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个性化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个性化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品德教育,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素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充分利用兴趣和爱好,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但个性倾向性对素质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性倾向性只有依赖于个性心理特征才能表现出来。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性格差异对素质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三节 个性化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的个性化和个体素质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青少年个性化是伴随着个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同时,青少年的个性化对个体素质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个性是由一些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所组成的,个性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系统。青少年个性化过程中的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对个体素质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个性化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品德教育,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个性倾向性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它表现了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选择性和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这些内部系统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来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待客观事物,从而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些需要和动机一方面由个性心理特征支配着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另一方面,这些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又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使个体素质的发展过程出现差异。

1.需要和动机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需要是个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是人的需要。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的一种刺激,有需要就会有动机,有动机才会有行动。从本质上看,需要和动机是个体素质发展的动力。需要和动机直接影响着个体素质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程度。

首先,需要和动机对个体素质发展有唤起行动和强化行动的功能。社会生活表明,动机是行动的起因和动力。比如,你打开一本书,是想知道书的内容;你走进商店,是想购买商品;你参加一项活动,是想经受锻炼和增长知识。这些行为动机的诱因就是需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体生理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原因。个体的需要和动机会出现差异。需要和动机的差异,就会引起个体素质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程度产生差异。对某一事物有迫切需要和动机,个体就会强烈地加以追求和利用,就会有引发行动的功能。反之,没有需要和动机,就无法引起行动和追求。

其次,需要和动机对行动具有指向性作用。动机一旦发挥作用,个体的行为就会有一定的指向性,个人的行动就会向满足其自身需要的方向去努力,使个体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要培养个体的某一方向的素质,必须使个体对某一方向具有需要的追求和动机。根据实验得知,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总希望在下一次考试中能超过自己追赶的目标。这种需要和动机就会强化为明显的指向性,成为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伴随着他们去更好地学习。

2.兴趣和爱好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兴趣是一个人乐于积极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进一步发展成为乐于从事某种实际行动的倾向性,就成了个体的爱好。兴趣和爱好对个体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兴趣和爱好能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指向性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某项任务。丁肇中教授曾经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人们总是乐于干有兴趣的事,而不希望从事没有兴趣的工作。兴趣和爱好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兴趣和爱好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起到强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兴趣和爱好使个体对发生兴趣的事物有一种探求欲望而主动去探索,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据调查,同一个体由于学习兴趣不同,不同学科学习成绩相差很大。美国一位心理实验工作者曾就学习兴趣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做过实验。他把学生分成智能组和兴趣组,智能组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兴趣组平均智商为107,但对语文和写作很感兴趣。经过一学期后,语文考试成绩兴趣组远远高于智能组。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对个体素质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在素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充分利用兴趣和爱好,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3.理想、信念对素质发展的影响

理想、信念是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巨大鼓舞力量,是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有了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人们才会主动地投入自己追求的事业中去,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理想和信念是人生前进的推进器,对于青少年来讲,是个性发展的精神动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理想,就有了精神追求和前进的动力。没有理想就会见异思迁,朝三暮四,没有明确的方向,行动就没有动力。

个性的差异使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各不相同。高尚的需要和兴趣,能使人追求知识,更好地发展素质。而低级的兴趣和不正当的爱好,会使人去追求个人享受甚至走向堕落。在素质教育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倾向性,不断矫正不良的心理品德和行为习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个性心理特征对个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的组成部分,与个性倾向性共同组成了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在个体素质发展过程中,使个体素质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个性倾向性对素质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性倾向性只有依赖于个性心理特征才能表现出来。人的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是通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应当充分利用个性心理特征对素质发展的影响,积极培养良好个性,矫正不良心理。

1.不同性格类型对素质发展产生不同影响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性格差异对素质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理智型性格在心理上表现为好奇,探索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行为谨慎、沉稳,善于思考。这一心理特征对青少年学习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是十分有利的,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同时,理智型性格的人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喜欢探索和怀疑,也容易导致青少年思维的极端化,容易轻易地排斥正确的观点和道理,这一点又是不利因素。

情绪型性格在心理上表现为热情高、爱激动,在行为上表现为爱争论、易兴奋。这一特征对青少年追求知识,弄清道理,是十分有益的。但这一性格的人容易遇事急躁,出现极端性,做事缺乏持久性。同时,这类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影响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素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不同的气质特征对素质发展的影响

气质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但气质只是给个性行为涂上某种色彩,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一个人做什么,如何去做,是由个性倾向和社会价值观决定的。从本质上看,气质的特征只能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不能预先决定人的成就和智力发展的高低。但气质在个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中能影响人的活动方式,而活动方式又会影响行为和活动的效果。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应利用气质特征中积极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提高学生素质。

首先,不同类型的气质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个体行为活动方式。如多血质类型的人有朝气、灵活,容易和人相处,但缺乏持久性和一贯性。胆汁质类型的人动作迅速,热情开朗,但容易感情用事,较任性,有时听不进不同意见。黏液质类型的人较稳重、踏实,自制力强,但生气不足,缺乏创造性。抑郁质类型的人敏锐、细致,容易接受新知识,爱思考,但缺乏热情,办事主动性不够。这些不同类型的气质,对个体素质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应当根据气质的特点,利用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发展素质,同时也要克服气质特征中的不利因素,塑造良好的个性。

其次,不同气质类型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气质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效果也不同,灵敏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挥机智多变的特点,学习方式灵活,在学习中兴趣广泛,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但会出现粗心大意的缺点。思维灵敏、善于进取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能应付多变的学习环境,总体学习效果较好,但容易出现简单化倾向,学习不够深刻,学习成绩不稳定。学习踏实、意志顽强、认真的学生.往往学习方法不灵活,缺乏创造性。学习有持久性的学生,往往学习效率不高。教育教学中应利用气质类型的优点,鼓励学生利用其长处去补其短处,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气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气质直接影响人的脾气、态度和心理过程,这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人的脾气禀性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气质类型不同会使人在心理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如脾气暴躁的人容易患心脏病,而抑郁的人则会导致精神障碍。但气质又具有可塑性,青少年的气质可变性很大,要利用气质的可变性去培养良好个性心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自我意识对素质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一个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现、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作为个性心理的主要特征,对个体素质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自我意识制约素质发展的过程

人的个性是在自我意识的参与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制约着人们对事物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个体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自我认识,不同的自我认识又支配着人们采用不同心态和方式,使行为反应具有一贯性。自我认识不同,行为方式和结果也会有差异。如果自我意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这种自我意识就会促进个体素质的发展。反之,自我意识歪曲和障碍,就会导致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如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就会目空一切,就会阻碍人的进步。

(2)自我意识影响个体素质发展方向

个体素质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的兴趣爱好来决定的,但也受自我意识制约。当个体意识到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发展要求,就会调动自己的潜力去实现这一要求。如果个体没有意识到某一行动的重要性,就会失去对某事物的追求和努力。据实验中调查,凡是对学习重要性意识明确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自我意识歪曲的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就会偏离正确方向。

三、个性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出发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由于青少年的个性化,使青少年在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差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利用学生个性去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用应试教育模式去要求学生。

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建设。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建设人才,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这就客观上要求在素质教育中以个性为重要出发点,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去培养各种各样学有所长的各类人才。应试教育不尊重学生个性,试图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用统一的教学目标去要求不同个性的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

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中学教育中,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受应试教育影响还很大,并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人才的旧观念。在课程结构上,只重视考试课目,忽视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的开发。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沿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在教学评估机制上,仍主要以学习成绩论好差。这些现象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发展个性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观念。在素质教育中,个性不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由于青少年之间不可避免地客观地存在着个性差异,教育教学必须承认这种差异,适应这种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这种差异的潜在资源,逐步形成个性化教育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