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合作教育的培养体制创新

基于合作教育的培养体制创新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教育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一计划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成功实施。从此,他把这一计划称之为合作教育计划。课题组认为基于合作教育的高职培养体制应包括下列要点:工学结合、定岗工作、过程监督、评价考核、略有报酬、时间保证。

第二节 基于合作教育的培养体制创新

一、合作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合作教育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的美国。现代合作教育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施奈德工程师,他认为工程专业的实践知识很多在课程上是无法学到的,某些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工作岗位的锻炼才能够学到。他提出学校与产业部门合作,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此外学生再花费一定的时间到产业部门工作岗位参加真实的工作,以便获取必要的生产技能;同时,参加劳动的报酬也可以支付部分的学费。这一计划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成功实施。从此,他把这一计划称之为合作教育计划。1957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将合作教学计划引入工程、计算机、财会、社会工作、管理等专业。英国的合作教育是“三明治”模式,把学习分三个阶段(学习—实践—再学习)。前阶段以校内培养为主,完成全部或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规定的实践基础训练;第二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预分配到工厂或研究所,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工程实践,培养工程技术能力;最后一阶段回校,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和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并完成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选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完成本科学业。合作教育与专业实习课的区别是学生工作学期中所参加的工作是有报酬的,工作岗位是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来确定的;学生从事真正的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观摩;雇主对学生的要求与其他正式雇员一样。

施奈德教授提出合作教育就是“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科学技术的理论知识,用一定时间到产业部门从事所学专业有关的生产劳动,用劳动所得支付学费”。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1979年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的评估系统要点是: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是一个合适的工作场所;学生从事的是实际工作而不是仅仅观察;学生的工作是有薪酬的;学生在工作上的进展是由学校督导的;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是由雇主管理和评价的;总的工作时间要占总的学习时间的50%;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低于30%。我国对合作教育概念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高职合作教育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学研合作应用研究;二是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形式包括学校发展理事会、集团化办学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股份制专业董事会、教学公司、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兼职课程教学团队、订单教育、定向教育等;合作内容主要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实验室、共建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基地、共建模拟或实战型公司、共建课程教材开发基地、共建应用研究基地、共建师资培训认证基地等。在行业企业为院校发展提供教育资源的同时,院校为企业提供如下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优先录用毕业生、共建企业文化等。课题组认为基于合作教育的高职培养体制应包括下列要点:工学结合、定岗工作、过程监督、评价考核、略有报酬、时间保证。

二、合作教育现状分析。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合作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合作教育在政策上受到重视,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所有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合作教育,但长期稳定合作较少,对合作教育课程教学缺乏系统设计,大多处于松散状态,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企业处于有“工”无“学”状态。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多数院校合作教育在二级学院或院系一级层面实施,校级合作教育组织管理比较薄弱;企业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合作教育,多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高职合作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一是合作主体利益取向差异较大,导致企业缺乏义务感和迫切感。高职院校实施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并降低办学成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师资、岗位、项目、任务、就业、场地、设施、设备、材料、工具,以及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等方面的支持。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济价值观,追逐的是在市场游戏规则中,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获取利润;虽然也承担着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责,但在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并没有对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责任义务做出刚性规定。企业参与或支持职业教育主要还是根据自身的利益驱动和社会责任感做出决定。因此,大多数企业在合作酝酿阶段,首先要考虑合作是否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增加利润降低成本;当合作与赢利相矛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生产机密与知识产权时,企业便不愿意参与合作教育。二是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高职院校突出的资源优势是进行人才培养或培训。企业突出的资源优势是技术、设备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及对经济发展、市场变化、技术和技能人才需求最直接和快速变化的反应能力。双方资源有一定互补性,但更多是不对等。目前,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用科研人才、经费少,设备不足,导致应用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对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和科技服务做出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教师忙于校内教学,缺乏主动参与企业研发和科技服务的时间,无法满足或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同时,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直接从事生产为企业创造效益。三是合作信息不对称。企业大量的人才需求数量、规格信息,往往不能及时传递到院校中;另一方面,院校对企业中采用的新技术、新装备不了解,无法在教学中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组织机构缺失。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联席会作为协调机制,但一不是常设机构,二没有具体办事机构,三没有考核要求,仍无法促成合作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完成合作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配套转型,如设立产学研合作协调管理机构,出台相应的人事制度和利益分配调整,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企业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也主要是由人事部门兼职承担,没有专人负责产学研合作教育,并且无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类似的合作。组织机构的缺失使目前的高职合作教育难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五是政策激励的疲软。虽然政府在工作导向上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但并没有出台具体政策来鼓励院校与企业联手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由院校积极推动,企业则观望等待,热情不高,更依赖从市场上获得所需技术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台必要的鼓励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相当重要。

三、合作教育体系创新。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确定正确的角色定位。政府应把职业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把统筹协调高职合作教育,建立优先投入保障机制,作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必要举措。高职院校要主动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主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更新课程内容,利用好企业提供的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用人单位,要把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与提升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把支持和参与高职教育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其次,政府应在合作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是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企业有义务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提供顶岗实习机会;把支持职业院校实习的企业应实行税收优惠或专项补助政策落到实处,对于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应进行扣除,对于企业用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费用应纳入企业经营成本进行税收减免或抵冲税收,从而使国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增加经费投入,支付一定的机会成本;应加强企业培训经费使用管理,引导企业将这部门资源转向院校,密切双方关系和合作基础。二是建立合作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劳动、工商和产业部门、行业组织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信息平台。校企双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沟通合作信息,寻找合作伙伴。三是对学校、学生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规范。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存在成果归属、产学问题、权益分配、亏损责任、违约责任等,仅仅依靠双方协商是不现实的,参与各方面应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学生在企业中发生的人身安全、费用支付等重大问题进行明文规定。

第三,院校要强化组织管理。高职院校要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建设,作为高职类型建设、特色发展的核心战略,放到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专门的机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管理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合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为此,院校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倾斜;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进行联系,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去,了解最新产业发展情况,增强服务企业技术能力,主动服务于行业企业,对于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获得并成功完成的科研项目应进行科研政策倾斜,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合作教育工作机制设计。参照国外合作教育成功经验,课题组设计“323”学工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即把高职三年学制分为三个工学交替的学年,每个学年由校内学习和校外合作教育两个阶段构成,校外合作教育由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构成。这三个阶段前后衔接,相互联系都有各自的流程和教学内容。

1.准备阶段流程。准备阶段主要是围绕落实企业和岗位进行,从学院进行教育动员之后至工作学期正式开始止,分为动员—寻找—审批—到岗四个环节;内容包括合作教育理论指导课、合作教育动员大会、寻找确定企业岗位、办理上岗手续(领取和填写《合作教育单位联系信》,录用单位填写、盖章,回执交回学院、与校内指导老师建立通信方式、领取填写《合作教育企业岗位单位调查问卷》、《合作教育学期学生问卷》、《合作教育学期业务报告评定表》,《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学生工作鉴定》、《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实绩》。

2.实施阶段流程。实施阶段主要围绕学生的顶岗工作进行,从学生顶岗工作开始到工作结束止,分为走访雇主—实地考核—考核分析三个环节进行。内容包括以“职业人”身份参加定岗工作(按时到岗8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工作情况)、处理特殊情况(更换合作教育企业岗位、处理意外伤害等)。

3.总结阶段流程。总结阶段主要围绕评优工作进行,从考核工作始至学校总结表彰会后止,分总结交流和表彰两个环节进行;内容包括参加学院组织的班级总结交流会,全面总结工作情况,相互交流;积极参加学院或者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评优活动,包括优秀业务报告和优秀学员的评选;参加学校的总结表彰会;做好补修准备工作(成绩评定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参加补修,否则将不能毕业,补修时间可以安排在寒假,工作学期时间仍为6至8周。

关于合作教育目标和途径。一要明确合作教育目的。大一学生首次参加合作教育,目的是了解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通过合作教育使学生认同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明确职业学校方向,规划职业学校生涯;大二学生参加合作教育,目的是检验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或模拟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大三学生参加合作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口实习整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二要通过大学生创业活动创造合作教育机会,学生可以积极申请创业项目,也可以参与其他人的创业项目。

关于撰写合作教育业务报告。学生通过合作教育业务报告撰写,总结经验和收获,展示教育成果,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展示教育成果,为下一个工作学期或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合作教育业务报告的作用是用书面形式向学校报告本工作学期的工作过程、内容、收获和体会,反映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是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参加学校评优的书面材料。合作教育业务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阐述,叙说本次合作教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内容,如参与的具体工作、所从事工作的基本流程及工作的大概经过;相关分析,对合作教育工作的专业技术和与学校学习关联性的分析,如从事工作的技术原理、技术要求和完成情况等进行专业分析,从事工作在该单位整个业务活动或在某一项目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对所从事工作与在学校的德、智、体各方面教育和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体会和收获,叙说在工作中的各种心得和收获,如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综合能力方面(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提高;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