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教育下的德育工程

生活教育下的德育工程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陶行知提出了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德育理论与相应的德育方法。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里,“虚心”是分量很重的两个字,是一个学者和革命家必具的品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我们德育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重庆育才学校这些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达到了陶行知教育思

六、生活教育下的德育工程

陶行知在长期的生活教育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德育理论和方法,一种在生活教育下的德育工程。

生活教育是这个德育工程的理论基础。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陶行知提出了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德育理论与相应的德育方法。简要叙述于后:

※二亲原则 陶行知说:“我们自从跳进实际生活中去工作,便觉得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专在书本上学‘做人’‘格物’的道理,究嫌隔膜。所以我们要把汗牛充栋的书本移在两旁,做我们的助手,不可使他们立在中央,把我们和人民、万物的关系离间掉。”(Ⅱ,443)这里陶行知讲到,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不可只在书本上学“做人”;书是要的,但只能做我们的助手,不可以书来离间我们和人民万物的关系,借口读书而与人民离间。陶行知所办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的师生们都与周边农民打成一片的,并真诚地为农民服务,这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的体现。他倡导“二亲”,也正是要拜农民为导师。让学者知道中国的国情,让农民告诉学者中国的劳苦大众需要什么,怎样为劳苦大众服务,同时也教育了学者应当怎样做人。

※做人中人 传统教育鼓吹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是封建阶级的教育意识。封建专制时代的教育专门培养名门子弟,好让他们做骑在人民大众头上的人。民主时代的教育应当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陶行知说:“我们不但是物质环境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Ⅰ,45)“我们不但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人中人。”(Ⅱ,562)在育才学校的教育中,有三个“不是”,其中一个就是“不是培养他做人上人”。陶行知说:“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他们都是受着国家民族的教养,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他们是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Ⅳ,456)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育才为抗战和解放战争输送了许多革命力量。他们培养的是人中人,他们来自老百姓,学得了本领后又回到老百姓中,为国家民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

※做整个的人 陶行知说:“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Ⅱ,289)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约有五种人:“身兼数职的”、“残废的”、“依靠他人的”、“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被他人买卖的。”陶师说:“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十八岁的老翁。(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Ⅱ,290)具备这三个要素的人就是“整个的人”,我们要培养的人必须是完整的人。陶行知的这番话不长,但却包含了诸多深刻的教育哲理。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里,“虚心”是分量很重的两个字,是一个学者和革命家必具的品格。在陶行知看来,一个人若自己有短处而又不虚心,那么他把前进的路堵死,便没有进步的希望了。在育才学校校歌中这样写道:

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

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能。

我们要学习、学习、学习;

达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

我们要贡献、贡献、贡献;

实现文化为公、天下为公

创造幸福的新中国、新世界

(Ⅳ,29)

这首诗告诉我们,要虚心的学习,学习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的地步,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为了实现“文化为公,天下为公”。我们之所以要虚心,目的在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找到真理之夜明珠,使每个人有智慧,有知识,有力量,照着人类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走到明天,迎来东升的太阳;使每个人有智慧、有知识、有力量,来创造新中国、新世界。我们虚心为何?我们学习为何?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一骄傲,问题可就多了。在育才学校五周年时,学校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艰难地发展壮大,学生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骄傲的苗头,陶校长讲了“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高瞻远瞩,指出了骄傲的危害,他说:“虚心学习这四个字,在文字上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实际上是我们的最大弱点。许多人是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虚心成了虚伪。我们今后的任务是要使文字的宣传与实际生活统一起来,做到名符其实之虚心学习,将‘骄’字从我们的态度里拔掉。这骄字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敌人。”(Ⅳ,549)一个人一有“骄傲”,便会变得傲慢起来,与周围的人难以相处,就做不到“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从5周年看50周年,如果骄傲使人中途夭折,如何完成民族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大业呢?

所以,真正的虚心实在是学者必具的态度和品格,陶先生学贯中西,学问之大,人所共知,但他胸怀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大业,他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他一生都在虚心学习,不断地创造和贡献。也正是这样,虚心二字,在陶行知教育思想里也就成了鉴别“真人”和“假人”的试金石,这与陶行知历来倡导的“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是一贯的。只有虚心学习,学问才能一天天增加,才有可能做到“思想透彻”,才有可能“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 传统教育之所以失败,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教学做”分家。陶行知指出:“嘴里念的是劳动教育的书,耳朵听的是劳动教育的演讲,而平日过的是双料少爷的生活,在传统教育的看法不仿算他是受劳动教育,但在生活教育的看法断断乎不能算他是受劳动教育。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Ⅱ,559)在生活教育下,“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Ⅱ,649)“我们处处均应以‘做’为立足点,以‘做’来解决人生。任何人不可忘去了有意义的‘做’字。”(Ⅺ,299)这些都是我们从事德育的大原则,任何教育,若只能“坐而言”不能“起而行”,那么就要失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我们德育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重庆育才学校这些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达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巅峰。

※集体生活 “育才学校全盘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这里不是一个旧的教育场所,而是一个新的生活场所。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给儿童以什么样的教育,同时更在于如何使儿童接受那样的教育;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我们有一个教育理论与计划,而在于如何通过集体生活达到那样一个理想与计划。所谓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的基础有三个意义:第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第二,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性思想的有效药剂,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抗战建国关头,这种集体精神应溶化在每个人的血液里。第三、集体生活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以这种丰富、进步而又合理的生活之血液来滋养儿童,以集体生活之不断的自新创造的过程来教育儿童。”(Ⅳ,461)

育才学校,生活与教育是统一的。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通过集体生活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懦性思想?育才的回答是:用众人的力量创造丰富、进步和合理的生活,来滋养儿童,以不断自新的集体生活来教育儿童。唯有这样的集体,才能产生符合理想与计划的教育力量。这里不是一个旧的教育场所,而是一个新的生活场所,一个生活教育下的生活与教育统一的育人环境。这个新的生活环境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与世界沟通,即以社会为学校的,所以它又是世界的、社会的大集体中的一部分,它的教育是活的教育。

许多大教育家都曾论述过集体主义教育,但还没有一个大教育家像陶行知那样,在生活教育理论下在更高的层面上、科学地论述了集体生活的组织及其在人的成长中的巨大力量,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卓有成效。育才的生活实践,无疑丰富和发展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知情意合一 育才学校的教育不仅实行教训合一,而且也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陶行知批评说:“中国数十年的新教育是知识贩卖的教育”。(Ⅳ,459)在这种知识贩卖的教育中,学生为读书而读书,为应试而读书,“书本教育也许可以使儿童迅速获得许多知识,”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最后得来的无非是书上的死知识。有心人也曾提倡感情教育、知情意并重的教育。陶行知认为这些主张都不错,“但遗憾的是没认清知识教育与感情教育并不对立,同时知情意三者并非从割裂的训练中可以获取。”陶行知指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在育才学校,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感情教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Ⅳ,460)

陶行知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包含着被忽视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做到知情意统一的教育?教者不要再搞贩卖知识的教育,学者不为应试而读书。“我国的教育历来只是教员教书、学生读书,刻板式的自古迄今不稍变易,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因此弄成整个死的教育!”(Ⅲ,493)在育才学校没有考试,学生学了以后不必赶考;他们学到了知识就要为社会服务,到农村去做“小先生”,宣传抗日;要为社会义演,去唤醒千百万大众起来抗日;每个组在校内要出宣传栏,向全校宣传科学、宣传抗日形势和世界形势;在同学之间有互相切磋、有谈心、有互相激励……他们不是关在古圣寺内读死书,他们是与整个中华民族紧紧联系着的,是与世界沟通的;在这里,教员和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相师共学、力求共同进步、探讨真理,服务社会。在全校呈现的是整个的、统一的知情意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完备的发展。

※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在致王琳的信(1927年1月)中说:“纸上谈教育或农业,原来与纸上谈兵一样,何能发生效力?你说,洋八股依旧是一个‘国粹’老八股,离开整个生活,以干禄为目的,也是千真万真的。我们现在要打倒的就是这八股教育、干禄教育。我们决定再不制造书呆子和官僚绅士们。”(Ⅷ,269)在中国,这种八股教育、干禄教育已绵延1300多年,多少个学子把宝贵的青春送在漫漫仕途上。从隋朝以来至清末废科举,中进者达几十万人之多,然奉献于中华民族者有几人?这种八股教育以干禄为目的,最终只得来一个六七品芝麻官。这种教育在发展比较缓慢的封建社会尚能苟且,在今天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千万不能再重演的。

不论旧八股还是新八股教育,不论旧干禄教育还是新干禄教育,都是毁灭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陶行知历来倡导“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Ⅸ,839)。陶行知倡导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培养“真人”,不要培养“假人”,“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Ⅳ,29)。

陶行知在致晓光的信中说:“追求真理做真人……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Ⅺ,310)为什么说“真即善、真即美”?早陶行知学生时代曾发表《伪君子篇》(1913年11月)一文,文中说:“伪君子虽百出而莫穷,然自外言之,其所以为诱者则一。一者何?名利而已。伪君子与世浮沉,随祸福毁誉而变其色,以博名利。”“然自内言之,人之所以受名利之诱,而演出千百之伪状者亦一。一者何?心伪而已。张甑山曰:‘为人须为真人,毋为假人。’朱子曰:‘是真虎必有风’。”“综天下而论,伪君子惟吾国为最多;统古今而论,伪君子惟今世最盛。吾国之贫,贫于此也;吾国多外患,患于此也;吾国多内乱,乱于此也”。“若不破名利之见,决无不为伪之理。”(Ⅰ,191、193)《伪君子篇》出自一个22岁之青年陶行知,80多年后读来,仍然是一篇警世良言,告诫后人:做人要做真人,勿做伪君子;要做真人,就要破名利之见。

生活教育生来就有一个不共戴天的敌人——假教育。什么是假教育?陶行知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假先生和假学生所造成的国是假国,所造成的世界是假世界。”(Ⅱ,652)后来陶行知又说:“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益处?”“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Ⅲ,594、595)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人去求真,只有去用,去做,才能做到“求真”,才能造就追求真理的真人。

※ 在劳力上劳心 “在劳力上劳心,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注脚。”(Ⅱ,441)“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Ⅱ,30)“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方法。”(Ⅱ,558)但是,一般人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做”产生误解,陶行知解释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Ⅰ,126)所以要反对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进一步的解释:“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Ⅱ,19)陶行知深刻地指出:“二元论的哲学把劳心和劳力的人分成两个阶级;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工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的人便成了无所用心,受人制裁;劳心的便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以致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不但如此,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而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元论。”(Ⅰ,128)

蛮干、盲行盲动不是做,玄想、胡思乱想也不是真做。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为什么不能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而且还处处跟人不上?陶行知说:“这个原因固很复杂,但是过去教育政策的失败,可以算是主因。”“从前的教育是传统政策,单教劳心者,不教劳力者,《孟子》上有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很透彻了。(Ⅲ,507)

中国的学子,整天埋头于读书,不与生活接触,他接受的只是现成的知识,哪里会有创新呢?这种人究有何用?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书呆子不但不劳力而且不劳心。”(Ⅲ,595)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就造成了这样的人,靠这种人去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会有什么结果呢?东北丢了、华北丢了……半壁江山丢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书呆子是不知世事的一类人,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只读书的人,而是要培养在劳力上劳心的人,也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才能做“追求真理”的真人。所以“在劳力上劳心”是教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一个原则、原理与方法,不可单单在书上学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个人的生命才有意义。唯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个人才不会死!”(Ⅳ,150)我们要与民族、与大众同甘共苦,共命运,去感受民族的、大众的需求和期盼,为民族和劳苦大众“在劳力上劳心”,那么,我们的生命便不会枯死——学问就永无止境了。

※师生共生活 陶行知在1924年就曾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教育。”(Ⅰ,43)陶行知又说:“教职员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我认为,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Ⅷ,96)为什么陶行知如此看重师生共生活——共学、共事、共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理应成为学生各方面的表率,但是,老师“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Ⅳ,654)在学问修养方面必须努力提高、努力地学习,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行知在他所办的学校里,特别关注人之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在不实行共同生活的学校里,教师自教师、学生自学生,校工自校工,一校之内分成三个阶级。既有阶级,便免不了风潮。……不与学生共生活,也就不知道学生的问题,不知道随时帮助他们解决,积久成多,一旦爆裂起来,也是不可收拾。”(Ⅱ,381)在任何一个学校里,一个好教师就是那些肯拜学生为师,善于了解学生、洞察学生,而且能够互教互学的老师。“育才学校教师与学生基本是在集体生活上共学,不但是学生受先生的教育,先生也在受学生的教育。”(Ⅳ,467)在一般人看来,学校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地方。然而在育才,“先生也在受学生的教育”,这的确是“一个新的生活场所”。在传统教育里,教师只是教书匠,贩卖知识而已。在新型的学校里,教师要对学生全方位负责,在生活教育下,学生的成长不只是知识的增长,还有人生所必需的其他许多方面,都要关心到、指导他。这样一来,教师就难当了,他不是教点课就算了事。实际上,学生有不少苦,是因为教师不了解或指点不及时造成的。教师不及时指点,小毛病变大毛病,习以成性,终成难改;每个学生都有个性,不同个性的学生,当用不同方法去进行教育、培养;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职业、道德修养不尽相同,因而孩子的心态也不尽相同。总之,孩子虽年龄不大、但毕竟有了一段人生经历,就会造成许多个性差异。面对一群学生,教师心中要有底。军事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教师的也当有这点功夫。这功夫从何而来?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方法是和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

教师和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陶行知说:“教师不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便不成为教师……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Ⅲ,452)我们教学生,为何?我们和学生共生活,为何?只有把我们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共同为大众的解放、民族的富强,才能找到它的真谛!也只有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学生才有长足的进步。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下,已经基本构成了一个坚实的德育工程蓝图。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力量,“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Ⅳ,356)对陶行知如此浩瀚的德育思想这里只作了简介,全面的研究只好留给广大的读者去完成了,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陶师德育思想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