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教学中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本文仅就地理教学中视觉-空间智能培养作一初步的探讨。任何智能的培养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也不例外,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有三个层次:直觉思维的价值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学会查阅图表和填图是“图形化教学”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第一个层次。

地理教学中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邹金龙

摘 要: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以全新的智能理念,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八种智能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中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视觉-空间智能;培养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以全新的智能理念,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在我国,也有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近来,又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起,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基础。加德纳认为,人类有八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这八种智能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中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智能多元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及其联系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基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本文仅就地理教学中视觉-空间智能培养作一初步的探讨。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地理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知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在脑中形成地理心像以及转换地理心像的能力,对地理图像间关系的敏感性,把地理词语绘成图画,如把断层、褶皱描绘成图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学习地理课文,等等。

一、视觉-空间智能培养的层次性

任何智能的培养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也不例外,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有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是学会看图和填图

直觉思维的价值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直觉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但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强调通过一步步的推理进而得出结论。这种贬低直觉价值的形式主义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学生直觉理解的健全发展。地理教学对地图、示意图、图表、景观图等运用最为广泛和频繁。“图形”是指地理教学中使用的各种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联系图、分布图(要求简明、分层、顺序)、成因示意图等,“图形化教学”是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图形”为基础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会查阅图表和填图是“图形化教学”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第一个层次。

2.第二个层次是学会读图

培养学生读图,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把图表的含义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图表的辅助是必不可少的,离开它就会像盲人摸象,很难把握地理事物的准确特征。在观察图表时要准确把握特征,深刻理会图表的内涵,通过实际空间事物形象与头脑中空间实物的表象之间的转换,经过严密的思考,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例如:当看到一幅热带草原景观图时,首先要经过虚实转换,判断出这是热带草原景观,进而深刻理会景观图的内涵(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怎样?形成的原因?此时是什么季节,一般分布在什么地方,代表性动植物是什么……),经过缜密的思考,用通顺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较高层次。

3.第三个层次是能够实现文图的转换

文图的转换,就是把文字表达的含义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阅读文字的时候脑海中能形成清晰的图像,用图像来准确把握和表现其特征和内涵,学会用图形思考问题,用画图的方式展示地理过程,用演示的方法说明地理过程,表达知识的结构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这是学习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获取空间直觉、形成空间表象、构建空间概念的必需。例如:当已知某一地点的经纬度时,就要在脑海中对这一地点进行空间定位(在地图上的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进而生成该地的气候类型图、地形图、植被分布图、景观图……,这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高级层次。

二、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方法

1.创造一个有丰富画面的教学环境

一个有着丰富画面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一个直观的感觉,直观的手段可留给学生深刻鲜明的印象,有助于激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因为逼真的画面,生动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可以使学生迅速集中精力,捕捉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布置视觉空间环境可以从教室开始,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图片、模型、实物等资源,一个布置完善的地理教室更是学习地理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2.提供使用各种可视性教具的机会

可视性教具包括图片、实物、模型演示仪、影视、多媒体等,可视性教具的应用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它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打破时空限制,增加动态演示,提高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机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充分利用可视性教具,使教材视觉化。同时教师也应要求学生学会用演示的方法说明地理过程,用画图的方式展示地理过程,用图形思考问题,表达知识的结构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3.培养学生自主的观察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在地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观察对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魏格纳通过对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观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以及对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在分析影响鲁尔区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时,让学生对“欧洲地形和河流分布图”、“欧洲气候分布图”、“欧洲矿产资源分布图”及各种对比数据资料进行观察分析,从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加以整合提炼,确定影响当地工业区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地理课上,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用幻灯片、投影片和录像演示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它们已成为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的重要辅助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进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4.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其核心智能为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方法,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演示等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例如: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通过想象,将实际空间事物形象与头脑中空间实物的表象之间进行转换,在大脑中形成该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实际地形。地图是培养想象能力的理想工具,地图和图表的判读训练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它能形象直观地将一系列相关的地理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能启发学生综合运用这些要素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概括地理事象时空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

当然,在地理教学中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其他的七种智能同样能够培养,而且同样重要。同样道理,其他学科也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八种智能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中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查普曼.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