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攻击行为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攻击行为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指出的是,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有多动综合征的青少年,常有攻击性,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在生活中喜欢与人吵架和打架,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毁物,经常惹是生非,攻击他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过分地渲染暴力,是影响青少年发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性别因素有关。

95.青少年攻击行为分析与对策

攻击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心境反复无常,易于爆发激情;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不考虑后果;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一、学生常见的攻击行为

1.打架斗殴。这是学校里经常发生的一种攻击行为,通常是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殴打低年级的学生。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群殴的现象,也称为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既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校进行过一项关于中学生打架斗殴的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一是课外活动时。大批学生在操场上,有些学生乘机寻衅滋事,同时,学生也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群架。二是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了一口气,一些学生就惹是生非,极易发生打架斗殴。三是秋季开学时。老生欺负新生,也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四是节假日。学生休息在家,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冲突而打架,甚至相约互斗。五是春季开学时。经过漫长的寒冬,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学生往往有些心浮气躁,容易冲动。一点小事就可能导致暴力相向。

2.强抢东西。一种是高年级学生抢低年级学生的玩具、学习用品、钱等,突然袭击,逃之夭夭,低幼年级学生无法防备;另一种是有的学生专抢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妇女、残疾人、老人和小孩等)的东西,乘人不备,突然抢到手后迅速跑掉。

3.索取钱财。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发生在学校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学生向低幼年级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级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或家长,在学生中称之为“擂肥”。此类事件不仅伤害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使许多家长为此忧心忡忡。

4.毁坏物品。有的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班级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这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大多不是人,而是物。当然目标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目的都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某种情绪。

需要指出的是,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调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冲动和破坏行为”。(易民建主编《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征,表现为多动、多话、冲动、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征的青少年,常有攻击性,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在生活中喜欢与人吵架和打架,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毁物,经常惹是生非,攻击他人。

二、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攻击行为是心理科学经常研究的一个问题。概括起来,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分析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原因。

1.遗传的因素。有人提出人格障碍可能是由于极端的遗传变异。事实上,某些遗传基因上的缺陷,仅能显示出与攻击行为有关的一定的倾向性,并不能完全决定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如果说,是遗传因素决定着这部分青少年必然要发生攻击行为,那就陷入“遗传决定论”的泥坑了。我们认为,遗传的某些因素(例如兴奋性的程度等)对青少年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如何表现出来,是否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各种因素。

2.营养物质因素。近年来,有的研究人员认为,青少年的身心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吸收适当数量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假如人体吸取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失去了一定的比例,会造成大脑功能的损坏,致使行为表现失调。营养物质是保证身体发育的前提,因而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营养物质对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医学也告诉我们,缺少铁、锌、碘等人体必需的元素,对少年的智力和行为能力有不利作用。例如,青少年体内含糖量过高会影响情绪。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含糖量过高与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必然联系的结论。实际情况是,没有攻击行为倾向的少年,不会由于糖吃多了而发生攻击行为。当然,有攻击行为的少年,如吸收过多的糖,对他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也不过是具有一种倾向性和可能性,绝对不可能直接导致攻击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在专制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青少年常常遭受打骂,心理受到压抑,常会选择暴怒或暴力来发泄积怨,模仿父母的发泄方式,以使内心达到平衡。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使子女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有这样一位中学生,经常参加打架斗殴。有时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打人。当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会如此野蛮时,他回答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从父亲那里学的。由此可见,家庭的暴力环境是影响少年攻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4.社会学习因素。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社会学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作是由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获得的。在现代社会,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有些中学生在多次观看暴力节目后,会逐渐形成实施暴力的倾向。本来就喜欢打架的中学生,观看了暴力节目后,会增加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有的中学生甚至会直接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并引以为傲。还有一些喜欢打斗的中学生,看到甚至想到暴力场面时,竟会大叫大闹,手舞足蹈,而在这种情绪高涨的情形下,攻击性也就增强了。为了追求票房利润,许多电影和电视的镜头中,充斥着格斗、凶杀的画面,这都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过分地渲染暴力,是影响青少年发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性别因素有关。男孩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明显比女孩多,约是女孩的两倍。对这个问题,要看到社会因素是与性别因素结合在一块发生作用的。我们的成人普遍地希望男性比女性更活跃,让小男孩玩打仗的游戏。经常买一些象征攻击性意义的玩具,如坦克、轰炸机、机关枪等给男孩玩,而且在育儿态度和方式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也有许多区别。这样,逐渐形成了青少年攻击性因性别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明显差别,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打架斗殴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

那么,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呢?

从认识方面看,这类青少年的认识有片面性,常常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做是“勇敢”,认为使用暴力对自己有利。他们通常缺乏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从性格来看,这类青少年显得外向,善于交际,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情发生冲动。在意志方面,也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从动机方面看,这类青少年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他们时常出于愤怒、敌意、不满和嫉妒等消极情绪而发生攻击行为,如强抢东西、索取财物等。有些中学生在实施攻击行为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种情绪体验,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性。

从行为的持续性来看,从学前期到青少年早期,攻击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人6-10岁时的攻击行为能够预示10-l4岁时的表现,甚至8岁时的攻击行为能够一直预示到30岁时的情况,因此我们常常感到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不是轻而易举的。然而,人的攻击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与环境因素就对攻击行为的持续性有一定的影响,关键在于施加的究竟是怎样的影响。

三、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

由于青少年攻击行为是不良心理的反映,因此预防和矫正青少年攻击行为,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着手。学校应该对中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法制教育,树立他们的文明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严格的管理措施,教育中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文明礼貌是青少年良好情感的体现,也是与他人共处的金色钥匙。教育中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是普遍预防攻击行为的基础。下面介绍一些矫正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方法。

1.示范法。把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有意地放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学生集体之中。研究表明,当少年看到榜样采取非攻击的方式也能妥善解决冲突时,会有利于他们纠正关于暴力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达到减少攻击行为这个目的,应同时教会学生在遇到冲突时可以用哪些非攻击的方式来解决。使用示范法,还可以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同伴是如何受到批评和处罚的,这有一种警示作用。在采用示范法的期间,特别要注意防止他们接触有攻击行为的同伴,实际上就是减少他们对攻击进行学习的机会。有经验的教师在运用示范法时,还特别注意对矫正对象的关心,启发他们的思考,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并及时地鼓励他们的进步。这种方法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2.冷处理法。有些中学生偶尔打架斗殴,只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旁人注意。注意,在这类学生身上还有不少优点,他们也经常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对此,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受不到强化。同时,要去表扬他们的其他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间接地批评攻击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再去找这类学生谈话,委婉地指出他们的幼稚与错误,同时告诉他们打架行为与他们平时的表现不相称,从而启发他们自觉地改掉攻击行为。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可以避免一般的严厉批评和惩罚措施的副作用。

3.环境感染法。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避免接触人际冲突的环境,尽量减少发生攻击行为的机会。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里每天给这些学生确立当天的学习任务和行为目标,并且指定几位与他相处亲密的模范学生与他做伴,以督促影响他;在家庭中,家长给他妥善安排好课外的活动内容,用良好的环境来消除他们的攻击行为;还可以建立“情况联系卡”,及时对学生没有发生攻击行为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教育他们坚持下去。

4.激发同情心。研究表明同情心可以阻止攻击行为,同情心强的学生通常是非攻击性的,而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因此,有的专家提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并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因此,可以让被攻击的学生具体讲述自己在受攻击后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然后,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对此谈体会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逐渐憎恨攻击行为;另外,也可以让过去有过攻击行为而现在已彻底改正的学生,讲讲自己在改正错误前后的内心变化。这样会激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的内心体验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过去行为的可取,这也是培养同情心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