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都必将成为影响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教师教育课程在各专业平均约为180学时,占总学时的6.7%。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

马振彪

摘要:目前,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教育实习缺乏实效。因此,改革也已迫在眉睫,学校须围绕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育实习环节,提高实习效果。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宁夏师范学院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中坚力量,一直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当前,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但目前,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模式落后,改革迟缓,已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和合格师资的培养。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分析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办学水平?这些都必将成为影响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09-193)“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的使命与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主要是由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课程组成,是为未来教师所需的较为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而开设的课程。二是学科专业课,是为未来教师所从事的专门学科教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中文、数学、物理等。三是教育专业课程,是为未来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目前,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种类单一,学科课程一统天下。从对各专业课程门类的统计看,学科课程均占到了90%左右,而其他课程类型所占比例则微乎其微。学科课程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教育成本低等。但其缺点是忽略学生的兴趣,缺少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内容往往表现得“旧、窄、杂、空”。在笔者的访谈中,学生普遍对学科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

2.教师教育课程比重小,课时少。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一般包含三门课程,即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但总体来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教师教育课程在各专业平均约为180学时,占总学时的6.7%。一门课程开设的时间为一学期,学习时间较短,课程远达不到对学生进行师范性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模式陈旧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改革一直都是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难点,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成了制约师资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很多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来说,因各种条件的影响,问题则表现得更加严重。

1.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受赫尔巴特和凯洛夫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中知识单方面的讲授。笔者在对宁夏师范学院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一题,85%的选择了“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学生的参与,造成了学习主体的缺位,学生事实上可能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老师讲得太多了,都不管我们有没有听,希望老师也能给我们参与的机会。”(学生访谈记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单一的“灌输”也无法将全部知识传递给学生,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有所改变。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在传统知识型教学目标的影响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对宁夏师范学院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中发现,75%的课程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教学评价也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了被动的“听、写、背、记、考”恶性循环中。通过对近五年宁夏师范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意见的整理,笔者发现,存在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很多高年级有见习和实习经验的学生认为,“一些课程(尤其是学科教学法课程)老师只讲理论,没有实践训练,而且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有很大差别”(学生访谈记录)。

(三)教育实习缺乏实效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现状不容乐观,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亟待改革的重要环节。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实习模式陈旧。各专业学生的实习都是集中安排在一学期,前期缺少了解,后期没有提高。实习只是被视作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最终检验和对未来准备的适应性训练,没有形成教育实习的整体观念和质量观念。学生在集中实习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习单位,突然进入实习现场,就显得非常陌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因此,虽然各本科专业实习时间都延长到了12周,但学生进入“真正实习”的时间只有8周左右。另外,集中一次性的实习,发现的问题,学生也没有机会再进行改正和提高。

2.实习缺乏实效。因为实习成本和学生安全的原因,师范院校大多都把实习点选择在学校附近,或只集中在所在城市内。但近些年,随着学校扩招,实习学生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也直接导致进入实习学校的学生已无课可上,很多学生两个多月的实习,只能上四五次课。另外,城市很多学校担忧教学质量,不愿意安排实习生到教学一线,只是给一些批改作业的任务,学生得不到真正全面的锻炼,实习效果差。

二、对策建议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

1.丰富课程类型,增加实践技能类课程。教师是一个专门化职业,它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从业的相关技能。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曾颁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并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而很多师范专科学校在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之后,盲目照搬国内重点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加强了学科理论课,而减掉了原有的一些实践技能课。这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大大削弱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如增加教师口语、书法、模拟课堂教学等实践技能课。

2.加大教师教育课程比例,体现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院校有别于其他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师范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基础,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尽管比例不同,但各国教师培养中教育类课程一般都占到总学时的40%左右。学校应增加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课程课时,从原来不到10%提高到20%左右。

(二)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因素相适应。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与教学应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一味强调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教学,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对教学参与的需要。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同时,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的使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践环节。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奠定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基础,但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则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降低。今天,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将本门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增强实践环节,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传授,即“授之以渔”。同时还应注重理论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尤其是要紧密结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和要求。

(三)加强教育实习环节,提高实习效果

1.尝试新模式,注重实习的连续性。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应与其在校的学习形成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学习的终了环节,整个见习、实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逐渐深入、不断反思提高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完全可以打破传统作法,尝试一些新的模式。如将集中在最后一学期的实习分散到六、七、八三学期,第六学期可集中实习两周,第七和第八学期分别集中实习五周时间。同时在第三到第五学期每学期保证有两到三次见习机会。

2.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实习质量。如近些年,在大力推进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工作中,一些师范院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把本校学生实习与当地在职教师培训相结合,实行顶岗实习。或者将实习基地从城市延伸到城郊和农村,把实习和支教结合起来。

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关系着合格师资的培养,关系着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改革的过程却无法一蹴而就。对于民族地区地方性师范院校来说,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则会更多,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隋晓祺.对师范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

[4]胡青,蒋喜锋.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5]武海顺.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与实践[J].山西师范大学学院,200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