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案例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案例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以折成不同形状的纸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型材料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②学生举例,教师补充。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一节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最后的蛋壳实验,让学生们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到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案例

锦州市凌河区解放小学 钟 华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折成不同形状的纸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型材料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二、教学方法

本课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合作探究→建构概念→拓展应用”。

三、教学设计

1.实验激趣导入(3分钟)

(1)师:老师这里有一张A4纸,现在我想让它立在桌面上(教师边说边演示),看看会不会成功。我失败了,你能想办法让它立起来吗?

(2)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一张A4纸,你们尝试着让它立起来,要求离桌面的距离也就是高度不能改变。

(3)学生尝试让A4纸立起来。

(4)师:老师看到各小组都让A4纸立在了桌面上,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让它立起来的?

(5)学生汇报。(折成V形,折成M形,折成正方形,折成U形等)

(6)教师小结:大家都通过折叠的方式,改变纸的形状使纸立起来了。(板书:折形状)

2.不同方式折叠后纸的承受力的探究(20分钟)

(1)用不同方式折叠或弯曲,承受力会提高的探究。(7分钟)

①师:为什么折叠成各种形状后纸能立起来呢?(硬度增强了,挺实了,相当于变厚了)

②大家分析得都很有道理,那么折形状后纸的承受力与原来相比会怎样呢?(提高、增强)(板书:承受力的能力提高?)

③真的像同学们猜测的那样,A4纸承受力的能力会提高吗?一会儿每组同学都动手试一试,看看你们刚才折出的形状能不能承受一本小笔记的重量。放小笔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呢?(轻拿轻放,重心对准纸的中间)

④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小组,使每个小组的实验都能成功。

⑤看来同学们都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都使A4纸不仅能够立在桌面上,而且让它承受住一本小笔记的重量。

⑥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薄薄的一张纸折叠后承受力提高了)

其他小组,你们的发现和他们一样吗?(板书中提高后面的问号去掉)

我们各组折叠的方式一样吗?(不一样)

⑦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把薄薄的一张A4纸用不同的方式折叠,纸的承受力都提高了。

(2)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承受力不同的探究。(10分钟)

①猜测。

谈话:刚才同学们把A4纸弯折成了各种形状,这些形状的承受力会一样吗?大家猜猜看。

生:不一样。

②制订方案。

师:要想知道不同形状的纸承受的力是否相同,我们应该怎样做?应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师:说说你们组的方案吧。

生:折出几种形状,看哪种形状承受的小笔记多。

实验中应注意些什么呢?(一本一本地摞,轻拿轻放,一颠一倒,重心要稳,不用手扶)

③观察、实验、搜集证据。

老师觉得同学们折的形状少,还为你们每组各准备了3种形状(三角形,正方形,圆筒形),再加上你们自己折的2~3种,按照我们刚才说过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吧!一边实验一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④分析整理实验数据。

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实验记录单)。

师:从这些实验数据可以看出______(排出各种形状承受力大小顺序),其中承受力最大的是什么形状?

⑤合作交流。

其他组,你们的发现与他们一样吗?

⑥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板书: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

(3)改变形状提高薄型材料承受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分钟)

①如果把纸换成塑料板、金属板,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能不能提高这些薄型材料的承受力呢?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②学生举例,教师补充。(暖气管、铁柜转角处、瓦楞纸铝合金窗户、角铁、鸡蛋槽、热熔水管等,可以出示实物,最后再出示安全帽)

3.薄壳结构的研究(15分钟)

(1)实物导入薄壳结构。教师出示安全帽,它是由薄塑料制成的,在工地上,工人师傅们都要戴着它保护头部。它也是改变薄型材料的形状提高承受力的例子。它的形状和我们刚刚折叠或弯曲过的形状一样吗?

(2)实验探究薄壳结构的承受力。

①谈话:看看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什么?(出示鸡蛋壳)它和安全帽的形状还真的很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4个蛋壳,我们把它们在桌面上摆好,在上面放东西时就可以放稳了,它们能承受多少本小笔记呢?我们动手试一试。

②教师讲要求:在实测前先预测;实验时还需要大家一本一本地放,轻拿轻放,重心放稳。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老师看到每组同学都完成了实验,汇报一下你们组的4个蛋壳承受住多少本小笔记的重量?

⑤谈话:我们一起来看看,蛋壳的承受力怎样?(更强了)为什么它的承受力更强呢?(与它的形状有关)

⑥进一步体验蛋壳的承受力。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板鸡蛋,它能承受多大的力呢?

学生猜测。(50本,60本)

谈话:老师决定不用小笔记本来测试这一板鸡蛋的承受力了,咱们找一名同学站在上面,可以吗?

找一学生到前面来站在上面。

⑦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鸡蛋壳、鸡蛋的承受力实在是太大了,之所以它的承受力大,正如同学们分析的那样,与鸡蛋的形状有关,鸡蛋的这种形状能把外来的力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能够承受比较大的重力。

⑧应用拓展。

谈话:不仅仅鸡蛋具有这种壳体结构,某些动物也具有这样的结构,你能说出一两种吗?(乌龟,海螺,河蚌,蚶子,扇贝)建筑师们就模仿鸡蛋、贝壳、乌龟壳等形状,发明了表面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结构。(板书:薄壳结构)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结构的承受力更强。(板书:更强)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建筑属于这种薄壳结构吗?(中国大剧院,悉尼歌剧院)

师补充介绍: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美观、漂亮又坚固、省材的薄壳结构建筑。

4.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一节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每一个活动环节中,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在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实验的方法,这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我首先用“让一张A4纸立起来”的小活动来单刀直入地导入这一课,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体验到一次小成功,进而对后面的探究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充分的自信。在学生产生探究兴趣的时候,我再让学生们测出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分别是多少,从而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注意做这个实验时,向纸筒上加重物时要统一标准,要一样大,一样重;要一本一本地加,重心要放稳,放稳后才能松手;往上放书时要小心轻放,如果从高处掉下来,一下子就把纸筒砸扁了;还要把书放正,歪了不行;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最后的蛋壳实验,让学生们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到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从本课的教学效果和领导的反馈来看,探究不再是直露的,而变成了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探究活动如同春风润物一样融入到学生的科学学习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