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孩子学话说开去

从孩子学话说开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吕叔相先生对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状况提出批评以来,二十年已经过去了。鲁迅先生有一段描述孩子学话的话,倒是切中了要害。孩子们学话是生活的需要。孩子们学话,正好体现了叶老这一思想,但我们实际的语文教育活动只是通过言语作品的中介传授语言知识,没有在此基础上强化感受能力培养。孩子们学话的时候,不仅能记住大人说话的内容,更能注意到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情和体态等。

从孩子学话说开去

自从吕叔相先生对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状况提出批评以来,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其间语文教学旌旗招展,百家争鸣,新理论、新方法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到头来学生语文成绩低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语文教学依然危机四伏。甚至有人断言:“当一切为了升学考试时,方法越好,也许会将语文课引上绝路”。

怎么会这样呢?鲁迅先生有一段描述孩子学话的话,倒是切中了要害。他说,孩子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有不断地吸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了每个词的意义,得到两三岁,普通简单的话大概能说了,不大有错误”(《人生识字糊涂始》)。面对孩子们如此高学习语言的效率和能力,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十年时间,二千七百个课时,用来学习国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吕叔相《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的确,这种状况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话说到这里,人们不仅要问:孩子们为什么能学会说话?什么原因使语文教师和学生十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把二者认真地比较、研究一番,自然会“真相大白”。

首先,学习目的不同。孩子们学话是生活的需要。随着年龄、智力的提高,他们要和周围的人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总想把喜怒哀乐和生活欲望表达出来,于是就尝试着领会、感悟和把握语言。而当今的语文教学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尽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语文教学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养成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但这是一句话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吗?语文教学总是同教学思想、教材、教法、社会需要,特别是考试制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当社会看中考试的时候,无论语文怎么个教法,都改变不了语文课的现状。目前,升学考试是基础教育终极目的,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它把语文教学硬拖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其次,在知识与能力转化上程度不同。“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孩子们学话,正好体现了叶老这一思想,但我们实际的语文教育活动只是通过言语作品的中介传授语言知识,没有在此基础上强化感受能力培养。

第三,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着眼点不同。孩子们学话的时候,不仅能记住大人说话的内容,更能注意到他们说话的语气、神情和体态等。但实际的语文教学,却过分地重视课文的内容而忽视了语言形式。不少教师即使注意到了形式,也往往是情节结构、写作方法这一部分,没有在语言对象转化为学生实际能力上下工夫。

第四,对感受与理解关系的处理不同。孩子们学话的时候,先是不断的吸取,记住,然后才是比较,分析,最终达到理解的目的。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前从不主动感知课文;上课时由于赶进度,教师们也注重了理解而忽视了感知。其实,只有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有所知时,言语作品才能入化他们的言语器官,他们的学习才会有收获。

通过以上四方面比较研究,会清楚地发现,当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的与生活需要、教学活动与培养目标以及教学中内容与形式、感受与理解等方面的“错位”现象。而且我认为,这二十年来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和学生语文水平徘徊不前,就是因为这些“错位”现象的长期存在。我们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得首先矫正这些“错位”,处理好三方面改革:一是处理好语文教学和生活需要的关系,给语文以可供发展的基础,还教师和学生以创造的活力。二是更新教材,调整课程结构,处理好语文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使语文教学向各个领域扩展,延伸,为学生提供一条通向现实、未来和理想人生的走廊。三是以先进教学理论为指导,正确把握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处理好语文教学内部诸多矛盾关系,把语文训练纳入科学高效的轨道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