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特殊艺术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特殊艺术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艺术当然也具有审美性,但对它而言,审美仅仅是手段,是从属于教学效益的,并以教学效益作为取舍的标准。也就是说,教学艺术的审美是受其功利性制约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决不只是为了审美欣赏,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必然与功利目的直接相关。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面对面的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可以直接发生认知情感和审美交流。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特殊艺术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是又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艺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自身内在的矛盾和特点,这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而正是这些特殊性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成为一门特殊艺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客体的互动性

这是由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决定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必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成功点便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和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配合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合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那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只能做观众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因此,现代教学都将互动性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来描述。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就更需要师生的互动,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科学观念的形成,必须依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对生活的不断体验。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教学看成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法国教育家R. 加里将教学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特征,是一般艺术所不具备的。

2.过程的导向性

这是由教学目的和任务决定的。一般说来,艺术创造的自由度很大,往往创作的结果与创作的初始动机相差甚远。而教学则不然,教师在备课时就设计好了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在课堂中实施时主要按照制订的计划定向展开,并以有效控制调节,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实行教学定向控制的根据,教师在教学控制中就好比“舵手”,掌握着教学进度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学生也努力明白教学的目的和意图,以利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设定的目的性要求。艺术之美,美在于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教学之美,却美在于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可靠性。这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特殊性表现之一。

3.手段的综合性

教学艺术的表现是通过熔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于一炉展现出来的,既有音乐、舞蹈等表现手段的音响、形体与节奏,又有绘画、书法等表现手段的色彩、线条与符号,还有文学、建筑、雕塑等表现手段的语言、造型与形象等,它们都为教学艺术所用。因而,教学艺术以多讯道的立体表达,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成为一种可听、可视、可触的表现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它的高度综合性是任何一门艺术都难以比拟的。这里也包括那些通常被人们称之为综合艺术的艺术,如戏剧、电影等。教学艺术手段的高度综合性,为教学艺术赢得了高超的表现力。同时,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都为塑造形象服务的,然后通过形象反映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而教学使用综合性手段,既可以通过形象,又可以超越形象,通过理性思维来完成表达教学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目的。

4.审美的功利性

审美是艺术的主要功能,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纯艺术的审美甚至可以超越功利,而将其美发挥到极致。教学艺术当然也具有审美性,但对它而言,审美仅仅是手段,是从属于教学效益的,并以教学效益作为取舍的标准。也就是说,教学艺术的审美是受其功利性制约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决不只是为了审美欣赏,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必然与功利目的直接相关。在现实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讲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益的“美”,只能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最终使这样的教学艺术变得毫无生命力。教学艺术审美的功利性和效益性,是其他艺术特别是纯艺术所不具备的。就是实用艺术也难望其项背,因为有用并不等于有效益,而有效益却肯定意味着有用,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5.影响的直接性

艺术家往往站在自己的作品后面,通过艺术形象影响欣赏者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感。也就是说这种影响方式是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得以实现的,因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面对面的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可以直接发生认知情感和审美交流。同时,艺术的影响主要诉诸欣赏者的感受,是潜移默化的,而教学的影响则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而理智是驾驭人的情感、人的行为的最有力的手段和力量。此外,艺术的影响往往是不确定的,富有张力的,艺术很可能造成对同一作品产生“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而教学的影响则是确定的,富有启发的,它让学生获得准确无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反馈的即时性

艺术创作的社会效果一般是在作品完成并发表之后才能慢慢反馈回来,艺术家不能在同一创作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节。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又由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和多媒介的,因而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基本上是同步的。教师随时可以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课堂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加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是加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优化状态。教学效果反馈的即时性,为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创造提供了许多丰富新鲜的有益信息。这种教学艺术反馈的即时性,是非常直接和快速的,通过课堂活跃气氛就可以观察出来,这使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反馈随时适当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既是教学艺术的积极欣赏者,又是教学艺术的参与者。反馈的即时性,赋予教学艺术比一般艺术更复杂更高超之处。

7.主体的示范性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有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媒介等构成的一个复合动态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处于引领的地位。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言传身教,具有示范性。教师与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德、才、学、识的修养和言谈举止的仪表等不仅具有个人意义,更是一种当然的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这样的或那样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着做人的示范,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伦理的榜样,甚至是审美的对象。所以,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不仅要致力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完善的教学过程,而且还要塑造好自己的教师形象,展现教师的魅力。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深刻地指出,教师每天都仿佛蹬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明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见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教师的世界观、品行和生活,以及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对某一现象的认知,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是既塑造学生又塑造自己的伟大的艺术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