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气象

社区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气象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为各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项目启动到实施,各校校长各显其能,广泛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和管理。在局领导组织领导下,“社区学校构建新型关系,促进学校全面快速发展”课题在我市各学校确立并积极研究起来了。自学校管委会成立后,社区领导、宗教人士隔三差五地就到学校了解情况,关注学校的发展。

社区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气象

宁夏灵武市教研室 刘志军

2006年,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简称SD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传入我市,为各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随着项目工作的开展落实,如何更好的发挥社区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何实现社区、学校的共同发展逐渐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校长思考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一些案例,就关于项目工作实施后社区参与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作一阐述。

一、SDP项目工作实施前的现状

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先决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所在社区对学校发展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社区环境是学校发展的外部条件,学校的长远发展不能不考虑社区的影响,因为学校本身是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作为地方构成细胞的社区与学校之间是一种互补、互动的良性运转关系。然而,过去学校与社区都尚未意识到彼此互促发展的关系,学校和外界的沟通交流很少。一方面,社区不了解、不参与学校的事务,学校管理只是政府、教育部门领导的事,学校教师、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管理的权力,社区群众对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发言权,所以也就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状态;另一方面学校也很少积极与外界沟通交流,不知道如何争取外界资金的支持,都是坐等机会,很少有学校主动去寻求帮助,校长、老师都只是对直接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根据调查统计,全市38所学校只有不到一半的学校每年与所在地政府有一至两次的联系,与周边社区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也就是说学校基本上处于孤立发展的状态,是在自我封闭的框架内运作。

在这种现状下,2006年,灵武市争取到了学校发展规划(SDP)项目工作。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简称SD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为各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项目工作的开展落实,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何实现社区、学校的共同发展逐渐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校长思考研究的问题之一。

灵武市引进项目工作,通过培训学习SDP的理念,在项目的宣传、访谈,问题排序和文本的制作过程中,大家深深感觉到,学校发展不完全决定于学校自身,学校发展必须得到社会或外界环境的认可。

二、SDP项目工作实施的具体措施

从项目启动到实施,各校校长各显其能,广泛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和管理。为确保项目课题顺利实施,灵武市教育局及各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积极宣传,广泛动员。从项目课题引入我市以来,教育局领导对此项目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识到项目工作对灵武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于是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宣传,广泛动员,组织培训,我市先后有近300人参加了自治区项目办组织的SDP通识培训、参观学习,有6人到区外参观学习、开阔眼界。通过扎实的培训工作增强了项目实施的信心,最终研究确定灵武市38所学校都是SDP项目学校。在局领导组织领导下,“社区学校构建新型关系,促进学校全面快速发展”课题在我市各学校确立并积极研究起来了。

(二)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在上级领导组织安排下,随即学校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校长、老师、学生、社区代表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为课题顺利研究奠定基础。

(三)结合实际、查找问题。为保证项目课题研究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具体情况,采用座谈、问卷、访谈、走访等方式查找问题,明确研究课题中需要解决的具体小问题。

(四)制订计划,明确方向。各学校在查摆影响社区学校协同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研究行动计划,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实施研究的具体步骤。

(五)依据计划,稳步推进。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各校明确了任务及研究的方向,在具体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分工合作、跟踪调查、有条不紊开展研究工作。

(六)观摩学习、不断改进。在研究中灵武市教育局分别在白土岗回小、郝家桥回小、市三小举办了现场观摩会,召集了其他学校的校长和课题实施主要负责人到这些学校参观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并适时请区级领导、专家:田继忠、石凤朝、王萍、武卫民、杨馨凤、任菊莲等人亲临指导研究工作,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三、SDP项目工作实施后取得的成果

项目工作实施后,有效地改善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一)项目工作实施使学校和社区走得更近

按照项目工作理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管委会必须首先要广泛征求社区内各单位领导,学生家长、宗教界等各行业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因此,各校认真调查各自学校服务范围的基本情况,深入周边社区进行宣传、调查和访谈,适时召开社区代表会,邀请他们参与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通过“校长接待日”“家长开放课”“亲子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学生成长记录”等各种方式,与社区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想方设法让社区成员了解学校、认识学校、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提高他们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随时接受社区代表的监督和评价,办好社区教育成为项目学校的办学总目标。通过扎实工作各校社区内的成员都能根据各自周边环境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并积极参与到学校发展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和学校的关系更加密切,学校和社区走得更近。

杜木桥小学周边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学校邀请当地极具影响的阿訇、杜木桥村委会、家长代表、村民代表加入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分工明确、职责明确的校内组织机构。通过定期召开学校发展规划委员会,共同讨论学校事务,将校园融入社区,让社区走进校园。

梧桐树学校针对周边社区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淡漠、不关心的现状,采取定期家访、举行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家长介绍汇报学校的主要工作和对学生的要求,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校和学生工作;定期开设“家长课堂开放日”,邀请家长来校听课;通过问卷调查让家长了解和督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等等。这些具体措施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使学校、教师、社区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前市三小开家长会,很难有到齐的现象,但今年的期中教学质量分析会,不但到会的家长超过了学生数,而且原定半小时的情况通报与沟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家长和班级老师的座谈会更是由5点进行到了7点多,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现象。自学校管委会成立后,社区领导、宗教人士隔三差五地就到学校了解情况,关注学校的发展。

(二)学校、社区共同承担学校发展的责任

“学校社区是一家,学校发展靠大家”“社区教育,服务社区”“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是实施SDP项目学校广泛采用的一些标语口号。项目工作启动后,各学校都先后成立了由社区成员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学校发展管理委员会。SDP理念的学习宣传,使校长、社区成员都认识到,学校属于社区的一分子,社区成员有义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出资出力,没有学校的发展就谈不上社区建设,社区、学校是一个共同发展体。这充分体现了把学校还给社会,还给家庭的SDP理念。

杨洪桥小学在项目工作初期,先后召开社区群众代表大会2次,家长座谈会2次,发放家长调查问卷300份,征求到社区代表意见14条,家长建议18条。经过分类整理,科学归纳,梳理出制约学校远景发展的问题树。在学校发展管委会的组织下,吸收社区成员分组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措施、步骤,最终制定出符合地方特色、切合本校实际的可行性发展规划。

临河学校地处灵武市最北端,是个半山半川的地方。虽然所在镇借助宁夏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学校发展仍然困难重重。在SDP理念的引导下,学校认识到依托社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利时机,将社区人员积极纳入学校发展管理委员会,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6年至2007年两年间学校先后争取到临河镇及社区资金34.2万元,为学校整修校舍、硬化路面、修建围墙等,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2008年学校又联系到一位个体商人,为学校无偿提供价值2万多元的石料,平整铺垫操场支持学校建设。

随着项目工作的实施和开展,社区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事例层出不穷:2007年初,宁东小学管委会成员回民巷村为宁东学校送煤5吨,东湾村为学校送煤15吨;宁东镇为学校拨付了1万元的美化、绿化款;大沽铁路保卫处2007年为学生送来笔和书包等学习用品,2008年初又为学校捐资5500元,送煤50吨。狼皮子梁学校管委会成员狼皮子梁办事处为学校送来250套被褥,价值5万多元;狼皮子梁希望村村民为了使学生能精神饱满地进入学校,为了学生更安全,自发地为本村每一位学生购买了校服。台子小学管委会成员个体老板为学校投资20多万元,为学校安装了锅炉和全部暖气管道……

(三)充分地开发利用潜在的社区教育资源

社会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项目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有目的地引入各类社会资源,使社区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吸纳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有技能的学生家长、社会志愿者充实教育教学力量。社区的优秀人才成为了学校管理、特色校本开发的一员,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文化管理融为一体,社区良好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社区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的大课堂。

大泉回小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力度,特意把家长委员会、清真寺阿訇、社区文明共建单位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形成德育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然而仅仅依靠学校教育难以形成学生良好德育素质,因为美德的培养不能只凭说教,必须依靠感染。通过扩大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学校、社区的德育工作形成一体化,相互一致,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社区内更多的成员认识到自身言行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而更注重形成社区内的人文教育环境。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在学校和社区内都受到思想教育,填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

郝家桥回民小学通过学校发展管委会介绍,聘请了一些从山区婚嫁到本地的社区妇女作为校外指导教师教本校老师学习刺绣,再由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请周边社区有才艺的家长任教,指导学生学习编织、烫画、烹调等技术,丰富了校本课程的资源。

灵武一小、灵武二小等学校聘请所在社区的民警担任本校法制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讲座。民警通过列举具体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学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安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类似这样聘请社区成员担任特殊教师的事例还很多,如:工商行政人员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卫生防疫部门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讲解,消防官兵就防火自救知识、技能进行讲解展示。

梧桐树学校组织学生到乡敬老院打扫卫生,听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爷爷讲革命故事,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组织学生走上社区街头打扫卫生,发放保护环境的宣传单和倡议书,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农场学校的腰鼓队能够在全市的表演中屡屡获奖,就是因为有民间艺人的悉心指导。

随着项目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充分挖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各方力量使社区处处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

(四)发挥了社区教育功能,巩固“两基”成果

巩固“两基”成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某一单位、某一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外打工,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随着灵武市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社会流动人口剧增。灵武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生,多数产生于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中。仅靠学校和老师的力量是管理不好这些流动学生的,只有在社区的协调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发动社区内的各行各业,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流动学生的家庭等情况才能摸清,他们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普九”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只有依靠社区的干预,诸如黑网吧、带赌博性质的游戏厅等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场所才没有市场,教育的大环境才能得到净化,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实施,广大青少年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

(五)学校也推进了社区建设更快更好发展

学校是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同样社区建设必然要求学校作出贡献。随着项目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逐渐成为各个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服务社会并在其中得到更好发展成为各个学校的共识。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教育优势和文化辐射优势为社区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力量,与社区共同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为社区,社区为学校”的协作发展关系。如: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网培训农民学习实用新技术,进行农村党员冬季轮训。社区利用学校的文体器材以及篮球乒乓球等场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免费为社区开放,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项目工作在学校扎根、茁壮成长,灵武市已经形成了学校社区合力办教育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是社区的学校,社区是学校的社区”的基本理念已深入人心,学校在发展中显示出勃勃生机,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得到凸显,学校已逐渐成为学生向往,群众满意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