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较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绘画

比较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绘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米开朗琪罗生前享誉甚隆;他在家乡佛罗伦萨的葬礼更是备极哀荣。瓦氏和孔氏留给后人最主要的印象就是: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执著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并且很少留意同时代人作品的艺术家。米氏的声誉自1560年中期就开始下降。在实践上,米开朗琪罗专注于英雄式的男性肉体和少数特殊题材的创作也使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的画家和雕塑家感到不足。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1475—1564)生前享誉甚隆;他在家乡佛罗伦萨的葬礼更是备极哀荣。1550年Vasari著的《Life of Artists》把他誉为艺术完美的化身。这本书也谈到米氏解决了当时绘画、雕刻和建筑上的大多数技术难题,例如缩影法、人体表现和运用人体作为表达感情的媒介等技法的完善化等。米氏生前就有Ascario Condivi为他写了一本传记。瓦氏和孔氏留给后人最主要的印象就是: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执著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并且很少留意同时代人作品的艺术家。事实上。他不仅是自学成才,在创作中也很少与人合作。

米氏的声誉自1560年中期就开始下降。早在此前20年,米氏因为未能如期完成Pope Julius II的墓饰以及在“最后的审判”中有过于放诞的表现已经遭到非议。但严格的批评到1557年才由Ludovico Dolce在《L'Arentino》中提出。这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论米氏在男性身体方面的表现多么成功,但是艺术上同等重要的其他方面,例如包含各类人物在内的给人深刻印象和值得记忆的叙事内容所具有的创造力,他却忽略了。因此,他比起拉斐尔(1483—1520)和提香(1477?—1576)是一位局限性更大的艺术家。Dolce的看法两百年后成为艺坛的主流。有趣的是,Dolce在书中也提到,平行于米开朗琪罗和拉、提二人的比较,当时文坛正热烈讨论、比较但丁(1265—1321)和彼特拉克(1304—1374)两位大诗人。在实践上,米开朗琪罗专注于英雄式的男性肉体和少数特殊题材的创作也使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的画家和雕塑家感到不足。

后世论者认为,米氏在创作《恸子像》和《大卫王》时期为自己赢得自古以来在大理石雕塑方面技术最熟练的雕塑家的地位。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确立了一个信条,即男性肉体的表现是艺术杰出性的最高检验标准。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为了对为数不多的古代(希腊、罗马)雕塑作出强烈的回应。(见彩图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