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教师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教师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不能实现这一“主渠道”的既定教育目标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价值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硬、理论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教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对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正确成才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不能实现这一“主渠道”的既定教育目标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价值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要“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2)就成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要实践课题。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直接的德育活动,关键更在于教师。较之其他学科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更为特殊、更加严格的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硬、理论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有赖于教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功能方面的实际效果。这三大功能效果的实现都必须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辛勤劳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依靠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首先表现在知识传授过程的组织上,而知识传授过程的成功组织关键要看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是否愿意接受,是否真心喜爱。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些都必须依靠于思政课教师才能够实现。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稳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加以传授。知识传授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有稳定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保持它的相对稳定性。从教育学角度讲,只有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才能使教育对象容易相信和接受。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变换频繁,出现动荡化的状态,就不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遵从和思考,也就缺乏说服力和实效性。”(3)“05方案”所规定的五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教师多种形式的课堂讲授,并辅之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被大学生所接受。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需要教师加以实现。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依据。一般来说,教材是关于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具有较为严谨的理论体系。“05方案”编制的各门课程的教材都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但好的教材要发挥作用、产生效益,还必须借助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样式。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指导和依据,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坚持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统一,并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一是要求思政课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围绕教材内容实施教学。二是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炼教材重点内容,着重讲清、讲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讨论与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三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用通俗的语言、典型的案例对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依托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既着眼于解释世界,又同时关注制定行动方案、进而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知识,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价值选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具有实践正确价值的能力。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一套单纯的知识体系和现成的结论来传授和灌输,教师既要讲授正确的思想观点,又不是简单地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有研究兴趣。学生不仅实现了传统的‘学会’,同时还要做到‘会学’,提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仅仅是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去解释现实,而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可以这样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不会运用,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列宁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叫“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5)思想是大脑思维的产物。人的感官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表现、反映事物的现象。为了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思考,就需要思维。思维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对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及逻辑分析,从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所以,思想主要以抽象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列宁认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规律的抽象及其他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6)大学生的思想能达到这个境界,要靠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应当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代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容易在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因素影响下,消极对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创造人生价值,协调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锤炼社会主义所需的道德品质与修养,做“四有”新人。显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性、学术性的一般描述和讲解,而应该通过体系与章节内容的安排更加鲜明凸显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阶级性,由此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性质,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气力放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而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为什么”的理论层面,努力使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心灵,满腔热情地关爱、体贴和帮助大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达到育人的目的,从而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能力促进实效性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传播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骨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全面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定期培训等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性的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意识形态性的课程,意识形态性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性质,而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方面,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不单纯是知识性的课程,也不单纯是意识形态性的课程,它是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知识是载体,意识形态性融入和贯穿在知识性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教学内容既是知识性教育,也是意识形态性的教育,二者是水乳交融的。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性是前提和基础,以意识形态性引领和整合知识性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地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实现的能力。

(1)理论把握能力。

这里的理论把握能力主要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把握能力。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较为到位的,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高。他们能够意识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和使命。面对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元思想意识的并存,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激荡,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以敏锐的社会触角和政治触角,就一些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社会热点和社会重大问题,对大学生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理论理解能力和宣传能力,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的可喜变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课堂教学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就是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强弱。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分析掌握教材的能力、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确定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最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近些年来,各高校通过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更加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以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形式,设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课题专项任务,加强教学重点难点研究;组织制作并推广“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征集、评选“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开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站,促进了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了教育教学的效果。(7)有调查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88%的大学生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比2004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湖北省9所本科高校调查显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满意度达到85.3%;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的教学满意程度分别为88.4%、84.8%、84.3%、83.6%。(8)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全有能力增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3)科学研究能力。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两大重要任务。从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来讲,教学和科研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从教师自身来说,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必须有计划地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提升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助于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应该看到,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的学科领域,都有着相应的科研能力,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研究方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成果。很多教师把这些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透彻的理论分析、丰富的现实素材、生动的教学案例,用自己经过研究思考的原创性观点去激发大学生对其思考、评判、辨析的兴趣,由此往复无穷,从而实现大学生认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了学术性,也获得了实效性。

(4)社会实践能力。

提及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大学生社会实践,而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才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事实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教学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书斋,较好地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毋庸置疑,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要注重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难点和焦点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疑虑和困惑作出正确的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蜻蜓点水的,也不是信口开河的,而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充实新的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讲授的。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切实感受社会发展的形势,增强感性认识,有效开展社会实践,并经过一番学习与思考,真正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教材以及其他书本知识的理解,再在课堂上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既会使学生感受到所讲授的理论具有说服力,也能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并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教学思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亲身感受火热的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对社会、对国情和民情的认识和了解。这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可以拓宽教学形式的新思路,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及全面铺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几年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正不断提升,他们更加注重联系实际,以社会实践的切身体会丰富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加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坚定信念,紧跟形势,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确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强化了教学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