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续教育产业化

继续教育产业化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拓展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根据继续教育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继续教育因其与市场的密切关系,在发展中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这些非义务教育可以导入竞争机制,实行产业化。提出教育产业化无非是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但是事实上不能简单地把教育产业跳跃成教育产业化。

第二节 继续教育产业化

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拓展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根据继续教育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继续教育因其与市场的密切关系,在发展中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一、教育产业化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世界各国都把市场看作组织现代社会的有效手段,这种市场化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产业化。国内外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都展开过激烈争论。

(一)国外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探讨

教育产业化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限制了它进一步发展,而应该让“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让资本主义经济自行调节,政府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在其《国富论》中揭示了教育的经济意义,认为人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一样,是重要的生成手段。他不仅揭示了人的才能可以作为一种生产性资本对于社会生成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还指出应该把教育所花的费用当作一种可使个人获益的生产投资。[8]

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经济学在美国兴起,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的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舒尔茨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得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对整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他认为,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学校教育是最大的一块,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分配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这种能力的取得与提高,主要是由于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这种“分配能力”可以带来“分配效益”,增加个人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是教育市场化的倡导者。他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该理论体系提出应该改变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而由政府向学生家庭直接发放教育券,学生凭券可以自行选择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包括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用学生充分的选择权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认为教育领域应引入必要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政府不应该提供免费的技术教育,主张以一些私立、一些公立的方式来替代和解决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弗里德曼的理论对里根执政期间的美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的英国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教育政策都有很大影响。[9]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从20世纪60年代起也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他在《自由宪章》一文中,论述了教育处于中央政府控制下的不良后果和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的各种弊端。哈耶克的理论核心是“自生自发秩序”,认为市场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强调应当将市场的竞争原则应用到教育领域。他主张学生有权利在教育市场上自由选择,政府绝不可以为全部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资助,多少人接受高等教育完全取决于市场,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规模不应受非经济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应完全由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来决定。

此外,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怀斯曼也提出了不必由国家投资教育,而应通过给家长凭券、资助或贷款的方式在自由市场状态下进行自由选择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教育领域开始运用成本—效益的方法评价和决定教育的投资方向,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来度量教育产出,实现对教育过程的监督和评价。

这些观点强调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运作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简单的教育改革不可能解决日益凸现的矛盾,因此必须改变国家执行教育职能的模式。[10]

高等教育产业化始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们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这就是著名的硅谷。之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今,教育产业化在西方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或敏感的话题。2001年3月在美国凤凰城召开的教育产业化论坛,大多数发言者关注的不是教育能否进行产业化,而是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操作、市场环境分析、竞争优势建立等实践问题。[11]

(二)国内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

在我国,由于教育的特殊性,人们对教育是否是一个产业,是否需要进行产业化等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一直是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综合起来,大体分为三种观点。[12]

第一种观点:教育是一种产业,教育应该产业化。这种观点认为应该通过市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教育办成企业,实现教育的劳动价值并取得学校维持和发展基金。这种观点提出,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投入资金不断加大,部分家庭可以承担较高成本的教育经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区域差异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为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教育产业化的条件。

第二种观点: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产业化。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这些非义务教育可以导入竞争机制,实行产业化。这种观点提出通过教育领域中市场机制的引入来合理配置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教育的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第三种观点:教育不能也不应该产业化。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单纯强调教育产业化会带来许多问题。提出教育产业化无非是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但是事实上不能简单地把教育产业跳跃成教育产业化。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化一定要求市场化,教育产业化也必然要求教育市场化、教育机构企业化和学生受教育投资化,这样就违背了教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混淆了培养人才的教育规律和生产物质的经济规律。教育的投入主要还是要靠国家供给,教育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来实现,不是通过市场交换方式进行的。

之所以形成以上几种不同观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教育产业化概念的理解角度不同。教育产业化的核心在于国家从教育政策上确认教育和教育产品的商品化。支持教育产业化的大多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而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往往是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本书认为教育是特殊产业,部分与市场联系密切的教育形式可以产业化。

二、继续教育产业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继续教育能否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有所作为,能否实现自身跨越式的发展,本文认为靠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必须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即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开展继续教育。

尽管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还未停止,但是在我国,知识经济的规律已开始发挥作用。在继续教育领域因势利导地尝试和发展教育产业,进而实现继续教育产业化,是新时期继续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继续教育率先作为产业发展,其市场基础条件日趋成熟。

(一)继续教育产业化的内部条件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能否走产业化的道路,首先要考虑的是继续教育产业化是否具有可行性。

1.市场前景分析。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家庭消费的主要部分。由新浪教育联合全球研究机构益普索推出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作为家庭消费的重头,教育消费要占到中国社会主要家庭收入的1/7,并且该比例预期还将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次性”教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技术、文化、信息的需要,人们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到一席之地,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断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尤其在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人们已意识到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继续教育也显得更为重要。许多人开始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投资,这种投资可使自己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明显的回报;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开展继续教育是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的这种市场需求性正在日益显现。从《纲要》列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见表8-2)来看,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继续教育产业化成为可能性。

表8-2 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单位:万人)

img37

续表

img38

注:*含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含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

数据来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市场化特征分析。

走继续教育产业化道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继续教育能否市场化。如果能够市场化,则意味着整个社会均可投资继续教育,这就有望在各类投资的驱动下使继续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目前来看,继续教育满足市场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继续教育消费是竞争性的。目前继续教育供给相对稀缺,一些人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就意味着另外一些人得不到同样的机会。其次,教育消费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供求,继续教育的供给者完全可以阻止不付费的人接受教育(排他性)。因此,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求。[13]

3.继续教育的产业性分析。

办继续教育需要投入,投入就会产出,而投入、产出则需要经营,那么继续教育的产业性特征就显现出来了。继续教育产业化过程是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供求平衡,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继续教育产业更快发展的过程。继续教育的产出和价格由继续教育的供求关系决定,办学主体可以根据市场信息决定自己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产量)、专业设置(产品品种)和课程设置等(产品结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教育的价格决定自己是否接受继续教育以及选择学习内容。对消费者而言,如果接受继续教育对他个人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消费者就会选择接受继续教育。而对继续教育投资者而言,如果继续教育的供给能够使其获利,他就留在继续教育市场上,否则即退出。与一般的产品市场相似,学校之间的竞争将迫使各学校不断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努力实现教育成果价值最大化。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接受继续教育将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和自我投资,其受教育程度与其未来收益往往密切相关,这为我国的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14]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机制应当可以引入到继续教育的生产和消费之中,在我国的继续教育领域实现产业化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二)继续教育产业化的外部必要条件[15]

继续教育若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依靠外部条件的支持。

1.建立市场调节机制。

作为一种产业,继续教育必须符合市场调节的规律。市场负有的职能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对继续教育机构提出要求,刺激或抑制继续教育的发展。

(1)通过对各种专业人才需求的调节,对继续教育的内容、规格、质量和数量提出要求,从而宏观调控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

(2)继续教育进入市场后,教育资源分配应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通过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促进继续教育机构的布局和规模调整,最后使得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的边际收益率相等,从而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3)通过消费者自主选择继续教育机构,促进继续教育机构之间的适度正当竞争,以促使继续教育机构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2)通过继续教育机构自主选择教师的竞争,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教师待遇的提高。

(5)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价格。继续教育进入市场后,市场将按其收益率和继续教育投资者的偏好等确定其价格。

2.树立公平竞争原则。

作为智力投资者的个人,应考虑自己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根据现有的状况或“物有所值”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培训机构,而这种选择又可以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竞争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的保证。继续教育市场参与者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全方位地开展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任何限制自由选择的措施必将会阻碍继续教育市场的正常发育和发展。

3.做好继续教育科目指南的编制工作。

科目指南是通过课程目录方式规划继续教育的内容,为企事业、社会和个人接受继续教育提供的一种“菜单”。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及时吸收最新知识、技术以充实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课程始终保持其新颖、实用、系统的特色,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组织编制科目。欧盟每年为其成员国提供的高级专业人员使用的继续教育的科目达1100门左右。科目指南要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2.完善继续教育监控系统和考试制度。

对继续教育进行行业管理,建立继续教育监控系统是继续教育产业化的一项基础工作。继续教育监控系统的职能如下。

(1)对培训单位进行资质认证,认定培训单位的办学资格、办学层次和等级。

(2)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3)规范竞争规则,使培训机构经营合法。

(2)接受教育对象的投诉。

科学的考试制度对继续教育市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在高等学历教育中出现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者”,降低了人力资本的质量,在继续教育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考试,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影响。

(三)继续教育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16]

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走继续教育产业化的道路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这些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才能在发展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1.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以教育的营利性问题为例,继续教育产业化就必须要投资,投资就要有回报,还要有利润。然而,现行的《教育法》却明文规定,任何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办学。所以目前对教育产业(包括继续教育产业)的营利性话题投资者一直讳莫如深。学校的盈余按规定只能用于学校的再投资,而不能用于给投资者分红,也就是说投资教育缺少合法的投资回报机制。显然,如果不能建立一种合理的教育投入产出市场机制,就会大大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继续教育也就无法真正走向产业化。再如产权归属问题,投资者是否对他所投资的学校拥有产权。根据现有的法规,学校属于社会而不是投资者。对于学校的投资者来说,对学校进行的前期策划、投资、建设、运行管理等种种努力,却只能拥有自己投资兴建的校舍等固定资产产权而不是学校本身,教育是否可以产权明晰化,这需要探索。

2.对投资风险的认识问题。

继续教育产业是需要投资的,因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是继续教育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投资是巨大的,而投资后如果不能吸引足够的受教育者,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这就需要投资者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确定正确的目标市场,以保证最大程度地规避投资风险。其他还有诸如观念问题、教育企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问题等,这些都是继续教育产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

三、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国外的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私立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大型的网络化、连锁式的教育机构。如印度的dPs私立学校连锁网、美国的阿波罗教育集团等都属于产业性质的教育机构。可见,国外的继续教育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借鉴。

1.美国。

在美国,有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加入到教育产业的发展当中,加之良好的产业管理环境,成为教育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产业在市场开发、成本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大量地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美国的教育产业发展很快,门类齐全,覆盖面也广。

【案例】校企协作模式

美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都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拥有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为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出了贡献。美国企业的科研人员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与他们频繁接受各种继续教育是分不开的。

美国企业的科研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方式是参加大学、院所的基础科学研究活动。美国企业非常注重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企业通常对大学的某个科研项目提供资助,让企业科研人员与大学教师一起进行研究。美国有各种以大学和企业合作为目的而设的组织,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筹建的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地方政府组建的大学——企业研究共同体以及大学自身设立的“工业联合办公室”等。企业每年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成为这些组织的成员,就可以参加组织提供的讲座、短期培训和研讨会,并能得到大学的学术期刊、著作以及各种软件等。通过这种方式,科研人员可以与大学等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更新知识,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企业通过与大学联网,为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便利。如美国硅谷的大部分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电视教育网的成员。旧金山湾区一些企业科研人员,还可以接收到斯坦福大学利用微波传输系统播放现场的课堂教学情况。斯坦福大学利用交互或双向音频返回系统,使企业员工在企业内就可以如同教室里的学生一样向老师提问,参加讨论。广播区域以外的会员公司则使用斯坦福大学的讲课或演讲的录像带,聘请一位导师给员工上课。[17]

2.新加坡。

1983年,新加坡英华美咨询控股有限公司诞生。该公司主要开展信息技术领域和商务领域的国际性教育培训,开发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系列课程和证书体系。公司主要采取特许经营、层层授权的方式,向世界各地具有办学积极性、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而又愿意依照公司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要求开展培训的机构和个人开放。目前,英华美在全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27家分院,培训了35万名学员。1993年,英华美与上海高校浦东继续教育中心合作成立了Pcec新加坡英华美(上海)学院。

3.加拿大。

加拿大的拉萨尔学院集团,属于跨国教育性质,是著名的国际教育集团。1992年1月,约翰·拉尔森在美国注册成立了职业生涯教育公司,旨在开展中学后的职业教育。目前,教育公司已将其业务扩展到成人在岗的远程教育,并承接企业、政府的合同培训任务,拥有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38个校园。

2.南非。

南非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的宗旨是建立一个为所有人提供实用性强的、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计划的人力资源组织。公司在遍布南非的183个校区提供高质量的、面对面的全日制、部分时间制及模块化的教学计划。其课程覆盖了继续教育和培训、成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证书课程、文凭课程、本专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等。现在,公司通过183个校区和远程教育向30万名学生提供服务,年营业额逾2600万美元。

5.印度。

1981年,印度人创立了全球最大的软件开发与人才培养中心NIIT,其软件人才培养、培训课程体系中的部分模块已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个NIIT教育培训中心得以开设。目前,NIIT已经建立了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性多媒体软件开发车间,在为全球范围内的软件公司提供知识解决方案的同时,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成果压缩成335种教育性多媒体课件包。此外,NIIT为了适应国际互联网所开辟的学习机会,于1996年建立了一套网上学习设备——NET Varsity,2000年2月又进而成立了NIIT网上学习有限公司。

【案例】NIIT:一切培训只为“零距离”

一家培训机构中的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课程内容谁说了算?老师、学生还是用人单位?目前大部分的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仍然摆脱不了编写教材老师的主观臆断。NIIT在成立时就确定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决策方是企业和学生。也正是这种核心驱动力,NIIT在中国的12年中进行了8次课程更新,保证了课程的内容既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又是企业最需要的新技术。

作为一家非“中国式”的培训机构,如何把握住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企业的用人之道呢?niit根据中国学生的现状做了很好的调整与课程设计。

针对国内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推着学”的情况,结合西方的教育特点,NIIT在课程上实现“引着学”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以学员为中心进行。NIIT未来发展和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改变都将围绕学生为中心模式进行,使学生更加关注课程的掌握,突出学生主体在NIIT教育培训理念中的核心地位。

针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紧缺的情况,NIIT与122所高校进行了课程置换,开设了NIIT软件专业,同时为更好地吸引优秀学员投身服务外包行业,NIIT在上海、无锡、大连、成都、苏州、常州、嘉兴、重庆等开设bPo培训分中心,分别设立100万美元“锦绣奖学金”。

在NIIT所拥有的189家培训中心都有一句流行的名词叫“零距离”,这是与企业建立完全合作关系、以“课程来源于企业,课程服务于企业”模式培养毕业生的代名词。据了解,NIIT的课程达到国际最高标准CMM5规范,这与全球领先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开发规范一致,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以高标准快速融入实际工作。许多在中国it产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机构都对NIIT的课程大力支持,并且都已同NIIT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保今后NIIT将获得课程所需的最新技术,及时分享技术和人才成果。[18]

而今,国际上已经更多地将教育当作“准公共产品”和“产业”,更多地关注教育的经济和产业属性。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兴办教育。美国已有1600多家企业大学,西欧和拉美国家的公司也竞相效尤,像英国电信等的大公司也开始兴办大学。

(二)中国继续教育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

随着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教育产业化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教育产业化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反思和改革,是中国能否跨入知识经济的新机遇。作为中国教育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产业化的条件在不断发展中日趋成熟,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国际潮流,中国企业界也兴起了一股办学热潮。四川新希望企业商学院、伊利集团商学院、金大地企业商学院、完达山企业商学院、武汉小蓝鲸企业商学院和广州梅山马利集团学习中心等就是企业办教育的产物。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继续教育也很重视教学管理及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善学员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条件,为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学员的需求而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反应快速、及时调整的市场优化机制。同时,在教学管理中非常注重成本核算和控制,注重效益和效率的提高。另外,各类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办学渠道是多方面的,投资也是多元化的,它们都紧密地和市场结合在一起,按照市场需求、市场规律来运作,在将教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加强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整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19]

我国民办院校从兴起到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是遵循市场规律,按市场需求办教育。民办院校经过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如今已经发展成熟,全国出现了不少万人大学,仅西安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就在5所以上,而且个个校园美丽,设施先进,充满现代气息和活力。

【案例】新东方——中国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的佼佼者

据统计,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曾就读于新东方。从创办人俞敏洪一个人在北京大学附近发放宣传单开始做起,新东方逐渐发展壮大,从1993年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发展至现今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new Oriental education & technology Group)。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已发展为一家以外语培训和基础教育为核心,拥有短期语言培训系统、基础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教育研发系统、出国咨询系统、文化产业系统、科技产业系统等多个发展平台,集教育培训、教育研发、图书杂志、音像出版、出国留学服务、职业教育、新东方在线教育、教育软件研发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了。2006年9月7号,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截至2010年12月,新东方已在全国设立了21所短期语言培训学校、5家产业机构、2所基础教育学校、2所高考复读学校、2所幼儿园以及1家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学员近1000万人次。[20]新东方成功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要素一:延伸业务链,提供一站式服务。

新东方善于从学员的需求出发,不断延伸业务范畴。新东方的早期学员选择新东方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了顺利出国留学而到新东方来参加培训,以掌握托福、雅思的应试技巧。但是,这些技巧新东方能传授,其他学校也能。新东方创办之前,北京已经有三、四家同类学校。新东方之所以后来居上,在于其率先延伸了外语培训业务链,为学员提供一站式服务。首先,业务链纵向突破,开辟出国咨询业务。其次,业务链横向发展,丰富外语培训品种。

要素二:建设师资团队。

《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后,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迅速升温,培训机构数量也快速增加,但培训机构的规模却普遍较小,且多为区域性机构。这是培训机构的特性使然。相比一般产品,教育服务的标准化难度更高,一家培训机构成名往往是个别讲师的功劳,以致每个讲师都可以开一个公司,但每个公司都做得不大。然而,新东方却从教师遴选和薪酬两个角度入手,汇聚一大批名师,打造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为企业做大奠定了根基。

要素三:标准化连锁经营。

在教育产业化思维下,连锁经营成为新东方做大规模的路径。而连锁经营的成功扩张却得益于新东方在教材和服务上的标准化。由于教育提供的服务是无形产品,其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果不能使之标准化,并且有效地快速复制,那么连锁经营必将陷入困境。在教育培训领域,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内容标准化和商业模式标准化两个方面。[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