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高校创新教育

论高校创新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高校创新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创新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潜课程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大学阶段更为重要。由于学生们朝夕相处,他们从人际关系这个潜课程中学到的东西有时甚至超过了正式课程。大学班级中的传统、仪式与规章制度等潜课程形式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论高校创新教育

姜莹莹

(绵阳师范学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

摘 要: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本文从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高校德育的创新、高校创新教育的导向、高校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四个方面剖析高校创新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定位;导向;路径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应该用什么导向来进行创新教育,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实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开展创新教育,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决定着高校创新教育能否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

创新教育和创新型教育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造成不少混乱。创新型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型教育而言的,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承教育而言的。所谓传承教育是指以文明传承为教育目的,以现有的知识、现行的社会规范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文明发展为教育目的,以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是一种方法论教育。创新教育与数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等学科一样,归根结底是一种方法论教育。所不同的是,数学课培养的是逻辑思维,哲学课培养的是辩证思维,而创新教育课则是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高校创新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高校创新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创新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创新型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长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二、高校德育的创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德育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与辅导员素质

毋庸置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党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但在所有的相关因素中,大学里的辅导员无疑成了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大学里的氛围是自由而活跃的。学生不再像中小学时那样受到班主任的全天候管理,他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大学里的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少了,有时一个学期可能只见一次面,而且时间也很短暂。在其他的时间里,学生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辅导员。大至党员发展,小至卫生检查,学生与辅导员无不发生密切联系。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

鉴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加强对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便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学生领路人的辅导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将不仅影响学生的大学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这自然也就包括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为此,高校党政应该严把辅导员的入口关,严格执行评价标准,选拔任用素质高、业务精的毕业生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要特别注意对辅导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考察,不要因为一时的面子问题而使不称职者混入辅导员队伍。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培养大学生过硬的德育素质,高校责无旁贷,尤其应当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对待,优化辅导员队伍。

(二)潜课程——育人功能新体验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潜课程也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效果。

潜课程是指那些非计划的学习活动,一般由学生在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等因素组成。潜课程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大学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大学阶段的正式课程相对减少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相对增多了。

潜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大学阶段,学生们离开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到大学校园,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学生们朝夕相处,他们从人际关系这个潜课程中学到的东西有时甚至超过了正式课程。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有关数据显示,交往问题始终是大学生最成问题的问题。

大学班级中的传统、仪式与规章制度等潜课程形式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具有一种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熏陶;它具有一种促进力,如果一所大学具有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紧张活泼的生活作风、刻苦求知的学习气氛,就能使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积极进取、身心愉悦。

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所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校环境能使学生从审美情趣的熏陶中产生一种聚合力量,激发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潜课程一般没有明确的“教育”标记,大学生往往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隐含于其中的教育,教育工作者也往往忽视它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重视正式课程的同时重视潜课程的建设,让大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是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三)高校德育的创新,要从理念、内容和方法上入手

鉴于以上显示出的各种矛盾的集合体,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德育的创新问题,我们可以做如下的探索。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二是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第二,促进学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道德知识是道德能力发展和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德育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手段,而学会做人则是他们的立身之本。因此,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明确相应的道德规范。

第三,实现德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高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动员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介入高校德育工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调的德育网络系统,共筑良好的社会育人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局面。

其次,仅就在学校内部而言,德育则贯穿于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当中。因此,学校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树立“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德育内容的体系,充分发挥德育的合力作用。

再次,德育理论课的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枯燥的“思品”课变得融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精神的净化。为此,要协调好诸多环节在宽松与丰富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健全人性

第四,依托高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大力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要让学生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课堂—基地—社会”等小、中、大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导向

创新是人的本质要求,人类开始步入知识社会,也意味着步入了创新社会,创新社会化,社会创新化。创新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一个人人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处处创新的时代即将来临。面对即将到来的创新化浪潮,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正当其时的。

创新伦理是规范导引创新活动的理论。创新活动包括科研学术创新、文学艺术创新、知识产权创新、生产创新、生活创新等多方面。创新伦理就是规范这些活动的伦理。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就是创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具体来说,包括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违法乱纪,不违反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创新权,尊重已有的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等等。创新伦理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学术界还鲜有论述。在进行创新伦理教育时,可以以科技伦理为例子进行教授。创新伦理教育既要在创新教育中强调,也要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创新能力,要反对滥用创新能力危害社会。

四、高校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

社会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还有以制度、文化来限定变迁的路径选择。许多高校的教育者其教育理论还没有转变过来,高校创新教育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能够长期坚持并取得实效的高校并不是很多。

我们认为,弥补教育质量方面的缺失和促进创新需要有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在创新教育方面显得有些动作缓慢。创新教育还没有成为所有高校的公共选择课,国内也没有一所师范院校开设创新教育本科专业来为创新教育培养师资。

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事在人为。高校创新教育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高校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说起来有两条,一条是专业化,一条是学科化。所谓专业化,就是通过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学”“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学”“创造工程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学科化,就是将创新精神渗透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两条要并行坚持,双管齐下。

“创造学”是研究创造主体、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指导创造性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方法具有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建议教育部把“创造学”列为正式。学科和正式课程,要求大,中、小学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不同层次的“创造学”课程;把创造学教育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方式,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实施创造性教育。

近年来,许多关心专业课创新教育的专家、学者们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具体方法,如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创新性教学方式,以便在课堂上活跃创新思维,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现问题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随着21世纪的到来,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在造就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地位的作用。根据21世纪的要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明智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