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叙事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教育叙事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叙事研究只限于事实表面,相反,教育叙事研究源于教育生活,但又高于教育实际,存在发展性,同样具有很高的理想追求。但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意味着记流水账,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有如下几种方法。这是指对教育事件或教育中的某些长效项目进行长期记载,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自身进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第三节 教育叙事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一、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一)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原则

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显著的不同是前者每天要处理庞杂的常规事务,甚至不得不面对许多无法逾越的规范。不过,中小学教师的另一个特点是面对着最具可塑性的群体——青少年学生,这正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思考和研究的宝贵资源。当然,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像大学教师那样做学术研究,而是需要采用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有趣的方法,即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的教育叙事研究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唯小不唯大原则

教育叙事的切口要小,最好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教师的教学等,同时研究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基础,易于操作,不要选择自己陌生的领域。

2.唯实不唯虚原则

教育叙事研究要实用,因为叙事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教育经验,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教育叙事的对象也完全指向于教师自身的实践。此外,教育叙事还要讲究实效,而不能迎合上级的需要或布置。

3.唯真不唯假原则

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具备真实性,绝不能杜撰或假设推论。其次,教育叙事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联系,具有丰富的时空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叙事研究只限于事实表面,相反,教育叙事研究源于教育生活,但又高于教育实际,存在发展性,同样具有很高的理想追求

(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

从事教育叙事研究是中小学教师的理想生活和工作方式,因为它的简单方法就是实践↑反思↑记叙↑再实践,并循环往复。但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意味着记流水账,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有如下几种方法。

1.顿悟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对某一个教育问题一直困惑不解,但突然受到启发,茅塞顿开,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或者教师遇到突发事件,在处理过程中灵光闪现,悟出了深刻的教育道理,进而使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并认识到教育规律。然后,教师把这些事件和思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思考成果。这些情况作为教师都会时不时地遇到。例如一位新教师遇上了一个特别依恋父母的学生,每天父母送他到校,他都哭哭啼啼,闹腾半天,搞得班主任不知所措。一天,她妈妈送他到校,带来一大包栀子花。父母走后,老师开玩笑地对他说:“把栀子花送给全班同学好吗?”他答应了,当他把花朵送到每位同学手上时,大家都真诚地说了一声“谢谢”,老师趁机赞扬了他的爱心。从此,他和班上的同学接触多了,也成了老师的知心朋友。一周下来,他再也不在父母面前哭鼻子了。老师把以“栀子花开”为题的叙事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大家十分感动,那位同学也从此对班级有了更深的感情。

2.教后反思法

教不仅是指教学,也包括教育,即智育和德育都是反思的内容,因为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并不能截然分开。每堂课的教学过后,每次班会课后,教师若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对比自己预设的方案,一定觉得某些方面可以改善。如果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反思记录在案,长此以往,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3.跟踪记叙法

这是指对教育事件或教育中的某些长效项目进行长期记载,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自身进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最具代表性的跟踪记叙是对某一个或几个有特点的学生或整个班级进行长时间记叙。比如,教师要研究后进生的转化,便锁定某几个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和教育,把每次的转化过程和学生变化记叙下来,几年下来就会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转化资料。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致力于爱心教育,几年如一日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记叙,最终他的“未来班”一举成名,《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一书更是成为教育著作的经典。此外,教师跟踪记叙自己的成长经历,是一种选择自己作为对象的叙事研究,也值得一试。

4.模仿实践法

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并非全是开创性的,往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要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学也好,管理也好,第一步应该是模仿。教育模式的运用,学生的民主管理,乃至教室的布置,与学生谈话的艺术,如此等等,都是最初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模仿实践的内容。作为一名新教师,如果从登上讲坛的那一刻起便留下记叙教育的习惯,从而播下思考教育的种子,就一定有收获成功的秋天。事实上,无数著名的老教师一生都在学习他人的长处,只不过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经过了加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些爱思考、爱写作的老教师不是一生都在运用模仿和实践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吗?

5.主题实验法

模仿很重要,但要形成教育风格不能永远寄人篱下,要想在教育上有所作为,教师不得不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进行开拓。想要研究有延续性,教师进行实验的项目一般都围绕一个固定的主题。于是,教师进行主题实验的过程也成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之一。经验和基础的不同导致了每个教师对不同教育主题的兴奋点也不一样,有的教师可能愿意进行学习方式的探索,有的教师可能对综合性学习情有独钟,还有的老师则可能对建立特色班级兴趣浓厚。以固定的主题为目标,教师在实践中反复操作,优化对比,可能自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叙事研究大有可为,它让教师的主题实验前后衔接,井然有序。闻名中外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就是介绍主题实验的典型著作,她关于情景教育的论著大部分也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产物。

6.同伴互助法

教师从事教育叙事研究,不一定是叙自己一个人或一个班的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同伴力量进行研究,可以产生群体和辐射效应,有利于形成大家参与叙事的氛围。学校中几位教师共同参与某个小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组织就是一个互助的教育叙事研究单位。一些特色学科教研组推广阶段的研究项目,也可以形成互助式的叙事研究团体。一位从事小学写话教学研究的老师先是单兵作战,后来组成了互助式的研究小组,几年下来,他们关于写话教学的叙事研究已成绩斐然。这一有效的模式在当地推广,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育叙事研究并不神秘,它既是研究,也是实践;它既包括自己的反思,也包括真实的记叙和理想的展望。成功的教育叙事研究有一个前提,即爱思考、爱读书、爱写作、爱实践。

二、运用教育叙事解决教育问题的实例

在实践中,怎么使用教育叙事法进行教育科研?以下将以实例呈现教育叙事在教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一)一事一得法

教育叙事可以是教学故事、德育故事,也可以是管理故事。不管是何种内容,教育叙事最好单独地、有针对性地从一个故事、从日常发生的小事入手,于平常中见深刻,于细微处见精神,着眼于一事一得。通过叙述一些细小的事,促使自己反思与体悟,从而达到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例如,优秀青年教师莫丽红就曾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见附例11-4)。

【附例11-4】

呼唤阳光(7)

我一本又一本地看着学生的日记,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两天的日记大都是写篮球赛的,一篇又一篇,几乎都有着独特的感受。

又是一篇写篮球赛的。一看这字迹就知道是“逼不出来”的沈蒙蒙写的。大家觉得她接受能力弱,记忆力差,动作缓慢,但又因为她实在是已经努力了,所以就给了她个别号,叫“逼不出来”。

呵。她今天写得还很多呢,足足有两页。基本上都是记叙当时比赛的情况的,而且有些啰唆。突然,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些同学常常跑去看分,然后马上跑回来告诉老师。老师听了笑了一笑,我们也笑了”。没想到小丫头观察得很仔细,我马上用红笔把这句话圈了出来。我读到文末时,更为意外,也更难以平静了——“到这里,我才知道老师的笑就像阳光一样,生气了乌云就会出现。笑了,有阳光才好,我希望老师是天天笑的”。啊,原来平时表情单一,极少言笑的沈蒙蒙内心竟是这么细腻!

笑,是什么?笑是阳光!哦,说得多好啊!我为自己的笑能成为学生的阳光,给他们温暖,伴他们成长而感到快乐!然而,我又给了他们多少笑呢?他们为什么希望我天天笑呢?这就是说,我很多时候是不笑的,是“乌云密布”的。很多人说我是个“开心果”,最喜欢我的微笑,可我为什么对学生这么吝啬,吝啬我的笑?

孩子,老师会把你的话记在心里的!让我们用日记真诚地交流,用微笑拥抱更美好的明天,你愿意吗?

“笑是阳光”,多么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用日记真诚地交流,用微笑拥抱美好的明天”,多么美好的期许。通过读学生的日记,让老师从一个“不起眼”的学生眼里看到了学生对老师阳光般微笑的期待,也让老师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原来自己在学生心日中是如此的不苟言笑。这样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夹叙夹议法

教育叙事区别于教育案例和教育随笔,它不是单纯的案例陈述,也不是一般的故事叙述。教育叙事是教师在叙述故事情节时,不断地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因而,教育叙事可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完成,既呈现故事,又夹杂着教师对细节的体悟与思考。如下面一则案例(见附例11-5)。

【附例11-5】

“小”问题“大”资源(8)

“老师,我想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哪里?”面对孟杰同学临时提出的问题,我虽然没有准备,但已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于是便不慌不忙地说:“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仔细查过,现在我就来查查。”于是翻开参考书,可参考书好像硬是要跟我作对似的,只告诉了另外一句格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出处。于是我想,新课程理念不是强调:现在老师不应是权威,而应是引导者;不应是指导者,而应是合作者。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暂时找不到这个出处了,但老师下了课,就可以利用因特网,找到这个句子的出处的!你们也同样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去找到答案。”

到此,学生的这个“小”问题应该说已解决,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问题资源”不能错过。这既是给予一个大胆提问的后进生表扬的契机,又是培养学生学习应触类旁通的有效时机。于是,便又张口说:“同学们,盂杰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应该像他那样触类旁通。我们想想以前我们还积累了《论语》的哪些名句?”

一时间,学生便沸腾了,个个抢着说。有的说:“我们学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还有的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课堂上一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面对学生的积极性,我心里乐滋滋的;面对自己的收获,我更是喜上眉梢——原来教学资源就在身边。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一个大大的教育资源。由此,我更深刻地领会到“提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淡化对教材的依赖,广泛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深层内涵。

下了课,我就急忙跑回办公室,很快地查到了那个名句的出处。

从附例11-5这篇教育叙事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新课程原先的理解、体会,以及后来更深的体悟,且这样的体悟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逐渐深入、领会的。写作中很好地运用了边叙事、边反思(即所谓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使事与理相得益彰,理与事融为一体!

(三)注意细节法

教育叙事,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细节描写,特别是引起老师们共鸣、难于操控的、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要尽量具体地描述出来,这样一来,反思变得有了“根据地”。例如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建锋的教育叙事案例(见附例11-6)。

【附例11-6】

秉持用心状态,打造育人经典(9)

与他对话时我在潜意识里即刻作出了这一成功系数几近于零的决断,似乎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台下坐着一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课老师,众目睽睽之下,万一有个闪失,这岂不是“自己将自己的军”?但偶然的一念告诉我,常态下这种往往“被放逐边缘”的同学,一定潜藏着一种值得开发的教育资源。

于是,我微笑着走近他,亲切地说:“孩子,你对课文的这句话一定有自己的理解,愿意实话实说吗?我很想听到你的声音!”

他忐忑地站起来,低着头,像是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似的,右手大拇指与食指使劲地扯着衣角,上牙咬着下嘴唇,鼻翼两侧闪亮着几颗小汗珠。

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他的肩膀上说:“聚光灯那么亮,观众那么多,又是第一次上台,紧张在所难免,深呼吸一下,好吗?”

深呼吸之后,又迎来了十秒钟的沉默,他终于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我始终面带着微笑,他终于怯懦地说:“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可是……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我跟奶奶过,原来的家里再也没有我的位置了。”说着,他哭了,伤心地哭了。

此时整个会场静得仿佛只有呼吸声。所有目光都聚集在我俩的身上,刹那间,我躬身把他抱了起来,抱在我的怀里,一如抱起我的儿子……

读了附例11-6这段情节描写,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个内心受了伤的小男孩形象,同时也被孙老师那高超的教育艺术所深深折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老师对孩子无尽的关爱,让人久久徜徉在这用师爱、父爱筑造的“怀抱”中。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功效!

“忘掉一个小故事容易,忘掉一个写在纸上的大道理也不难,可忘掉一个写在趣味小故事里的大道理却难”——教育故事就应是这样的!

总之,所谓叙事,“叙”即叙述,“事”即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应定位在接近教育现实中所发生的各种故事的真相。通过教育叙事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思想与行动,看到这些真实事件背后的复杂意义。写教育叙事实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这也是教育叙事研究确切的追求。

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3.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有哪些?

4.教师应该怎样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5.教育叙事研究法的方式有哪些?

【注释】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2)引自马丽娜《怎样撰写“教育叙事”论文》,http://www.cn-teacher.com/runwen/jygs/201205/478544.html。

(3)转引自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载《中国教育报》,2004-10-21,略有改动。

(4)引自王晓寒《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略有改动,http://qd17.qdedu.net/Item/376.aspx。

(5)刘良华《叙事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页。

(6)刘良华《叙事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7)莫丽红《呼唤阳光》,略有改动,载《上海教育》2004年第5期。

(8)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载《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4期。

(9)孙建锋《秉持用心状态,打造育人经典》,载《人民教育》2003年第20期,略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