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大力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新渠道,因此有必要对存在的几个重要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有效办法和措施。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纷纷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开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则显得有些“薄弱”。

三、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当前,高校校园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弘扬主旋律,抢占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重要手段。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近年来,很多高校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但就整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理想,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如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自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致经历初步探索、主动建设和深入发展三个重要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从应对互联网络的机遇与挑战,逐步发展到了网络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但如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一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大力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新渠道,因此有必要对存在的几个重要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有效办法和措施。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面临着许多困难,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纷纷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开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则显得有些“薄弱”。这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现实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它同现实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如国内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网络的“无国界”会使大学生的思想直接受到国际形势及社会变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坚持民族精神的培育等问题,都需要人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前提下作出新的科学解释,任务非常艰巨。二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跨学科研究没有充分开展的情况下,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在掌握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吸收计算机网络知识,传播学原理等,并要密切关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发展,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多学科知识的“交汇综合”需要一个过程,就会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能一下达到成熟的阶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

2.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已不能适应“网育”的要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先进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产物,有着自己新的特点和规律,要适应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树立起适应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十分重要。然而,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面前,许多人来不及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他们认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信息素质的迫切性和自觉性,仍旧以“权威”、“导师”的角色出发而不是以平等、互动出发把学生放在同一交流平台上,仍旧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形成了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简单搬家的做法,形式设计单调刻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不能把握网上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辩证联系,致使网上与网下的工作缺少相互之间的支持和配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和创造性的需要,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不到位

近年来,为了抢占网络新阵地,应对互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等学校纷纷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构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由于人力资源、硬件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网站的水准参差不齐,主动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缺乏明显特色,对教育对象吸引力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定位不合理,特色不明显。特色化、个性化是网站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大同小异,主题教育网站一味求全求大,栏目设置没有体现网站的主旨,突出网站的特色,仅仅把其他网站的一些栏目原封不动或稍作修改就搬过来,或网站栏目设置简单,很少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和学生感兴趣的栏目,使网站缺乏自己的特色。

内容单调、更新不及时。网络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倾向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很少顾及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爱好、休闲娱乐。同时网上信息陈旧,更新不及时,信息不正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仅有文字信息而缺乏必要的图片介绍。在职能部门的网站中,有的很少能找到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达不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果。

形式单调,功能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在于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互动交流。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采取的是施教与受教育接受灌输过程,网站更多的是注重“宣传”和“教育”,简单地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往上搬,很少把网站建成一个与教育对象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与窗口。网站页面设计过于呆板,在视觉上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不了大学生的眼球。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工作载体,当前,高等学校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但目前这类网站或网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访问量较低。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都存在内容贫乏、形式呆板、语言枯燥、更新缓慢的缺点。其原因,虽然与网站工作人员的理论、业务素质与工作热情有关,但也反映了有关领导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网站工作载体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网站建立后,很少的人力物力只能用于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对怎么深入做好以后的工作,使工作具有客观性、针对性、时效性就显得力不能及了。同时,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只是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搬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创造性要求,缺乏思想性、生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点击率的高低是衡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如果只是满足于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或网页,大学生很少访问登录这些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流于形式。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建设相对滞后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思想素质、政务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熟练的网络技术,既能跟踪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又能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然而,当前高校参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还不能完全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一方面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一些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多是半路改行,或者是边干边学,很少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大多利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求更高,要求理论水平、网络技术两者兼具。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高的教师却缺乏网络技术,他们只重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往往忽视提升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导致网络知识的缺乏,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遇到一些网络技术问题就束手无策。同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参与较少,在参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中,从事理论工作的多,进行实际工作的少;普通教师多,学校领导干部少,从而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主体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教育者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教育者懂得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5.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教学要求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仍采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很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过分依赖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课本教育手段,采取单一的灌输方式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手段落后,有效信息传播缓慢,容量受限,受众面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的比较多,没有做到贴近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对一些网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置不当。如当某个热点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自己看法,甚至在网上出现过激言论时,大多数情况下,只对网站上学生发表的言论采取只堵不疏的态度,一旦发现出格的言论马上删除,而对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却放任自流,而很少去加以引导,使学生觉得自己的看法得不到重视,让他们从心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质疑,甚至主动远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不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