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搭建平台,学生教师特色发展

搭建平台,学生教师特色发展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特色的学生活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和活力,并最终将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上。其中,夏衍剧社、夏衍文学社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学生社团,多年来,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多项奖项,受到省市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好评。所谓发展性,既是指这些特色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同类学校中显出优势,也是指不断开辟新的特色项目,以永葆学校旺盛的活动。学校与传媒学院合

第三节 搭建平台,学生教师特色发展

有特色的学生活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和活力,并最终将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上。学校提出“多建项目、全员参与”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张扬个性、实现价值搭建展示青春活力的舞台,学生可以在各种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了责任感,发展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举办夏衍艺术节,以此为平台展示学生多面的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一、构建展示平台,学生特色发展

(一)举办“夏衍艺术节”

自2002年起,学校每年11月举办“夏衍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推动全体学生参与艺术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每届艺术节中都有班级课本剧比赛,通过这个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意犹未尽的学生通过社团的形式再进一步接受艺术教师的指导,让有特长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学校发展课本剧特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参与度高,影响大,获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

(二)组建学生社团

学校现有文学社、话剧社、舞蹈社、合唱社、科技社等16个学生社团及多个兴趣小组,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为社团活动课,开展朗诵、演讲、辩论赛、读书活动、文化采风、阳光大讲坛、作文竞赛、绘画书法竞赛、主持人大赛、夏衍电影、文学作品赏析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建立起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每个社团的建立都是依据学生兴趣、报名对象来确定,每个社团都有老师参与辅导与管理,学校长期聘任浙江传媒学院的教授为兼职教师给学校广电艺术班学生上课,也为其他社团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讲座;聘请浙江儿童话剧团专家为有表演特长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话剧的辅导。其中,夏衍剧社、夏衍文学社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学生社团,多年来,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多项奖项,受到省市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好评。

(三)开展主题活动

“读夏衍作品、写学习体会”。学校购买有关夏衍的相关书籍,以年级为单位由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读相关文章,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互动交流、畅谈感想,在此基础上与语文的作文课整合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在全校开展征文比赛,评出若干奖项,获奖文章在校报《今日夏衍》上刊登,一年一次。通过此活动在学生中掀起阅读夏衍作品的热潮,挖掘学生写作潜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看夏衍电影、写影评心得、长人生志气”。学校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看夏衍电影、写影评心得。学校与夏衍旧居的工作人员利用假期不同的时间段给学生以及家长播放不同的电影。如《春蚕》、《脂粉市场》、《女儿经》、《压岁钱》、《恋爱之道》、《人民的巨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并布置学生写影评,开学交给学校进行评比,评出若干奖项,将优秀的“影评”送夏衍旧居参加夏衍研究会组织的“亲近夏衍”影评比赛,影评文章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遥遥领先,受到评委一致好评。“看夏衍电影、写影评心得、长人生志气”活动不但在学生中开展而且向社会辐射,让更多的人了解夏衍、了解夏衍的作品得到社会称赞。

看电影前,专家先作“导读”

摘录2008年5月10日《杭州日报》

昨晚,杭州夏衍中学大门敞开,格外热闹,人们三五成群走进校园。仔细看去,校门后的电子屏幕上闪动着一行大字:欢迎参加“同赏夏衍老片”活动。

不用买票,也不必排队,人人都有座位。学校图书馆的报告厅里,400人的座位没几个空着。银幕上放映着夏衍根据鲁迅名著改编的电影《祝福》。台下,学生、家长、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神情专注地看着。考虑到观众层次不同,学校特地邀请到夏衍故居前馆长谭克德做“观前导读”。谭克德给在场的人讲述了夏衍先生的生平,创作《祝福》剧本的过程,还把《电影》中几个需要特别体会的细节一一列出来。

夏衍中学所在的彭埠地区,外来人口密集,但目前还没有一家电影院,其他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也不多。这个月开始,夏衍中学将推出一系列以夏衍为主题的活动,其中露天电影院将每月一次,对周边的彭埠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

学校副校长丁剑平告诉记者,今后每个月第一周的周末,播放一到两部电影,天气好就放在室外,天气不好就放在室内,“电影以夏衍等作家的名著居多,同时穿插主旋律电影,以及市面上的流行电影。希望能让更多人以健康的方式度过业余时间。”

邀请夏衍子女来校讲座。聘请夏衍子女为学校名誉校长,每年在夏衍诞辰之日召开一次互动交流座谈会或讲讲夏衍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夏衍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进一步提高对夏衍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二、开展基地建设,培养特长教师

(一)开展基地建设

学校特色品牌是在学校结合本校实际,长期坚持并发展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地将特色内化,成为稳定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并以成熟独特的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表现出来,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蕴含和体现了学校的特有精神。它要求把办学理念物化为学校的环境,将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中,这样既诠释了办学理念,又使学校的环境建设有了重心。身在校园,能够让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风格扑面而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体会至深。

学校为确保特色教育与活动的正常进行,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配备艺术教学器材、图书、音像资料及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为了把学校已有的夏衍广电艺术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学校在校园的东南侧建一个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的三层楼的“夏衍艺术中心”,内设演播厅,录音棚,夏衍电影、文学作品展览馆,夏中校史室,为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学校与省内艺术院校合作,成立夏衍艺术团(在原有社团基础上建立学校合唱团、舞蹈队等),聘请专业的专家做指导教师和顾问,有重点的创作和排练相关短剧,特别是夏衍作品的短剧及课本剧,积极参加省市各种活动,提高艺术团的知名度,为学校构建以“夏衍精神”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积淀更多的文化底蕴。使夏衍的艺术魅力能在学生心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特色项目一经选定后,需要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发展性。所谓稳定性,是指这些特色在时间上要经得住考验,在空间上要具有较深远的社会影响力。所谓发展性,既是指这些特色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同类学校中显出优势,也是指不断开辟新的特色项目,以永葆学校旺盛的活动。

如何让特色进一步发展?学校与传媒学院合作建立媒介素养培养基地。让全体学生接受正规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具备初步的媒介方面的知识,对各种媒介的鉴赏和初步的判断能力。学校成立了由一名副校长主管,研训处具体负责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教室,添置多媒体和音箱以及可以拆卸的课桌,为媒介素养课的开设提供物质保证。在高二年级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编导”、“编剧”、“摄影、摄像”、“制作”、“录音”、“灯光”、“动漫”、“化妆”、“表演”、“广告”、“信息与网络”等课程,每周一节纳入到学生的校本选修课中,考核合格后可以记学分。媒介素养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也使学生学会有选择地吸收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在更多的学生中普及了学校“文学艺术”特色。

(二)培养特长教师

综观具备办学特色的学校基本上都和学校具有特长教师有关。有的是因为具有奥数教学特长的教师,因此在奥数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是因为有一批书法爱好的教师,使学校形成了书法教学上的特色。因此学校特色依赖于特长师资队伍,特长师资队伍支撑着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延续。(6)

学校通过外聘专家和学校培养不断提高艺术师资力量,力争每一位教师都应有一技之长。使一专多能的教师在教师比例中快速增长。学校支持和鼓励学校的原有的艺术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艺术培训,提高他们专业水平。借助媒介素养基地的建立培养专业教师:选派具有相应特长的教师跟班上课,学习传媒学院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并在传媒学院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消化,经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后,重新备课,并在指定班级内讲授媒介素养课,经过几轮的培训后成为合格的媒介素养专业课教师。学校长期聘任浙江传媒学院的教授为兼职教师给学校广电艺术班学生上课,也为其他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讲座;聘请部分节目主持人和剧团演员辅导学生开展各类兴趣活动,使学校特色建设具有保障。

三、依托“夏衍”资源 学校的特色品牌初步形成

本书第二章阐述:特色学校不仅要办出特色,而且还要办出成果,如果不能提高学校的育人成效,那有再多的、再明显的特色也是没有价值。事实上,特色学校品牌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终点。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品牌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形态的变化,而且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一个由局部向整体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学校特色化。即:实现学校独特的整体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化,也叫特色学校的形成或创建。

通过实践,个性张扬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级在提升,数量在增多;学生社团更有人文特色;学生特长、学校特色更加凸显,且得到社会认同。

(一)学校特色项目成果斐然

学校部分教师集体编写了《走近夏衍》一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杭州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挖掘名人资源创建文化名校》成果荣获市三等奖,《普通高中艺术特长生的心理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荣获区三等奖. 2008年被评为首批江干区首批艺术特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

(二)特色班硕果累累

郭某等同学创建的校园乐队受到钱江晚报特别报道,马某同学在杭州市中学生英语一分钟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沈某同学、张某同学等在杭州市中学生课本剧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张某同学还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学生沈某,至今已拍摄三部电视短剧,并在钱江电视节目中播出。一些以文化课成绩很难考上大学的学生,顺利地进入了大学,完成了学生与家长的心愿。如学生乔某,入学时的文化课成绩为352分,离市普高录取分数线380分,相差28分,最后顺利地进入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丛某,入学时的文化课成绩为352分,离市普高录取分数线380分,相差28分,最后顺利地进入杭师院钱江学院。近三年高考中,考上艺术类学校分别为75. 5%,56. 3%,50%,录取的学校也越来越好,08届学生周某同学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李某同学被中国传媒大学双语播音系录取,周某同学被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专业录取,冯某同学被浙江传媒学院文艺编导专业录取,叶某同学被浙江工业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录取……而且“广电特色班”学生升学专业得到扩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于进入学校“广电特色班”的学生更需要在文化课以外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广电专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在开设播音主持、文艺编导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演艺术、摄影摄像、传媒美术等专业,让学生有了多种选择,提高了学生高考术科上线率。从统计学生升上大专、院校所读的专业来看,涵盖了我们所了解的绝大部分专业,证明了学生的特长发展。见图10. 4。

img18

图10. 4 广电班在2006年、2007两年报考的专业和高等院校的变化

学校广电艺术特色在社会上的反映也日趋看好,每年在广电艺术特色班自主招生中,报名人数火爆,近三年录取与报名人数之比分别为1∶5. 4,1∶8,1∶10。

(三)学生社团更有人文特色

学生会牵头成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涉及方方面面。社团活动已经进入到富有人文特色的新阶段,许多社团都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要而建立的。《××剧社》、《扬帆文学社》、《××漫画社》、《××天文台》、《××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报、校刊也主要由学生编辑出刊,在师生中深受欢迎。现在的社团是先由组织好,再请教师指导,完全改变了由教师想好,再通过动员、贴广告招兵买马,来落实学校的任务。现有学生社团十六个,参加的学生数达583人,参加社团的学生占全校的58. 9%。见图10. 5。

img19

图10. 5 2005—2007年学生参加社团人数和成立的社团数

(四)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夏衍剧社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学生社团,自编自导的节目《奋争》、《砝码》、《洗脚》、《二丫》、《芬芳野百合》、《绽放的花季》等获得省、市优秀奖。《特别采访》获优秀课本剧,并由中央电视台节选。如2007年高考考上本科的方某同学四年前进入学校,因怪家长没有安排好学校、加上自己偏课及早恋原因,成绩下降较快。中途转学到某区重点中学,就读一个学期后效果依旧,转回本校后留级一年,又因讨厌高考制度去找市教育局,反复多次仍然没有太大改观。但方同学的优势是文科类,学校就利用他的这个资源优势让他任文学社的副社长发挥其特长,配备一名语文老师结对指导,并将他的文章送评获省环宇杯征文获一等奖,这一成功树立了他的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最后由一名留级学生成长为杭城内的大学本科生。

“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校特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学校自诩的,也不是靠有偿新闻‘加工’出来的,而是货真价实,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果,经得起检验的。”(7)夏衍中学《依托夏衍资源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实践与探索》证明了这一结论。

特色是学校办学的抓手,但不是办学的目的;品牌学校一定有它的特色,正是这些特色才使它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在有关高等院校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的广电特色品牌已初步形成,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在广大百姓中只要一提起广电特色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夏衍中学,说明这些年学校特色发展所走过的路是正确的,特色探索是有价值的,得到老百姓的肯定,成效比较显著。

每所学校只要根据本校实际寻找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己存在的潜力,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结合教育规律,跟上时代的步伐,特色建设一定能够成功。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地深化特色,长期不懈的完善特色,学校特色一定会成为学校品牌。

【注释】

(1)郑金洲:《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人民教育》2009年第3—4期。

(2)马杏芳:《关于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

(4)杭州市夏衍中学编写组:《走近夏衍》,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涵义》,《比较教学研究》,2000年第3期。

(6)鲁林岳、朱永祥:《校有特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和本源》,《教育导刊》1997年第2—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