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初探

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初探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拟就上海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作一初步的探讨。因此,上海研究生教育应主动调整自己培养形式结构,以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中,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是其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多年来形成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一系列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而且遍及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上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式还处于模仿国外专业学位教学和管理的阶段,还不成熟。

第四节 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初探

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亦称类型结构,是指根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各种类型研究生的构成状况。它是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亚结构,一个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是否适合该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本节拟就上海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

1.上海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类型的需求发生转变。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其所在的社会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史,表明了研究生教育形式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研究生教育的多种形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高科技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1],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标准和知识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上海市产业结构正在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其城市功能也逐渐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转移,为满足上海这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上海研究生教育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从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职业岗位的技能化,“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素质结构最受人才市场的青睐[2]。因此,上海研究生教育应主动调整自己培养形式结构,以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上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要求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进行调整。

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海市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2年已达33%,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级阶段。据预测到2005年,这一指标将达到55%,届时,上海将率先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上海将会存在一个极为庞大的、希望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群体,无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我实现”着想,他们多数有接受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愿望。以目前的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以正规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且多数是学术学位)来看,让55%的适龄青年接受研究生教育是不可能的(意味着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满足适龄青年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愿望,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对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整体中所占比例进行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3.上海目前人才总量中,高级人才过少的现状也要求对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进行调整。

2000年,上海高级人才人数只占上海人才总量的0.27%,这一比例是与上海在全国和世界上的地位不相称的。上海必须尽快提高其高级人才的比例,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要从外地引进大批高级人才外,根本上还必须依靠本地的研究生教育力量来培养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了能尽快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要灵活、多样地设置各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降低研究生教育门槛,实行宽进严出的培养方式,充分挖掘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的潜力。

二、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亟待规范和完善[3],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强。

研究生教育形式按授课时间来分,可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类型;全日制研究生按培养目标和规格来分,又可分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目前,上海研究生教育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对较为规范和完善,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则很不完善,也不规范。在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中,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是其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多年来形成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非学位教育)等一系列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而且遍及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上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也比较快,且基本上走上了正轨的道路。从1987年上海设立医学专业学位开始,在我国已设立的16种专业学位中的大多数专业学位,现在上海已经设立。但是,上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目前还不完善,制度上也不规范。发达国家早就流行的半日学习制、夜校学习制、周末或周日学习制、函授学习制、网络学习制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终身学习形式,在上海没有形成或没有展开。上海从1985年就开始了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试点,但是到现在为止,这种在职学习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开展得不是很理想。不少培养单位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各种类型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但是不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办班目的和功能逐渐偏离,成为培养单位创收和学员谋取学历的机器。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通过率不高,且质量也不能保证[4]

2.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中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比例结构不合理。

由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形式起步较早,且国家对之也较为重视,故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在博士研究生层次更是如此。这种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对于大幅度培养上海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级应用人才来说是不利的。虽然学术人才与专业应用人才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但是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劳动内容和形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学术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人才偏重于新知识的应用[5],两者的培养指向因此也有很大不同。学术理论人才固然重要,但是他们创造的新理论和新知识,必须要有大批的应用技术人才对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上海目前更缺少的是大批的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种类设置还不完善,各专业之间比例严重失衡。

上海已设置的专业学位有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建筑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临床医学博士等10几种,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种类繁多的专业学位类型相比来看,上海的专业学位种类还是太少了,不能满足其他的很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如新闻、会计等好多社会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学科,还未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式。而且,上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主要集中于MBA(工商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建筑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等几种比较热门的专业学位上,攻读其他已有几种专业学位的人数很少。

4.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上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式还处于模仿国外专业学位教学和管理的阶段,还不成熟。因此,不少专业学位目前仅具有西方某些专业学位的形式,而在内容上差得很远。各方面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管理上也有不少漏洞。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学位,如MBA、MPA、JM等,搞起来流行“一窝蜂”、“ME TOO”主义,不管自己有无实力,都是先办起来再说,于是造成一些学科专业学位已呈泛滥之势。前一阶段炙手可热的MBA现在是大跌身价,于是就又推出EMBA。据《新闻晨报》报道[6],现在MBA又有了“升级版”,上海某大学和法国哥诺贝尔商学院准备联合培养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升级是否一定带来培养人才素质的升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上海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调整的对策

为了适应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研究生教育必须在自身的教育形式结构上做出一些调整。

1.继续发展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重点完善和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提高非全日制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对目前上海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现有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投入,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要不断增加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种类,如课程硕士、“研究生中间学位”、专业学位的博士学位等。同时,还要拿出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去。要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完整的上海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起较为规范、整体质量可以得到保证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于增加上海高级人才的总量,提升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发展上海的经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上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的在职人员,它依附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之中;另一种是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形式,这种形式自成独立体系[7],是类似中国的自学考试在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延伸,是有中国特色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但是,由于我国还未从制度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予以规范的原因,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它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来说发展得不够充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今后,上海要借鉴发达国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各种非传统学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如研究生学历班、研究生教育课程班、各种从业资格学位(如教育专家资格、文科专家、理科专家等)和网络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教育等,并与国际现代研究生教育接轨,采用注册制、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鼓励在职人员接受研究生教育,甚至可以尝试网络研究生教育和自学考试研究生教育。

为保证上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的教育质量,避免使之纯粹成为培养单位创收和制造文凭的机器,必须从制度上对之加以规范。对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单位的招生资格、教学资源和培养能力要进行严格审查,对其招生人数做出规定。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员要根据其特点,从实际出发,以能力、基本素质等为主进行入学考试。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员的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也必须严格把关,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员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防止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失控。

2.调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比例关系,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中的应用性研究生比例。

在上海目前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所占比例大大高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这种情况很不适应上海人才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有着各式各样的需求,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机构,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尤其是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美国圣约翰大学的Judith Glanzer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指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外加的标准所驱使,强调实践,而非理论;强调技能,而非研究;强调培训,而非学术。硕士学位应以专业学位为主[8]。鉴于上海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占主要地位的地区(产值已超过50%),各种社会服务业十分发达,上海研究生教育应该进一步提高应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扩大专业学位人才规模。大力发展MBA、MPA、JM、MPH、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文科应用类(如新闻、法律、管理、社会学等)研究生教育,我们认为,上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要快速增长,近期目标要尽快达到50%,远景目标最终达到70%(70%是有关专家预测数字)。为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上海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实力较强大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率先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院可以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发展研究生教育,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它也可以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其本专业业务能力。

3.按市场需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引导。

上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大力发展,但是也要加强对它的规划和管理。在扩大专业学位规模的同时,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引导。专业学位培养点的设立,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做出需求论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对专业学位进行细分化。MBA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从1991年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的试点,上海的MBA教育也有10多年的历史了。总体上来看,上海的MBA培养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甚至已经跻身于世界商学院的前30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窝蜂”地全国各地都在举办MBA,而且这些MBA同质化培养较严重,所以由于专业区分度不大,造成MBA在人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问题。事实上,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外向度进一步增大,我国对高级职业经理人才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关键是提高质量和进行专业细分。上海交通大学MBA的设置就比较合理,其MBA按专业细分的综合型MBA和专业型MBA的招生比例为1∶1。专业型进一步细分为国际MBA、技术MBA、金融MBA,以及医药管理MBA、农业MBA等[9]。上海交通大学从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细分的角度来设置专业学位的经验值得推广。

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上海市学位办和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海研究基地应建立起专门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机构,并进一步完善上海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制度。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和根据高层次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逐步建立起符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于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社会了解和监督的教育内部评估、中介机构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