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喜欢自己班主任

学生喜欢自己班主任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称之为“恩”。我班有个男生张某,桀骜不驯,不服管教,甚至多次离家出走,与家长关系紧张,以至于他的妈妈都怕他。这一次,张某不仅没跳起来,反而低下了头,痛哭流涕。在班会课上,我特地请来了张某的妈妈,并在事先做好张某的工作后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妈妈认错。事后,张某的父亲特地从外地打电话来,对班主任采取的措施千恩万谢。现在张某同学已经是我班上的纪律委员。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徐永宏

一、以宽恕之心催生严格,以彼此的认同构建规范

曾有一句诗这样写道:“一只鞋踩扁了紫罗兰/兰却把香留在那脚跟上/这/便是宽恕。”如此优美的意象,如此隽永的意蕴,令人感慨。这不禁让我想到,作为一个普通班的班主任,面对班级客观存在的此消彼长的问题,面对着一双双透着怯意、充满期待的眼睛,究竟应当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遵守规范,并主动参与到班级的共同管理中来,从而在心灵的交流中与班主任保持一致?由诗我想到了宽恕。我想,我至少可以也应该容忍学生无意中犯的过错,并且能用宽恕之心来对待他们的过错,进而谋求以宽恕之心来催生严格。也许这样做比单纯强调严格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我班的虞某、徐某两位同学自制力差,又经常做错事,所以隔三差五总有老师到我这儿告状,甚至把他们两个带到我办公室让我管教。开始,我总是以班主任的威严去呵斥、训导,让他们认错,但这往往只能管用一两天。正面的居高临下的方法是行不通了,于是我尝试采取另一种方法:当再有老师或班干到我这儿来反映他们上课有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我找到他们并不急于批评他们,而是与他们交谈,了解到他们的内心其实都有一团燃烧的火焰在跳跃。两人中,一个想报考上海体育学院,一个想从事电脑软件开发。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他们俩说:“我可以每周给你们两次犯错误的机会。两次以后如有再犯就参加公益劳动,不知你们同意不?”看到没有批评他们,两人飞快地答应了。这次谈话很短暂,他们两人回班后,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又两次被老师点名。于是我又找到他们,按照约定这两人自己拎着桶、带上拖把去打扫厕所。之后,我暗地里让班长写一篇以他俩扫厕所为内容的好人好事报道,交给了学校团委,并在团委橱窗里公示出来。事后,我专门找了个时间询问这两名同学的感受,他们对于能上光荣榜有着一种意想不到的愉悦和幸福感,同时对于自己的错误也有了比以前更深的认识,表示很理解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也由衷地认同了班主任对他们的严格要求。

二、以恩威并施为原则,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当出手时也出手

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主张先“专政”后“民主”,也就是首先在班级制订出相适宜的班规,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同,从而确定明晰的规范,以便于管理的可操作性。这称之为“威”。在这个前提之下,班主任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把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使他们释放能量,排遣不满,消除抑郁。这称之为“恩”。只是这一切必须在规范的框架内实行。在班级日常事务中,我崇尚老师与学生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外,学生应当知道“畏”,而向这个距离内迈进一步,学生则应当懂得“敬”。而就在若即若离之间,如果班主任能通过自己教授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折服,能通过对班级事务的有序操作,使学生养成习惯;能通过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妥善处理,使学生感受班主任存在的价值;能通过班会课使学生的心智闪烁光芒;能通过宽恕、交流、认同,使学生的EQ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增长哪怕一个百分点,那么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就会升华成一种爱,一种对家长、对老师的爱。

我班有个男生张某,桀骜不驯,不服管教,甚至多次离家出走,与家长关系紧张,以至于他的妈妈都怕他。高一开学报到时,他带着800元报名费去广东玩,10天没来上课,可以说,他十足是一个“瘌痢头”。如何攻克他呢?我暗中观察,想找到他身上的某些闪光点。后来我发现他对朋友很仗义,对别人犯的过失也很在意,透过他的眼睛感觉他的内心其实很渴望老师关注他并帮助他。于是我首先改变自己过去对他已形成的认识。多次家访、谈话之后,了解到他的家境非常不好。有一天他没来上课,我向他母亲了解之后,得知他上网吧了,我决定出去找。中午没找到,晚上又接着找,直到晚上11:30,终于在四码头附近梅绽坡一家网吧里找到了他。回到家中,他对他母亲大发脾气,认为不该告诉老师。见此情景,我决定好好整治他,在这之前我先做了些铺垫性的工作:一是与他平心交谈,答应宽恕他以前的错误;二是把他从家中带至学校上课;三是与他就他家庭的现状,从做人的基本孝道交心,以期达到心意的互相认同。这样几次教育之后,当他再一次与他妈妈发生冲突,责骂他的妈妈,又离家去泡网吧时,我又找到他。我先请他吃了一碗拉面,然后把他带回家,当着他妈妈的面,在他的脸上重重地打了三巴掌,并且告诉他:第一掌是替他瘫痪在床的奶奶抽的,因为奶奶看着自己的孙子不争气,却无力管教;第二掌是替他父母抽的,为他的顽劣和不孝;第三掌是替他自己抽的,为他的冥顽不化。这一次,张某不仅没跳起来,反而低下了头,痛哭流涕。我感觉到他内心的坚封之冰正悄然融化。于是,我抓住时机以“母爱至尊,亲情无价”为主题,专门召开了一个班会课。在班会课上,我特地请来了张某的妈妈,并在事先做好张某的工作后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妈妈认错。在教室里,那种情景下,他妈妈哭了,他也哭了。然后我就势在班上就一个学生的多种角色(孩子、学生、社会人)和他承受的亲情、关注以及他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结合我自身的实际给学生讲,当场许多女同学流下了眼泪,几个调皮的男同学也低着头,沉着脸,陷入思考。这一节班会课的效果出奇的好。事后,张某的父亲特地从外地打电话来,对班主任采取的措施千恩万谢。现在张某同学已经是我班上的纪律委员。他工作认真,有责任感,能够经常主动、自觉地维护班级纪律,行为规范上的表现与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三、站在一个犯错误的空间,留给学生一个消化错误的时间

接触了近二十年的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我感觉他们真正在乎并能触动他们的往往是集体舆论,学生最不愿意看到的也特别重视的是他在班级集体心目中的形象受损。他可以不在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对他作怎样的评价,他也可以不理睬家长苦口婆心劝导无效后所作的“无可救药”的结论,但他一定在乎他的同学、他的朋友以及他交往的圈子怎么看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实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一个普通班的班级工作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必然会使班主任整天提心吊胆。于是我就想,一个学生犯错后,怎么才能使之真正有所触动?如果从宽恕的角度去理解,可不可以站在学生犯错误的空间,留给学生一个消化错误的时间?

我班在文理分科后,有8个女生形成两派,她们互相猜忌、拆台,平时就不大往来,后来因为一件极细微的事发生了争吵,随即矛盾渐渐升温,直至发展到各自叫来外校的同学来教训对方。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惧。因为按照惯例,打架好像是男生的事,现在居然发生在女生之间,怎么办?我反复思考:立即叫家长来?马上交给学校处理?平静下来后,我决定先找她们到办公室谈谈。谈完后,再按学校规章制度上报处理。在具体的交谈过程中,我们一起分析了这起打架事件产生的背景,找到了症结所在。然后,我让她们8个人面对面袒露心迹,我自己离开办公室,把空间留给了她们。20分钟后,当我再推开办公室门时,她们已经在一起有说有笑了。矛盾解决了,隐患消除了。事后,这几个女学生特地来感谢班主任,家长也来电表示谢意。看到学生阴沉灰暗的脸又充满阳光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既然学生难免犯错,就应当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消化。在时间和空间里,过错有时会自然消融的。因为毕竟人的成长历程注定是要不断经历坎坷,不断消融过错的。

据说有一位大师苦练修行,终得移山大法。一天,有人乞请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当众表演。大师在山对面坐了一会儿,喃喃有语,又起身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宣布表演完毕。众人迷惑不已,大师解释道,其实世上根本没有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听到这个故事,我感慨不已,深受启发。是呀,既然事情很难改变,我们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认知角度,改变我们过往的评价习惯。多想想,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学生不喜欢你,是因为我们的确还有不够让学生喜欢之处;无法说服学生,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还不具备艺术的说服方法。给学生一个总结自己过错、增长人生经验的空间和时间吧,以一颗宽恕的心去对待那帮孩子,因为那毕竟是一群孩子。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