对现在常见的几种班级组织结构进行了梳理:“树状”组织结构是班主任—班委—学生的单向管理;“辐射状”组织结构是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班主任作为中心,班委、课代表、小组共同进行管理;“网状”组织结构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进行班级管理,三方不仅有双向的交流,也有多维度的沟通。在这一节中,总结了之前班级组织结构的不足和缺点,继承了他们的管理精髓,力图构建出几种班级组织结构的“理想型”,他们分别是人本化班级组织结构、网络化班级组织结构、学习型班级组织结构。

人们在追求客体的价值属性的过程中,总是以特定的方式实现价值追求的目的,当这种“特定的方式”形成了相对稳定持久的特征时,即构成了价值取向。以此推理,班级管理的价值取向即是指人们在追求现代学校管理目标时,在思想层面上所形成的稳定持久的倾向与特征。接下来的三种班级组织结构分别暗含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化班级组织结构

学校人文管理学派自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来,其思想观点一直绵延至今,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了该学派思想观点的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学校人文管理思想认为: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管理的源泉和动力是人,管理的核心和主轴是人,管理的成败还是取决于人。重视人文关怀:人本化班级管理充分注意到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人是管理的起点和终点,一切由人去管理,一切管理都是为了人。而在知识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要素,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25]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树立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管理理念。对于学生,传统的班级管理观念常常将其置于纯粹被动的边缘地位,把学生看做成人并以成人的眼光来对待。正如卢梭所说:“人们并不理解童年。最明智者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指导些什么,但从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从不想一想他还只是孩子呢。”现代班级管理思想认为,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发展规律。虽然学生是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对象,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也是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重要使命,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也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和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接受信息的通道已经由单一家庭和学校扩展到多元的电子媒介,并且由于他们对新事物拥有好奇心、敏感性、接受能力强、少受旧有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束缚等优势,从而使他们第一次赢得了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对变动不拘的生活意义进行解释的权威,具备了对成人进行“文化反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因此,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其实质就是,班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挖掘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了解、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需要,维护、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和人格尊严,使学生成为个性全面发展、自主管理和生动活泼的学习主体,而不是毫无权利、无知无能、任人摆布的被动的生命体,否则“我们只能得到不成熟的苦涩果实,并很快就腐烂了”。构建人本化班级组织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一)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诚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差异。男生与女生之间存在差异,小学生和初中生存在差异,天赋较好的学生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存在差异,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和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存在差异等。班主任要看到这些差异,不搞“一刀切”,因势利导,特殊问题特殊处理。这里分别阐述一下小学生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首先,从整个小学时期来看,小学生生理变化比较平稳,各系统的发育都比较均衡。到高年级后,女生从10~11岁起,男生从12~13岁起进入青春发育期,生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次,小学生心理发展可以表现为:第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小学生心理发展很迅速,又非常协调,表现在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第三,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小学生经历有限,内心世界不太复杂,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第四,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小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易于养成。[26]

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具有“半少年、半成人”或者说是“半幼稚、半成熟”的年龄特征。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处于一个充满矛盾又很不稳定的时期。首先,中学生要且独立,自尊心、好胜心强;其次,自我意识明显发展;再次,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提高。[27]

因此,针对小学生和中学生不同的差异,在班级管理上要强调将规范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促成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适度放权,让学生成为自主管理的主人

将班集体建设成为自主管理的班级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校在教育改革中力图创建的一种被认为较为理想的班级形态。在自我管理的班级中,班干部将自主制定班级活动规划并有效实施,学生互相协作,自主处理班级事务作为班级发展目标;教师指导并监督学生自主安排各项事务,使学生从中发展各种能力和个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强调在集体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建设班集体是为了创设一个优化的“微社会环境”,使集体成员的个性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学之间强调民主平等,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翁。学生逐步实现自主管理,发动学生全员参与制定班级目标,尤其是对照“学生守则”、学校要求,寻找个人和班级与这些要求的差距,由此确立发展目标。在班级活动中,发挥民主,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策划和实施。在完成班级管理事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28]

在实行自主管理的班级中,班主任角色慢慢开始转变,变成了策划者或者协助策划人员。学生变成了班级管理的主人,兼顾了班级的统一性和班级内学生的自主性,力图将集体主义要求与发展学生个体特长结合起来。学生在一次次活动的锻炼中,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尊重,学生独立可以处理一些应激情况,创造思维和创造力进一步被彰显出来。

二、网络化班级组织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网上冲浪的时候,不仅可以获取丰富资料,还可以与网上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交流,不断学习。

(一)教育博客(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班级博客、家长博客)

教育博客的出现为热爱学习的老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将网络博客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打破了传统的“传达任务,执行命令”口口相传的沟通方式,开创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高效的沟通渠道。教育博客按照不同的书写主体可以大致分为学校博客、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班级博客、家长博客。

教师和学校的博客往往会成群地出现和发展,主要是由于博客的本质是人与人交流,从而构建一个网上社区。然而学校教育博客的网上社区是真实的,这是与其他网上虚拟社区的最大差别。网络上我们既然能与那么多陌生人相互沟通、成为朋友,为什么不把这样的氛围引进学校呢?从开始建立博客就全部采用实名制,为提升教育博客的内涵,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29]

学生博客即是学生可以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以网络日志的形式上传到博客上,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比如有些同学擅长写文章,他就可以将平时的练笔放在博客里,让其他同学来欣赏;还比如有些同学擅长绘画,他就可以利用自己对色彩搭配的天赋将自己的博客装扮的独具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家长博客是指学生的家长通过博客的形式把自己的孩子的成长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用网络日志写下自己的孩子在家里面的表现。

班级博客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班级建设平台,从而促进班务公开,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常规管理,为班级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首先,班级博客管理自主化,由不同的同学来担任博客各个栏目的版主,班级博客通过网络将全班学生连结在一起,大家在上面抒写理想和感悟,贡献智慧和创意。班级成员在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班级凝聚力都得到了增强。其次,班级博客展示开放化,班级博客为班里面的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同学可以写下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拍下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摄录了自己手指间流动的美妙旋律。每个人在班级博客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树立了自信心,完善了人格。再次,班级博客沟通便捷化,班主任可以利用博客与班上的学生进行谈心,向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班级博客在沟通方式上形成一种点对面的辐射状联系,为新型的家校互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班级博客可以匿名留言,这可以让学生家长直言不讳,畅所欲言,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最后,班级博客数字资源化,由于班级博客操作简单易行,可以迅捷地构建班级电子管理档案。同时,班级博客中的各种文档、照片、影像视频等资料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完整、更安全。[30]

◎友情链接:

老板老班的博客http://chen024177.blog.163.com/

朱永新教育随笔http://13.eduol.cn/

吴虹教育博客http://blog.njbxjy.net/user1/4402/index.html

李镇西之家http://lzx.eduol.cn/archives/2009/717579.html

万玮教育博客http://blog.163.com/phwan@126/

唐晓勇教育博客http://blog.sina.com.cn/txy922

南京白下教育叙事http://www.njbxjy.net/blog/

南京第二十四中教育博客http://www.njbxjy.net/blog/24z/

(二)班级QQ群

班级QQ群是指利用QQ聊天这项技术,让班级所有成员加入QQ群里面来,大家就可以进行在线聊天。大家在QQ群里面,每位同学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今天上课老师讲的一道数学题还有什么更好的算法,或者是要布置新一期的黑板报,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可以加入QQ群里面,与学生互动,在线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另外,QQ聊天本身就是很轻松的聊天方式,一些搞笑的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可以拉近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交流的气氛更加和谐和活跃。

(三)班级论坛

班级论坛也是一种利用网上交流的形式而进行班级管理。学生在班级论坛上发帖、回帖,发表自己的观点,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交流各自的心路历程,共建班级精神家园。在班级论坛发帖的时候,同学们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言论。

班级论坛的建立必须要有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班主任和同学可以共同对论坛上的帖子进行评比,选出比较优秀的帖子,对学生进行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管理班级的热情。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才能发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力求论坛话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

三、学习型班级组织结构

班级是最基本的教育组织,也是学生生活、学习、成长、发展的最基本的场所。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班主任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借鉴当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探讨一种创新与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学习型班集体,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为前提,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管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使班级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班集体。学习型班集体实行目标管理,其成员能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控”的自我管理,从而为终身学校、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1]在学习型班集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到成长。

(一)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学习型组织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管理模式的要求。学习型班级是以人为本、知识共享、自我超越的价值观为核心,具有下面几个特点:(1)班团干部由班级的日常管理者转变为首席的学习者、目标的计划者、关系的协调者;(2)班级中形成了一种开放探究、反思的学习氛围;(3)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是以学习为动力,以共同理想为目标,把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提升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力、强化民主管理

(二)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五项修炼的技巧(参阅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管理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创造班级团体的良性互动,以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增强团体的学习动力,使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整合各个阶段的行动,并不断地加以修正。[32]建设学习型班集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1.鼓励学生自我超越,主动发展

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人以创新意识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而不是对环境被动的反应。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能使每个人的发展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使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制订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并去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学习型班级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会自己订出计划,落实到行动之中。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以指导学生制定目标、计划和行动方案的方式来处理班级事务,使学生有主动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力。

2.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团体的良性互动

团体的良性互动是学习型班级的主要特色之一。人与人的合作与沟通,不仅要通过语言,更是集体成员之间不同心智模式、价值观的相互了解、接纳与改善。在班级中,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可以整合班级的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共同处理班级事务。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到,班级事务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事务的权利和义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也有助于学生在人际方面的互动。

营造班级的良性互动,必须使每个人具备必要的交往意识与能力。首先,懂得相互尊重,不仅教师应尊重学生,学生之间也应该懂得相互尊重;其次,学会聆听,聆听别人的讲话,可以化解彼此间的意见和误会;第三,营造一个开放而平等的班级气氛,鼓励学生说心里话;第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通过班级团体的良性互动,学生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并分享学习的心得与知识,从而形成强大的团体学习动力。

3.加强合作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

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与他人良好合作比单纯竞争和独立学习更能够提高学习及一切活动的效率,正确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合作意向,培养合作的习惯和能力。当然,鼓励学生合作并不排除正常的竞争。从本质上说,积极的竞争与合作是一致的,积极的竞争过程也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关键是如何处理好这两种互动形式的关系。

4.明确发展方向,建立共同的班级目标

在学习型班级中,要有共同的班级目标。它可以由全班共同讨论制订,也可以是教师提出来的,但最重要的是得到全体班级成员的认同。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再是来自老师或家长的期望,而是来自对共同目标的追求。

5.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策略

在建立学习型班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系统思考并不断重新调整班级管理的各项行动,在采取每一项步骤的时候,应考虑到与其他步骤的关联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班级的阶段性任务总是在不断变化,教师要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共同目标,不断地保持强大的学习动力。

由于每个班级的特点不一样,教师应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和方法,营造有利于促进师生创新与发展的学习型班级。

从上述五方面的建设措施可以归纳出,建立学习型班级,转变师生观念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前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关键,科学的管理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保证。这不仅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基本理念,也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目标。

☞问题与思考

一、简答题

1.你是怎样理解班级组织结构这个概念的?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班级组织结构?

2.“辐射状”班级组织结构是指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3.“学习型班级组织结构”是什么含义?如何着手建设“学习型班级组织结构”?

二、案例分析题

你是今年才进入一所中学工作的新教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对你很器重,让你在担任初二(三)班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让你接手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初二(三)班是全校的风云班级。班上的学生多为该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性格外向活泼,比较调皮。之前班上的学生也曾出现过多起违反校规的事件。但同时本班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全年级第一名,每次考试排名之后,初二(三)班的学生基本上囊括年级前十名。这是一个让任课教师又爱又恨的班级。如何处理日常纪律和学习成绩的关系让之前的班主任很头疼。

试问:当你接手到这样一个班级时,你会怎样做?请结合本章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

【注释】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2]吴康宁:《论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班级》,《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2期,第23页。

[3]刘怀忠:《谈班级组织的建立与管理》,《教育管理与评价》2004年第1期,第7页。

[4]刘怀忠:《谈班级组织的建立与管理》,《教育管理与评价》2004年第1期,第7页。

[5]徐小平:《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6]G.R.Jones:Organizational Theory. Massachusctts,Addison Wesley,1995.

[7]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8]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9]金东日:《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10]金东日:《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1]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0页。

[12]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0页。

[1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1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15]李保强:《学校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16]罗珉:《现代管理学》,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17]小川一夫:《班级管理心理学》,北京:北大路书房1979年版,第173-175页。

[1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0页。

[19]徐小平:《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20]徐小平:《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21]李保强:《学校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22]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23]林艳:《中小学班级组织的病理现象及其诊治和预防》,《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1期,第26页。

[24]陈德州:《家校沟通的问题与对策》,《班主任》2009年第2期,第28页。

[25]李保强:《学校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26]江月孙、赵敏主编:《学校管理学(第2版)》,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27]江月孙、赵敏主编:《学校管理学(第2版)》,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162页。

[28]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29]齐学红:《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30]沈海敏,薛维惠:《我们班的班级博客》,《班主任》2009年第1期,第13页。

[31]齐学红:《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32]http://www.banzhuren.com/article.asp?id=37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