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贫困的历程评述

反贫困的历程评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作为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经过全省上下30年的努力,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跨越。甘肃省扶贫出现由村到户的转变,1996、1997年每年解决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在100万人左右,全省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497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284万人。2009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0.1元,比上年增加256.3元,增长9.4%。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为甘肃省今后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这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一、反贫困的历程评述

甘肃省作为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经过全省上下30年的努力,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农村大面积集中连片绝对贫困的现象已基本得到解决。

第一阶段:体制解贫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以前,针对甘肃定西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干旱带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农民饥寒交迫的生活状况,中国政府从1982年开始每年专项拨款2亿元,组织实施了为期十年的“三西”扶贫开发计划,拉开了我国特定贫困区域扶贫开发的序幕。甘肃省开展“两西”建设,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发展商品经济,使河西商品粮基地粗具规划,为中部地区的调整结构和综合治理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四次会议又把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七五”(1986—1990年)发展计划;自此,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标志着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几年的综合开发,使陇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区域性支柱产业有了较大发展,贫困面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第三阶段: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1994年3月,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明确期限的扶贫纲领性文件。甘肃省扶贫出现由村到户的转变,1996、1997年每年解决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在100万人左右,全省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497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284万人。

第四阶段: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期(2001—2010年)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无疑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步伐。各地在认真贯彻《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热潮。2009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0.1元,比上年增加256.3元,增长9.4%。其中,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4.24元,增长12.9%。贫困人口减少到388.8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8.4%。

第五阶段:扶贫开发机制创新期(2011年之后)

进入新时期以来,站在第二个十年大开发起跑线上的甘肃何去何从,不仅是甘肃2600万人民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所关注的。继国务院批准甘肃成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省份之后,国务院日前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地以文件的形式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意见中将扶贫开发放在了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并明确提出以“两州两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陇南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为甘肃省今后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这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