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社会诚信与道德建设问题的舆情调研

甘肃社会诚信与道德建设问题的舆情调研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社会诚信与道德建设问题的舆情调研⊙吴绍珍诚信是修身立国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金律。从问题的选项和样本的分布情况看,本次调查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甘肃诚信情况和大多数民众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和诚信道德建设的价值诉求。
甘肃社会诚信与道德建设问题的舆情调研_2011-2012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甘肃社会诚信与道德建设问题的舆情调研

⊙吴绍珍

诚信是修身立国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金律。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诚信危机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企业间三角债盘根错节,假文凭、假学历盛行,信用欺诈防不胜防,金融机构追讨个人欠款遥遥无期等。当前中国缺失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惊人,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穆尔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社会诚信关乎千家万户。令人可喜的是,社会各个层面,从政府到企业,从学者到民众,都意识到诚信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来,甘肃省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打造“信用甘肃”为目标,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一个“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信用社会雏形在甘肃逐步显现。但总的来说,社会信用意识比较淡薄,诚信建设水平与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甘肃省人民政府要把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提高甘肃省信用建设水平,加快建立以信用制度为核心、以诚信道德文化为支撑、以信用法制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率,保护诚实守信者、严厉惩罚造假失信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为此,为了能真实了解甘肃民众社会诚信预期的程度、社会诚信失范和人们道德滑坡的预期的状况下,民众有哪些行为选择和诉求,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舆情调研组从民众最为关心的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和商务诚信三个方面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在保证采集信息全面、系统、深入和凸显现实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发现当前甘肃省社会诚信道德建设中的不足和市民对社会诚信道德建设所表达的信念、态度和意见,进而从市民的政治诉求出发得出进一步推进甘肃省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为甘肃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和提高社会信用水平等提供舆情信息。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个别民众访谈和召开小型座谈会的形式展开深入的民意调研。课题根据社会诚信(主要包括的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和商务诚信)设计了与之相关的25个问题,对兰州、金昌、合作、临夏、定西和庆阳地区共发放问卷628份,其中废卷24份(全部空白或者空白超过50%),合计录入有效问卷604份,因此会出现各部分之和小于总数的现象。有个别调研题目属于多项选择题,会出现各部分之和大于总数的情况。调查项目包括调查地点、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参加党派情况、职业、居住地等十类信息。从问题的选项和样本的分布情况看,本次调查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甘肃诚信情况和大多数民众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和诚信道德建设的价值诉求。

二、问卷的调查结果综述与分析

(一)民众对个人诚信的评价

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根本,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作为现代人的“第二身份证”,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与交际的资本,无此个人便无以立足,行事便无以通达,它关系着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程度的高低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个人是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行为“单位”,政府及企业等可以看成是某种契约基础上的由个人组成的组织,各种社会活动都是通过个体的实践行为来实现的。

1.被访者对个人诚信的评价乐观,对朋友的要求诚信度高。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在对自己诚信度评价中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占60.4%,基本是的占29.6%,前两项累计百分比为90.0%,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2.5%(表1),而且年龄、学历水平与家庭收入与诚信度自我评估呈现正相关关系,年龄在40~60岁的被访者选是的占68.1%,基本是的占29.8%,累积百分比是97.9%;从学历来看大学本科人群选是的占62.1%,基本是的占33.3%,累积百分比是95.4%,而不识字的认为是的占50.0%,基本是的33.3%,本科的比不识字的多12.1%。在被问及“您对朋友诚信要求的底线”时,有53.5%的被访者选择凡事言必信,行必果,有16.9%的被访者选择对别人如何无所谓,但对自己要讲信用,前两项累计百分比是70.4%,没有做出回答的被访者占3.1%(表1),可见公众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人们对社会诚信的价值诉求高。有1.3%的被访者选择无所谓要求,大不了尔虞我诈,可以看出目前个体、商业部门、社会组织机构和政权机构都在有意无意地损害社会诚信资源,个人所能感受到的社会诚信氛围,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诚信道德观的养成。不诚信是可以传染的,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不诚信盛行开来,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表1 被访者对自己诚信评价和对朋友"诚信"要求的底线调查

img100

2.大部分被访者因诚信缺失而受伤害,对自己处理不诚信的情况选择日后多加防范的占多数。在被问及“您是否曾因他人的不诚信而吃过亏”时,被访者表示因别人的不诚信受过伤害,占78.3%,4%的被访者没有做出回答(表2),数据表明个体失信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当前社会的诚信度低。在被问及“对遇到不诚信情况该如何处理”时,被访者选择日后多加防范的占65.9%,位居第一,到相关部门投诉、协商处理占12.6%,排在第二位,没有回答的占3.6%(表2)。

表2 被访者是否因不诚信吃亏及对遇到不诚信处理方式的调查

img101

3.被访者对讲诚信认可度低,诚信养成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被问及“您觉得对人该不该讲诚信”时,被访者选择该的占32.8%,选择不该的占23.8%,选择看情况而定占40.6%,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2.8%(表3)。对“您认为诚信品质的养成来源于哪些因素”时,社会影响位居第一,占43.9%,父母的影响次之,占32.0%,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3.1%(表3)。从调查数据来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对个人品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在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中公众的诚信度高。由于当前社会诚信道德滑坡,选择不该和看情况而定的共占64.4%,可见我们对少数个体的不诚信不可低估,如果不能整治少数个体的诚信缺失,任其长期发展,毋庸置疑大部分人对不诚信逐渐认同,造成其思想道德观念的迷失,就会引起道德的沦丧,甚至整个道德体系的崩溃。因此社会诚信的建设显得刻不容缓。

表3 被访者对人该不该讲诚信态度和认为诚信品质的养成来源的调查

img102

4.家长十分重视孩子诚信道德养成。在被问及“您是否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时,89%的家长选择经常。从8%被访者选择偶尔,3%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有可以看出,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图1)。

img103

图1 被访者对自己孩子进行诚信教育的调查

5.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力度不大。在被问及“您是否知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时,选择知道的仅占43.9%,选择部分知道和不知道的共占56.1%,可见对于规范公众行为实施纲要政府宣传力度不大,持续性不强(图2)。

img104

图2 对被访者是否知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的调查

6.被访者对社会优良风气要求高。诚信危机波及我国教育界,由于教育产业运作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各种教育欺骗行为时有发生,剽窃学术论文、利用高科技产品考试抄袭、高考移民事件、顶考事件、择校过程中的金钱交易等。在被问及“您如何看待某高校因一位教授剽窃学术论文将其开除公职”时,被访者选择做法合理,有助于矫正学术风气的占70.5%,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6.0%(表4),可见公众对构建优良诚信道德的环境是多么渴望。

表4 被访者如何看待某高校因一位教授剽窃学术论文将其开除公职及开展诚信道德建设的调查

img105

7.被访者强烈呼吁进一步开展诚信道德建设。面对个体之间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商业部门中出现的虚假广告、欺诈消费、偷税漏税,行政部门形式主义泛滥、虚假浮夸之风等不诚信现象的出现,民众关心、关注和呼吁社会诚信问题,对诚信道德建设呼唤强烈。在被问及“您认为目前是否有必要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道德建设”时,有84.3%的被访者选择有必要,有4.1%的被访者选择没必要,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4.8%(表4)。对“您认为如何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调查数据(多选题)是:选择加强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比率最高,占76.6%,选择从小灌输诚信方面教育的占49.8%,选择健全相关方面机制的占39.3%,选择靠个人自律的占38.2%(表5)。

表5 被访者认为如何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调查

img106

(二)民众对政务诚信的评价

当代,中国政务诚信是最大的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事关商务和个人诚信的营造,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没有诚信政府,则无诚信公民,有道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政府信誉最重要

在被问及“您认为下列政府诚信指标哪个最为重要”时,选择政府信誉的占40.4%,选择制度法规的占19.5%,选择行政管理能力的占18.7%,选择公共服务的占15.6%,没有回答的占5.8%(表6),由此可见政府信誉是政府诚信指标因素中的重中之重。

2.政府工作业绩统计结果可信度低

在对“民众如何看待政府发布的季度或年度工作业绩的统计结果可信度”的调查中:选择可信的占6.8%,选择比较可信的占34.4%,前两项累积百分比为41.2%,选择不太可信和不可信的累积百分比为43.4%,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5.6%(表6)。数据表明,甘肃省的各级政府和部门诚信意识淡薄,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低,政府诚信形象大打折扣。政务诚信是诚信建设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才能政令畅通,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对各级行政部门诚信度的总体评价一般。在“民众对目前甘肃省各级政府行政部门诚信度的总体评价”的调查中:选择很好的占4.0%,选择较差和很差的占15.6%,选择中等的比重最高,占35.1%,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4.4%(表6)。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加强社会诚信道德建设,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这不仅是构建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讲信用的要求。甘肃省政府要进一步响应党的号召,抓住社会诚信建设的机遇,努力提高公务人员的诚信道德品质,完善政府工作。

表6 被访者对政府诚信的评价调查

img107

(三)民众对商务诚信的评价

商务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晴雨表”,是立业之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商业诚信来维系。商业诚信做得好,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将大大提升。反之,商业诚信缺失,就会扰乱社会和市场秩序,拉高交易成本,浪费社会资源,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败坏社会风气。

1.现在电视、网上以及街上粘贴的各种广告信誉度低,七成以上被访者不相信上门推销员的话。在被问及“您是否相信现在电视、网上以及街上粘贴的各种广告”时,选择都信的占0.8%,大部分相信的占11.9%,大部分不信的占65.4%,全都不信的占18.7%,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3.2%(图3)。调查结果显示,现今我们经济生活中制假售假的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危害之深,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是最为严重的诚信贬值现象。在被问及“您是否相信上门推销员的话”时,选择不相信的占70.2%,相信的占3.6%。可见,部分民众诚信度下降,对社会发展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最明显的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img108

图3 被访者对相信现在电视、网上以及街上粘贴的各种广告的调查

2.美容、医药卫生不诚信现象最为严重,对甘肃省商业信用市场的评价一般。在“民众评价目前哪个行业不诚信现象最为严重”的调查中,美容占17.4%,诚信度最低;医药卫生占17.2%,排名第二(图4)。在被问及“您对我省商业信用市场的评价”时,选择较规范的仅占6.8%,规范的仅占8.4%,一般的占55.1%,混乱的占19.9%,很混乱的占4.5%,混乱和很混乱的累计百分比是24.4%,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5.3%(表7)。数据结果表明甘肃省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树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伦理观,不讲信用、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观念支配着企业,商业信用市场,需要下大工夫加以整治。

img109

图4 被访者认为目前哪个行业不诚信现象最为严重的调查

表7 被访者对我省商业信用市场的评价调查

img110

3.企业缺失信用评级,公司内部员工诚信档案构建率低。在问及“您所在的企业是否进行了信用评级”时,选择是的只占15.6%,否的占22.4%,不清楚的占52.0%,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10%(表8)。在被问及“您所在的公司是否建立了内部人员诚信档案记录”时,选择是的占14.4%,否的占30.5%,不知道的占44.5%,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10.6%(表8)。在被问及“您所在企业是否对商业伙伴进行信用管理”时,选择是的只占13.7%,否的占18.9%,不知道的占56.1%,没有回答的被访者占11.3%(表8)。可见甘肃省部分企业信用文化缺失,诚信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现阶段的甘肃省诚信记录、征信组织及相关制度都极不完善,因此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就显得尤为紧迫。

表8 对被访者所在的企业是否进行了信用评级及所在企业是否对商业伙伴进行信用管理的调查

img111

4.目前甘肃省企业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执法不严,缺乏诚信环境。在被问及目前甘肃省企业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多选题)时:选择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占61.9%,执法不严的占46.1%,缺乏诚信环境的占41.2%,体制障碍的占28.6%,企业短期行为的占14.9%(表9)。

表9 对目前我省企业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调查

img112

(四)民众对甘肃省社会诚信的评价

1.甘肃省社会诚信与以前相比降低了

被访者对“您认为目前的社会诚信度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的回答,按频数来看选择提高了的占25.8%,基本不变的占19.7%,降低了的占47.2%。被问及“您对当前社会的总体诚信状况评价如何”时,选择很好的占4.6%,一般占的57.3%,较差的占28.5%,很差的占7.1%。从年龄来看认为提高了的按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排序,分别为18~25岁、46~60岁、36~45岁、60岁以上、26~35岁。社会诚信降低了,按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排序,分别为26~35岁,36~45岁、46~60岁、60岁以上、18~25岁(表10)。从月收入来看社会诚信降低了占比率最大的是2000~3000元,占60.0%,从整体来看认为社会诚信降低了的占49.1%(表10)。调查数据说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甘肃省社会诚信状况与全国的道德诚信滑坡趋势是一致的,社会诚信状况趋于下降的态势,尤其商业诚信缺失极其严重,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表10 关于不同年龄和不同收入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社会诚信度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的调查

img113

续表

img114

2.被访者对当前社会诚信状况评价一般

对“当前社会的总体诚信状况评价”的调查结果是:按人数来看从大到小排序为:评价为一般的占57.3%,较差的占28.5%,很差的占7.1%,很好的占4.6%,没有回答的占2.5%(图5)。从不同职业来看,十大阶层达成普遍的共识,认为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一般。一般选项中,农业劳动者居最高位置,其次是私人企业主,排居第三的是个体工商户;很差选项中经理人员和商业服务业员工排第一,产业工人排第二。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目前的诚信状况一般,从很差选项中经理人员和商业人员感受最为明显(表11)。不论是表还是图都能暴露出社会诚信缺失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诚信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img115

图5 被访者对当前社会总体诚信状况评价的调查

表11 不同职业的被访者对目前的社会诚信状况评价

img116

3.被访者给力甘肃省社会诚信道德建设,认为未来社会诚信度会不断进步

对“您认为甘肃省未来社会诚信度会怎样”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收入、不同党派和不同职业的被访者都对甘肃省未来社会诚信非常给力,达成共识:甘肃省社会诚信道德发展态势是不断进步。不同收入的被访者普遍认为会不断进步。其中月收入达5000~10000元的被访者所居比例最高,3000~5000元的次之(见表12)。不同党派的被访者认为不断进步排在第一的是中共党员,民主党派位居第二(表12)。不同职业的被访者排序在前两位的是私人企业主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由此可见群众对甘肃省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给予了极大地肯定和信心,甘肃省应当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从个人、政务和商务三方面培育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完善社会诚信道德的制度体系,夯实社会诚信道德的法律基础,相信一个公平公正,光明正大和谐的诚信社会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表12 不同党派及不同收入的被访者对甘肃省未来社会诚信度的评价

img117

续表

img118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总结

(一)主要问题

1.部分个体诚信道德退化。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始阶段,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不可能很完善,体制上出现的欠缺和漏洞给部分个体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一是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化倾向,使人际交往困难。在开展小型座谈会和个人访谈中,许多人反映人们的交往趋于经济化、实惠化和冷漠化,失缺了“真诚”二字,与他人交往日趋功利性和目的性,心理交往距离扩大,把人际交往当成了可供相互利用的“关系网”,这种畸形的性格造成个体之间的互不信任,交往困难。二是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医生收红包、老师向学生索取财物、新闻媒体播放虚假广告等。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想尽办法赚钱,上门推销骗取钱财就是一种失信的行为。在“您是否相信上门推销员的话”的调查中,不相信的占70.2%。三是个体之间恶意欠费、尔虞我诈时有发生,一些人的欠费行为竟已成为一种习惯。至于借钱不还,违反契约合同而触犯法律的大有人在,屡见不鲜,更是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生活诚信的缺失。在被访者“是否因不诚信吃亏”的调查中,吃过亏的占78.3%,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部分个体诚信道德的缺失。

2.政府诚信形象削弱,公信力低。当前,由于甘肃省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滞后,使某些政府行为出现失范,导致政府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发生,多位受访的普通民众对部分地方政府诚信严重缺失现象大有怨言。如地方政府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执法过程中权力滥用、执法不公、欺上瞒下、虚报成绩,部门和小团体利益至上等等。政府在市场准入、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反馈等许多方面还缺乏完善的制度。政府不恰当地介入经济活动,自己给自己担保,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最后说不管就不管,“新官不理旧事”,一届政府一种政策。这些政府的失信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影响了政府诚信形象,导致政府信用资源大量流失,也极大地损害了百姓的切身利益。

3.商业诚信缺失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一些商业部门通过各种办法逃避债务,如利用不规范破产、分立、承包、租赁等,致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给债权人乃至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二是商业部门之间失信赖账,故意违约现象大量涌现。三是企业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利欲熏心,制假贩假。一些媒体在利益驱动下,有悖于职业道德,无视事实进行吹捧、杜撰,以制造所谓轰动效应,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如虚假广告、虚假承诺、假日常生活用品等各种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假的几乎无处不存,无时不有,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二)甘肃省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社会诚信的法制环境

诚实守信是一个道德观念,也是一个法律要求,维系诚实守信不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当前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是甘肃省乃至全国信用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完善诚信的法律规范,加强法制建设是建设诚信社会巫待解决的问题。完善相关法律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这是诚信建设的法制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加快建立企业内在诚信责任制度和对企业外在的信用监督机制。对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内生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承担企业经营行为责任,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信用制度监督体系,以刚性的法律对契约的履行实施监督和制裁。第二,完善我国的商法体系,建立、健全维护信用和信用经济的法律制度。制定信用认证、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和失信惩戒等制度,以规范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支撑诚信。第三,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对诸如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商品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尽快消除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行法规,做到“有法可依”。第四,建立严格的法律惩戒机制和奖励机制,为推进“谁诚信,谁得利”提供保证。建立严格的惩戒机制,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加大违规成本与执法力度,使失信行为的“期望成本”大于失信行为的“期望收益”,使失信无利可图并在一定期限内付出惨痛代价,以确立诚信道德调控的权威。对诚信者加大奖励力度,政府和社会对诚信者,不仅要给与物质上奖励,而且要给守信者以高级别的信用评分或资信等级,使守信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优质的无形资产。最后,司法机关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执法,坚决摒弃地方、部门、小集团甚至个人某些私利加重社会信用整体恶化的司法腐败,加大执法力度,做社会信用规范、金融安全运行的“保护神”。

2.增强政府诚信意识,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诚信度

在政府、商业、个人三大诚信主体中,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构建中的核心。荀子曰:“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政府应当倡导、组织和垂范,要把道德治本和法制治标紧密结合,营造内有诚心、外有守信的社会法制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纠正诚信危机,构筑现代中国社会的诚信道德机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及其官员的领导表率作用,加强对政府及其官员在履行诚信义务方面的要求和限制,保证民众对政府工作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打造阳光透明政府。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当增强政府诚信意识。政府要增强诚信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为社会服务,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观念。改革行政管理的传统观念,由任意行政转变到信用行政,破除地方割据和部门垄断的意识,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与垄断主义。加强公务员诚信道德教育,改变部分公务员的腐败作风,牢固树立“诚信为本,信誉是金、服务社会”理念,避免“假大空”话,主观臆断,不讲套话,以免误导群众。其次应当加强政府诚信行为。政府要建立政府决策的社会咨询机制,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程序,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行政。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真正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正确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公正合理地维护各方的正当权益,要坚决贯彻下去。建设公开、高效、透明的政府信用信息系统,增强政务活动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共形象和公信度,充分接受人民的监督批评,有诺必践,做到诚实守信,取信于民。

3.加强社会诚信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诚信理念的舆论氛围

整治我国诚信失常需要发挥法律的支持保障作用外,必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发挥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思想的教化作用。在治理诚信缺失的过程中,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在甘肃省及全国范围积极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要让人们自觉树立起“有信用者荣,无信用者耻”,“有信用走遍天下,无信用寸步难行”,“存信誉就是存钱”的社会道德观,强化诚信意识,倡导文明自律,要真正懂“诚信是为人做事之根本”的道理,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诚信美德的弘扬以及对人们的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通过一系列全民的、全面的诚信教育来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要将传统道德中的诚信思想继承、改造和发展,使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并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要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三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新闻媒体,拓宽全民诚信道德教育的途径,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掀起诚信建设的高潮。要通过广泛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和理论研究,把诚信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灌输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去,倡导诚信为本,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要培养公民的信用观念和意识,营造出一种追求“真、善、美”,打击“假、恶、丑”的良好氛围,使“谁诚信,谁光荣”的观念深入民心,增强自律和自我保护,从而发挥道德释放对经济行为的感化作用,让市场经济同时成为一种“道德经济”。

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在我国现阶段来说,普遍建立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是一个渐进过程。甘肃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全面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一是要尽快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由政府制定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成立由政府出资和民间企业筹资组成的诚信管理服务机构。尽快促使诚信服务的机构收集分散在税务、法律、金融、税收、工商、海关等部门和机构现有的各种信息,建立一个全省性的数据库,基本实现信用主体“一人一码”、“一企一码”制。依据采集的信息和资料对企业和个人的综合信用度进行评级和公示。二是要有步骤地组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面对目前和未来将实现的“小政府、大社会和多中介”的社会格局,为满足社会庞大的信用需求,必须大力发展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为了保证信用报告的可信性,从设立之初就要明确政府只能推动不能介入,政府机构和在市场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利益集团不能是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主办者,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是独立、公正、平等的第三方。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信用中介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引导,通过提高准入门槛,组建规范高水准的中介服务机构,尽可能实现信用评估要求和市场主体权利的平衡。建立中介机构的自律性管理体制,诚信服务必须恪守公开和公正原则,提高信用中介机构自身的信用。诚信数据必须符合动态化服务的要求,对报告内容设置申诉机制。此外诚信数据必须向社会开放,通过规范的程序向社会成员可以免费或有偿进行披露或接受查询。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守信用的,要严肃查处。

5.推动传统社会诚信的现代转化

传统的诚信观是对于个体道德诚信而言的,不重视群体,只要个体做到诚信,就可以立足于社会,就可以达到修养自己的要求,没有上升到责任层面。因此,在中国人的道德实践中,诚信并没有成为普遍的道德义务。而现代社会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社会,通过合法的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已成为每个经济主体的必然要求。传统诚信当中的“信不及利”就显得不合时宜。信用原则便成为规范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的运行处处体现着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体现在人与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之中,成为规范群体的规则。现代社会就要将“言必信,行必果”从人伦交往推广到市场经济交往中,鼓励人们在信用的基础上去言利、去追利,消除传统诚信观的“熟人”色彩。当前的中国正在从狭小的、封闭性的“熟人社会”向广大的、开放性的“市民社会”转化。“市民社会”,一方面要求契约、合同的刚性承诺,另一方面,又要有“慎独”精神,即自律,要自觉地以诚待人与恪守信用。要在法制原则下建立起一种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性的、成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诚信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建立起现代社会的诚信伦理制度和秩序,真正实现诚信社会。

(课题参与人:袁风香、李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