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初留学活动

清初留学活动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现有资料显示,最早赴欧留学出现在清初顺治年间,留学生为郑玛诺。这所存在了136年的学校,共培养了中国留学生106人,成为清初、中期中国人留学欧洲的中心。清朝初期和中期的留学生,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学校主要接受天主教的宗教教育,但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语言文字、科技方面的知识等。而真正具备一定规模的留学活动,出现在鸦片战争后。

第一节 清初留学活动

在漫长的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留学生及其留学教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据现有资料显示,最早赴欧留学出现在清初顺治年间,留学生为郑玛诺(E.de Siqueira)。罗马耶稣会档案记载,郑玛诺是澳门人,他的父亲与法国来华传教士罗历山(Rhodes)关系密切,顺治二年十二月二十日(1645),罗历山与郑玛诺一同前往罗马。1651年10月17日,郑玛诺进入罗马圣安德勒初学院学习,两年后又到罗马学院高级部学习修辞学、哲学、物理学、自然神学四年,后来又赴葡萄牙入科英布拉大学攻读神学,最后成为第一位华人耶稣会司铎。(1)

继郑玛诺之后,我国赴欧的留学生是沈福宗和樊守义,两人也都是跟随传教士到罗马留学的。樊守义根据其在欧洲的经历著有《身见录》一书,方豪曾这样赞誉:“实为国人所撰第一部欧洲游记,至今可贵。”书中详细介绍了罗马的学校:“罗马府城内学宫:一乃热尔玛尼亚国公侯子弟之学宫;一乃厄肋西亚国世家子弟之学宫;一乃各国世家子弟之学宫;一乃本府总学,无分贵贱,各有分师,但不若各国者在内居住,俱属耶稣会管理,别院不知其详。然所学之事,皆格物穷理之学。”(2)《身见录》标志着中国留学生到欧洲后首次通过亲身观察,将西方教育的有关信息传入中国,这是我国早期留学生对中外教育交流所作的一大贡献。

清代初期至中期,一部分中国留学生跟随传教士辗转到欧洲各国学校求学,例如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Ripa)在雍正十年(1732)于欧洲创办的那不勒斯中国学院。这所存在了136年的学校,共培养了中国留学生106人,成为清初、中期中国人留学欧洲的中心。

清朝初期和中期的留学生,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学校主要接受天主教的宗教教育,但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语言文字、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学成之后,大多数留学生都回到了中国,虽然大多从事传教工作,但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由于清政府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也没有完善的留学教育制度,这一时期的留学活动纯粹是个人行为,都只是跟随个别传教士赴欧留学,所以留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真正具备一定规模的留学活动,出现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广泛推进及我国洋务运动过程中,建立新型学堂等一系列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探索,数以万计的学生赴国外学习,形成了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