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伦理的教育价值

教师职业伦理的教育价值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教书育人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第五章 教师职业伦理价值

在延绵数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始终承担着传衍文化、传播知识、繁荣学术、阐扬科学的光荣使命;起着开启民智、哺育人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他们为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扫除愚昧落后、改良社会风气习俗、培养年轻一代人才建立了不朽功勋。这正是教师职业伦理的价值追求,具体地说,教师职业伦理具有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第一节 教师职业伦理的教育价值

教师的使命,就是挖掘人的潜力,引导学生朝着健康、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职业伦理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教师用身教来印证平日的言教,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在道德人格塑造中由“知”向“行”转变,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一、教书育人的真谛

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授业”,是指传授知识;“解惑”,则是解答做人和求知方面的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三条,归根到底就是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教育过程。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则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书育人之所以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这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它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任何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总是培养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列宁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58:43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更多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思想品德修养、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师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做到既“授业”,又“传道”,即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管传授知识,不问学生思想政治方向,不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联系起来,不按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培养人才,那就是失职,是对社会主义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徐特立先生在谈到教师的人格问题时曾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因为中国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现在是教科学知识,为了容易记,所以仍袭用这个名称),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徐特立,1979:204-205)

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做到:首先,教师必须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关心学生。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教书育人必须从培养道德、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几方面对学生全面负责,下工夫认真做好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自身要刻苦学习,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基本条件,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不能获得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勤于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教师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扩大知识面,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科学,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教育科学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揭示教育活动过程的普遍规律及其原理、原则和方法。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习状况,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摸索和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取得最佳工作效果。

第四,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教书育人是一种开发学生智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高度自觉性劳动,通常是在没有外界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对教师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果很难提出额定的要求,工作做多做少、做的程度如何,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取决于教师的觉悟。因此,教师要有对国家和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教书育人作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使教书育人转化为个人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动,积极主动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教书育人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教书育人作为这一客观过程的反映,必然有它自己的固有规律。

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延续性过程。这是由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的思想认识过程总是由低向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又与人的年龄增长、生理变化、思维的发展程度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书育人必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连续不断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发展和心理、生理的特点,探索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教书育人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当代青年学生是在开放条件下成长的,他们接触外界的东西更多,思想比较活跃,各种人生哲学和社会思潮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教书育人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活生生的,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要摸准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正因为教书育人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要求教书育人要讲求艺术。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教书育人的一种艺术。不管教师的主观意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反映教育目的性和方向性,都会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课堂是思想教育的阵地,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根据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和理想教育。

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一种艺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式样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感染性较强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文娱体育场所,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健康的小说、文艺作品,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戏剧,欣赏优秀的音乐、美术作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在欢乐之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之中学到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艺术化。

正确运用语言,善于运用语言,是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幽默,是很能吸引学生的。忠言不逆耳,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进行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时,应该结合教育内容,灵活运用一些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和富有哲理的诗词、谚语等,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艺术水平。

教书育人的艺术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只要我们有一颗教书育人的火热心,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造,我们就能逐步提高教书育人的艺术,为教书育人作出新的贡献。

二、教师职业伦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

有人曾比喻说,学生好比洁白无瑕的银幕,教师好似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各种形象总是要无可掩饰地投映到洁白无瑕的银幕上去。这句话就深刻地提示出: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深远而又十分重要的教育影响。而这种教育影响取决于教师的道德人格。正如新加坡国家教育部颁发给校长的委任状上写着:“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自身的道德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的成长和道德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教育影响,正如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那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乌申斯基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道德人格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影响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在学生成长过程,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教师道德人格的影响力。每个学生无不处在教师道德人格的影响下,教师的道德人格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了学生的思想,在学生思想上无不打上教师道德人格的印记。这种影响既广泛又深远。教师道德人格的影响,使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在中外教育史上不乏其例。“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杨怀中先生和“救亡曾断指,入党在危时”的徐特立先生,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蔡和森的政治成长道路不无影响;伟大的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家赫尔岑反沙皇专制的民主意识,是受益于老师布梭的教育;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的爱国主义举动熏陶影响了一大批像许德珩这样的学生;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影响下,新安旅行团的小学生们走上了宣传抗日救亡的道路。由此可见,教师道德人格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教师要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教育影响因素中,道德人格是重要的、强有力的教育因素。荣格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说明,教师的道德人格对学生的精神和道德人格的个性化发生着最大的影响。教师道德人格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能够起到培育、引导、感染和促进作用。

教师道德人格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教师的道德人格具有直观示范性的特点。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过程中,教师道德人格的力量主要通过示范体现出来,即教师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品质、表现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教师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之前所直接接触的、除父母之外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学生最亲近和最尊敬的人。学生区别于成年人的特点在于道德人格未定型,可塑性强,行为模仿性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立德志、塑人格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道德人格都尚未健全;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等问题还缺乏切身的体验和成熟的看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面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他们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得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而教师的道德人格面貌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观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摄入学生眼里,印在学生心中,都会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有人就比喻说学生的眼睛像“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息,经过储存和处理,就会指导他们的行动。天天与学生接触相处的教师,必然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可谓是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自己的老师。如同植物具有“向阳性”和“向水性”一样,学生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思想、品德、感情、意志、日常言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琢磨着和模仿着。这特别表现在那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更是照着教师的样子行事,把教师的言行敬奉为准则,开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闭口又是“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不一定听从父母的话,对老师的话却唯命是从。可以说,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劳动习惯、待人接物等,都会给学生以影响,甚至连教师的日常板书、服饰、发型、语言举止,学生都爱模仿。

可见,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同样,教师不好的习惯,也会被学生所效仿。因此说,教师不仅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用自己的灵魂去“传授”品格。凡是要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学生不做的,教师一定不要做。

教师的行为作风、处世方法,乃至气质、性格、习惯,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象,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熏陶或感染,甚至感召的作用。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悄悄然地影响着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往往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说教、长篇大套的演说好得多,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品质的影响,逐渐成为学生道德人格品质的“基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基因”(道德人格意识)就会成长为理想情感,在教师的培养和熏陶下成熟为意志和信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人格水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道德品格水准。因此,教师的道德人格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仅教书,而且重在教人。只有注重自身的道德人格修养,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范道德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心中的火种。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道德人格对学生教育作用常常通过熏染和督促两种作用方式进行。

师生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品行怎样,生活态度怎样,治学是否严谨,上课是否认真,要求是否严格,对学生是否真诚爱护和关心,诸如此类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影响。这便是教师道德人格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寓身教于无形之中的这种熏染,在学生中可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个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

教师道德人格的督促作用主要表现在言教身教上,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注重思想修养,加强身体锻炼,遵纪守法,等等。一个好作风、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的督促应当是经常的。督促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易于接受。

教师的熏染作用和督促作用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有熏染而无督促,学生不知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有督促而无熏染,学生面前缺少榜样的力量。熏染和督促都很重要,并不等于说它们同等重要,平分秋色。熏染的力量更大、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教师的熏染宣传实质上就是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做好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督促则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第二,熏染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它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熏染的影响是持久的,而督促的影响则不然。第三,熏染是一种学生自觉自愿接受的影响,学生心悦诚服地去仿效教师的行为,这是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而督促多少带有强制性,学生在接受督促时往往是被动的。因此熏染比督促效果更好。陶行知先生说过:“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是熏染最为重要。”但是,这决不是说,我们只要熏染,不要督促。有时候督促可以起到熏染所起不到的作用,督促作用常常也不能为熏染作用所取代。

总之,教师道德人格中的熏染作用和督促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都不可偏废,不能因强调这一方面丢弃了另一方面。

教师道德人格对学生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教师平时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自己行为不端,言行不一,他自己不良的道德人格素质使得说教空洞无味,虚伪无力,缺乏说服力,反而产生不良影响。而相反,许多教师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地为学生热心工作,没有喋喋不休地大讲什么大道理,但他却以实际行动、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力量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具有高尚健全道德人格的教师,他可以在工作、生活中,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思想作风,把正直诚实、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每日每时的现实关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可以渐渐学到良好的素养、高尚的情操等道德人格品质。教师道德人格的这种教育影响,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其他方面的影响所难以比拟的,也是任何的其他手段替代不了的,这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的,也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高度重视教师道德人格的示范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蔡元培曾经说过:“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师的榜样。”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言教,而且尤其注重身教。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正己,才能正人,由此类推,教师应该首先拥有完善的道德人格,才能影响、示范学生。教师的榜样有无穷的力量,教师的威信就完全建立在教师自身高尚道德人格的基础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写道:“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相信完善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样,当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而不能确切断定时,更是这样。”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事物问题,必然是相信具有完善道德人格的教师。在道德人格影响上,教师的道德人格要比其他人员(除父母外)的影响更深、更广、更远。教师道德人格不仅深刻地影响学习期间的学生,而且会继续影响学生今后的生活道路,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和心灵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高尚道德人格的学生。诸如教师的思想观点、治学精神、品德修养、仪表风度……都对学生起着示范影响,也都受着最严格的监督。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可以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直的性情、高尚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充分发挥教师的综合教育效应。可以说,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是处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沿”,教师自身道德人格风范的折射驱动学生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可见,教师的道德人格素质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道德人格修养问题,而是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这颗种子一旦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必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和感化学生,用教师自身个体和群体的道德人格力量为青少年一代树立榜样,照亮青少年一代蓬勃向上的人生道路。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教师讲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一个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看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心理上多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1957:177)。“时刻检点自己”,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座右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去影响和教育青年。正如有的老师所说的:医生的道德是治好每一个病人,教师的道德是教好每一个孩子。

第二节 教师职业伦理的社会价值

教师职业伦理认为,教师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人格,她应当高于和优于其他职业道德人格,是全社会的表率。因此,教师道德人格自然也成为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之一。

一、教育投资的兴起

现代教育经济学表明:教育是有形的消费,潜在的生产;必要的消费,扩大的生产;今日的消费,明天的生产;物质的消费,人才的生产。教育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本身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成为利国利民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重点。教育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关于教育投资的作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T.W.舒尔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人力投资”理论。舒尔茨认为,人的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的资本投资的作用。他测定,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的资本投资引起的,其余80%主要是教育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作用,这正是人力投资的结果。他肯定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舒尔茨认为,教育是使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按照他的计算,从1900年到1957年的50多年间,作为实际的物的资本增加大约4.5倍,而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却增加了大约8.5倍。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物的资本的增长速度。而同期利润收益,物的资本的投资所赚回的利益增加了3.5倍,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高达17.5倍。可见,教育投资比物的投资收效要大得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为43%,中学生为108%,大学生为300%。美国学者哈比森·迈尔斯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与其人才资源综合指数成正比,主要是由大学生人数决定的。

教育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在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尤为明显,竞争的态势已逐渐从产品与技术的竞争深化到人力资本和教育的竞争。在21世纪,谁掌握了教育优势,谁就控制了主动权。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教育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是人类自觉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进步。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年度报告中又明确指出占有知识的差距,最终导致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差距。教育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比尔·盖茨预言教育将成为衡量个人财富的唯一尺度。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知识的平等将成为最大的问题,无知即贫困的代名词,维系国家富强和促进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日益重要。1996年4月,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特别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并从而减少贫困、愚昧、(不平等的)排斥、压迫和战争的一种主要手段”,“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教育和各种培训已成为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关键投资”,“教育投资是能产生长远效益和回报的经济投资和政治投资,是一种社会性投资”。报告还认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应重新思考和扩大‘终身教育’这一观点的内涵。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终身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道德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

总之,教育是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全新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学习即生活和进步的基本手段。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发达国家教育产业已蔚然壮观,在经营教育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表现在政府有效投资,经营管理,产学研结合紧密,发展高新科技工业园区,吸纳社会资源助学兴教,发展私立教育,对外输出教育……教育日益成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创汇产业和“无烟工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身上获益巨大,既获取了巨额财富,又从中选择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以求达到人财两得、名利双收的目的。布满全球的“托福”考试和MBA财源滚滚,教育成为最赚钱的行业,垄断了世界教育市场份额的30%~40%。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纷纷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教育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投入的特点。教育投入是一个全社会、全方位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教育投入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时间、精力的投入,智力、感情的投入,也需要政府的投入,即政策上的指导和人、财、物方面的支持,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教育经费投资来看,已基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教育、包拨教育经费的模式,逐步转变为面向社会,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体制。过去将教育看成纯消费性事业,是发展经济的沉重包袱的旧观念,已经转变为教育投资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是比物质生产投资更具效益的投资的新观念。教育经费投入的直接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取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即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和各类专业工作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二,成本核算的特点。教育也要进行成本核算,不计成本地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是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相悖的。但是教育不仅不能像其他产业一样一味地降低教育成本,必要时还要通过提高教育的成本来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以服从于和服务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一根本目的。

第三,生产过程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个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在“学校工厂”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收回成本,更不可能直接实现价值增值的生产过程。一般产业是以制造和生产物质财富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而教育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生产”智力劳动者这种特殊产品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通过学生毕业以后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第四,市场竞争的特点。教育市场的竞争主要来自于学校作为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的差别。在教育市场上,学校的数量增多,各个学校的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各个学校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设一些特色的专业,生产的“产品”的差别使各自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对于具有一定偏好的用人单位来说,某些学校作为生产者可能在短期内占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就使各个院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使得原来占优势的学校可能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教育的竞争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竞争。禁止任何学校以诋毁、破坏别的学校的名誉获取不义之“财”的丑陋行为;禁止和反对用任何不正当手段“争生源”“抢地盘”“夺师资”;反对和禁止牺牲教育质量,“只招不教”的行为;坚决禁止“卖文凭”等违法行为。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第五,生产产品的特点。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不能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而是要通过“产品”投向社会,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以后,由社会实践来检验产品的质量。由于教育的“产成品”是经过教育培养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了劳动能力的“人”,教育是其他产业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应改变把教育看成纯消费性事业单位的旧观念,树立起教育具有生产属性,是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先导性部门的新观念。

第六,效益评估的特点。教育的效益评估既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又不能以毕业学生人数的多寡来衡量,也不能完全以产生的名人的数量来佐证,而必须以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智力资源优势的唯一途径。

二、教师职业伦理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

教师道德人格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塑造影响,而且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教师是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启蒙者和设计者,同时也是社会风气的促进者。教师道德人格对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出来。

1.通过学生影响社会

教师道德人格的社会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所培养的学生体现出来的。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人格形成。教师道德人格的高尚,不仅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而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教师高尚道德人格传播到社会上去,使社会上的人们间接地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并转化为自己学习上勤奋钻研、工作上开拓进取、生活上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人格力量。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道德人格的教育影响后形成的道德人格素质影响他所接触的社会各类成员,影响着他的同学、亲戚朋友、邻居、兄弟姐妹,甚至家长;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仍然受到教师道德人格的影响,在他们事业的成就中,无不凝聚着教师的心血,铭刻着教师的功绩。由此,教师通过自己的学生,联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教师道德人格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未来。所有这些,都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

现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我们今天的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已经大大超出学校这个狭小天地,而延伸到厂矿、企业、部队、乡村的每一个地方。教师作为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队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和协作也越来越密切。同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必须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消除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积极改造社会环境。这样,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教师或拿起笔著书立说,投书报纸杂志;或发表演说,开设讲座;或是上电视,进行科普宣传;或举办科研成果发布会;或与各界人士共商育人大事,同议抑制不良影响之策;或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意识和模范行为去消除消极的社会因素,教师的道德人格因素有利地促进了社会环境的改造,促进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3.教师道德人格对家庭、亲友、邻里的影响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教师,不仅对其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对其本人的家庭、亲戚朋友、邻居产生影响。一个善于关心集体、重视团结互助的教师,必然凡事从整体利益出发,而不是只顾个人私利。他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为使家庭各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和睦、友好相处做出许多努力,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乐于帮助别人的品质。他的这种良好品质,无形中带动、感染、影响了与他相处的人。这样,就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因此,教师的道德人格品质也影响家庭、亲友、邻里以及社会一般人际交往关系,促使人们和睦相处、礼貌待人、助人为乐等,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总之,教师作为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队伍,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他们与广大群众有着十分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工作与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道德人格品质,特别是理想情操、精神风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对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雨果说过:“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不断自觉地加强道德人格修养,完善自己,用自己的模范表率积极地去影响社会。

第三节 教师职业伦理的自我价值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师是决定祖国和人类命运的崇高职业。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的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传播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教师正是在实现这一伟大使命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教师需要的分析

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意识到的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的追求。需要是由主客观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必然,作为内驱力,推动着人去希冀,去追求,去行动,去发展,成为人行动的初始动因。

就一般情况而言,需要是分如下几个层次:

(1)生活需要。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对生活必需品的占有以及娱乐、交往等。

(2)工作需要。这是以理解、尊重、信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基本内容的需要。

(3)发展需要。即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

低级需要是高级需要的基础,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是发展的,一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需要,不再是推动人去行动的动力。在人们的诸多需要中,各种需要并不是等同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即为优势需要,它强烈地左右着人们的行动。

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970年马斯洛又把它概括为三个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增加一个超级需要,即卓越人物为了理想可以牺牲一切需要。奥德费则提出“ERG需要理论”,把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发展需要(G)。他认为:某层次需要满足越少,就越渴望这种需要。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则追求高层次需要;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则追求低层次需要。因此,需要的发展既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上升、跳跃,又有由高层次到低层次的回归(回转)。我国学者研究需要层次理论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把人类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物质需要包括:生存需要;改变环境、改善生活的需要;改善社会物质条件、优化生活的需要;改造世界、实现各取所需的需要。精神需要包括:目前需要、社会需要、成长需要、奉献需要。

教师的需要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它是在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教师的需要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及其文化修养等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需要迫切,精神文化需要优先,受人尊重需要特别强烈等。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以育人为生活的中心。不少教师不分校内外和白天黑夜,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教好学生成了他们最大的需要和满足。教育工作没有上下班之分,教师上班照管学生或上课,下班备课、家访、改作业,有的教师还要自学、进修,往往深夜才能休息,所以有人说:“工厂三班倒,学校连三班。”有些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始终不渝,把培养学生当成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乐趣,这是我们很多优秀教师共同的心理特性。

近年来一些调查表明,教师需要比例最高的是:良好的工作条件、获得新信息和进修提高。这些需要都是直接和培育人才有关的,突出地说明了培养人才逐渐成为教师生活的中心。

(2)注重道德与精神追求。贯穿道德于需要,首先是道德信仰渗透于需要体系之中,成为教师需要的重要内容,无论衣食住行、交往活动,或是创造革新,都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为要求,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为目的。其次是自觉地以一定的道德标准制约需要,决定一些需要的取舍,力求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要求,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

道德观念、道德信仰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道德习惯,就可以和人的需要体系融合一体,在人的一生中发挥巨大作用。不少教师通过严格的道德锻炼,成为无私奉献的“红烛”,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的需要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除了具有共性的一面,同时亦有其个性,即教师个体的需要存在着差异,这是由教师个体的经历、地位、环境、道德人格、情感、意志、兴趣、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不尽相同造成的。

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其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由某种欲求或需要所引起。需要在形成动机、目标行为的过程中是由弱变强,又由强变弱的。一旦有了目标,需要便产生动机,进而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动机也随之增强;一旦目标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积极性使会衰减。这时,又在新水平上产生新需要,寻求新目标,激发新的积极性。教师就是在“需要—动机—满足—新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的,因此可以说,教师的需要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需要是一种潜在力量,要把这种潜力变为行为的动力就需要通过社会激励和自我激励来实现。社会激励的主要方法途径有: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后顾之忧;充分满足精神需要。自我激励包括培养认同感,培养义务感和培养事业心等。显然,自我激励与教师道德人格对自身的完善作用是异曲同工的。

二、教师职业伦理是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教师职业伦理认为,教师道德人格具有自我完善作用,即教师的道德人格能够反过来影响教师自己,调节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行动。良好的道德人格有利于提高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保证教师本人的心理生活在较高水平上健康运转,调整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的自我完善有着极其丰富深邃的寓意。教师的自我完善,实质上就是努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即唤醒自然和社会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按照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教师的自我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远大。远大的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是教师自我完善的目标,没有崇高而坚定的理想是谈不上自我完善的。远大的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是和坚定的信念、乐观的人生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忘我的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有了它,就会产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和抱负,充分认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道德高尚。高尚的道德是教师自我完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家庭道德、社会公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方面有较高的修养。

(3)知识广博。广博、精深的知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手段和工具,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必备条件。它对于陶冶性情、锻炼才智、修养品行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4)技能娴熟。娴熟的技能是教师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教师既懂得教育理论,又掌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5)审美能力强。审美能力是教师自我完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包括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感受和评价,以及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6)身心健全。身心健全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又一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它要求教师不仅有强壮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在这六个方面中,高尚的道德品质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理想的选择与实现,知识进取和技能发展,审美情趣和身心健康。因此,教师要实现自我完善,必须注重道德人格修养。道德人格修养是教师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教师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不可避免地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当前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大变革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变化都给教师的生活、工作、思想、感情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利益方面的矛盾冲突,面临生活的苦与乐、工作的难与易、待遇的高低等各种现实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就有待于其道德人格的自我调节作用。有的教师调节得不好,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陷入苦闷、彷徨之中。比如,有的人牢骚满腹,在怨天尤人中打发日子;有的人悲观失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一切向钱看;等等。这就迫切需要教师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纠正与社会要求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作用,无疑要靠其自身的道德人格修养来实现。这对于保证教师心理生活的健康运转,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教师,面对许多的矛盾、问题和困难,却始终能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愉快平静的心境,始终不渝地献身于教育事业。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修养达到了较高水平,能够随时调节自我心理活动。比如,一位从教四十多年的老教师赠言给他的同事:“既然拿不到元帅杖,那就拿铁铲吧,说不定铁铲更能使你出类拔萃。”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一生政治上失意落魄,但他却仍然始终如一地、热忱地教育培养学生,这其中他的伟大道德人格的自我调节无疑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诚然,强调教师道德人格的自我调节作用,并不是也不可能否定和抹杀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而只是要求教师发挥良好道德人格力量,自我调整心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在当前教育战线上,有许多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教师,他们的学识是那样渊博,事业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同行又是那样宽和、谦逊,对学生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在名利得失问题上又是那样的自律、洒脱。面对这样的教师,人们怎能不敬重他们,不被他们高尚的道德人格力量所感染、同化?

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青少年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建筑师,是人类灵魂的雕塑家。他们为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人类走出愚昧、促进社会风尚、雕刻新生一代的灵魂都树立了不朽的功勋,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格修养,这不仅是教师个人自身的要求,也是社会的期望。

教师职业是甜蜜的事业,如果细致地品味,都可以尝到它的甜味,许多教师都有愉快的体验,教师职业的“左邻右舍”,都可以感受到那种令人羡慕的温馨。过去,中国社会在走向解放的时刻,为表达那种对最有牺牲精神的人的社会情感,我们把“最可爱的人”送给了我们的战士;今天,中国社会正走向新的辉煌,为说明教师那种崇高而优越的职业感受,我们把“幸福的人”冠之于我们的教师。

学习思考

女学生小惊在作业里说:“我从小就被灌输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思想。可是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工程师?也没有触及过灵魂。我脑子里有过的印象是老师接受学生家长送礼时那张灿烂的笑脸和到期末出的让我们下地狱的考题。”这样的老师在生活中少见吗?

相关链接

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访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

冬天的北京,阜外大街旁的一座小楼里,一个到处是花草和小鸟的房间,83岁的霍懋征老人在其中穿梭,就像60年来她在孩子们中间穿梭一样。空间里漫溢着爱、安详和静谧。

“何永善……”“王翻身……”,霍懋征老人的谈话中总是时不时地蹦出这样那样的名字。他们都是她的学生。几十年前的,十几年前的,几年前的。

霍懋征,新中国首批特级教师之一,也是我国小学教育战线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1921年9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市的一个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主动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60年如一日在小学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国宝”,被薄一波同志誉为“一代师表”。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都对她进行了多次接见和充分肯定。

霍懋征老人最近的大事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霍懋征教育思想的研究纳入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国家重点课题。而专门介绍霍懋征教育思想的《真善美的丰碑——霍懋征语文教学思想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霍懋征爱的教育艺术》,也刚刚分别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对于一个已经在教育上探索了60年而至今没有“退役”的优秀教师来说,她的教学确实是具有历史的研究意义。在这个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教师由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现代教育思想的缩影,也感觉到了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探索中的潜在脉络。

我对这个工作“上瘾”

1943年,霍懋征大学毕业。“让我去二附小吧,我想当一名小学老师。”得过很多奖学金,身为北师大数理系高材生的霍懋征的请求让人出乎意料。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人们对霍懋征“惊世骇俗”的选择大惑不解。但是,她的想法简单却又坚决:“我喜欢小孩子,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我愿意做打基础的工作。”于是,霍懋征成为了师大第二附属小学(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一位教师。

回想起这个放弃大学教职,而选择做小学教师的决定时,霍懋征老人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对这个工作上‘瘾’!”

“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

霍懋征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好的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思想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思想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

刚迈出校园的霍懋征喜欢孩子,可以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聊天。但是,站在三尺讲台,这个半大的孩子却掩饰不住自己的窘迫和不知所措。在旧社会,老师之间都互相提防着。向老教师讨教教学经验?简直是异想天开。老教师们冷眼说,你一个大学毕业生连小学老师都当不了吗?

霍懋征于是只好偷着向老教师们学。平时,霍懋征总是细心观察,从老师们的谈话里琢磨体会。而有时候,她则会抱着一大摞作业本,躲在其他班教室外面的台阶上,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偷偷听课。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我觉得自己从此才真正是如鱼得水。”霍懋征说。正是这时,霍懋征接触了苏联以及国内的诸多专家,她十分珍惜这些难得的机遇,在专家的指导下,她认真地钻研和实践,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改革,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以讲为主、以读为辅”的“讲读法”语文教学法。

1956年,霍懋征被授予全国首批“特级教师”称号。1961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们到底要教什么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这一段的经历,改变了霍懋征一生的选择。

在运动中,霍懋征被打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群众专政,没有自由,要参加劳动改造,一年零九个月都不能回家。外校的中学生们到她所在的学校造反,看守这些“牛鬼蛇神”的女孩子们,开口就骂,抬手就打,一个突如其来的惨祸更是让霍懋征五脏俱焚:13岁的幼子被人扎死,15岁的女儿被吓傻……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这就是我们辛辛苦苦教出来的孩子吗?”霍懋征心如刀绞,但在痛失爱子的悲恸中,她也反思起了教育:“我们到底要教什么?”

“最关键的,我们要先教会孩子‘做人’。”这是霍懋征最后思索的结果。

1978年,霍懋征迎来了事业上新的春天。霍懋征想:“我终于可以实现我的梦想了。我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善良。”

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的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我的事业在课堂,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改行教语文的想法是霍懋征深思熟虑过的。“语文,是育人的,是‘文’‘道’的统一。”在她看来,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类灵魂最有力的工具,来得更直接些。“文革”带给她的心痛,已经让她深深地感到了“塑造灵魂的重要性”。

而解决“灵魂”问题,霍懋征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能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

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是新中国成立初盛行的“讲读法”,这种教学法存在读得少、学得慢、效果差、费时间的弊端。孩子们整天忙得团团转,却读不了多少书。针对这种弊端,霍懋征提出了“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16字改革方针。

霍懋征大胆地拿她所教的班做起了语文教学改革试验。当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反对,他们说:“霍老师,您现在已经小有名气了,您可别胡来啊!”但是,霍懋征坚定而理智地坚持了下去。第一个学期,教材里的文章只有24篇,而霍懋征却教了学生95篇优秀范文。1981年,全北京市最后一次统考,这个实验班的考卷被编为“303”号,面对这样的一沓卷子,阅卷老师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给分。最后,班里46名同学,有44名同学的作文被评为“一类文”,另外两名同学的作文被评为“二类文”,而且这些作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总评分为97.46。

霍懋征和她的实验班轰动了全国。在1979年吉林长春召开的23省市中学语文教学会议上,有很多老师提出:语文教育不应该夹杂思想政治教育,否则便会导致两败俱伤。霍懋征坚决反对这种“两败俱伤论”,她坚持语文教育就应该是“文”和“道”的统一。霍懋征认为,语言文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割裂的。

“既然你这样坚持,那你给我们上一堂公开课,体现一下‘文’‘道’统一。”专家们将了霍懋征一军。虽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霍懋征的心里也不由得有些打鼓:“以前从未来过东北,从不知道东北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我能上好这堂公开课吗?”后来,她索性豁出去了:“上好了,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就可以给其他教师一些启发;如果砸了,那我也可以自己改正,不断进步。”

霍老讲的课文是《毛岸英在狱中》。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敌人拷打杨开慧,审问杨开慧,岸英亲眼看到妈妈多次被敌人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却宁死不屈。他牢记妈妈的嘱咐,什么也不许对敌人说。”霍懋征认为“多次”一词在这段话里分量很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于是,在课上她引导学生反复读这段话,然后提问:岸英为什么能战胜敌人?学生有的说:“他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有的说:“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要解放全人类。”这些带着成人套话痕迹的回答,显然不符合当时只有8岁的小岸英的思想实际。她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中的那段话,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感悟“多次”这个词的含义。学生想象着杨开慧妈妈一次次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却英勇无畏的表现对岸英的深刻影响,终于明白了是妈妈的言传身教使岸英有了战胜敌人的勇气和智慧。学生在读这几句话时热泪盈眶,怒火满腔。在场听课的人也大为感动。课成功了,与会的老师、专家都心悦诚服地肯定了霍老师的看法。

20年前的“素质教育”

“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国家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现在大谈新课程标准,其实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早已经贯彻了现在的‘新课标’所提出的许多理念。”霍懋征的女儿、曾是北京一所著名中学校长的赵评价说。

“新课标”提倡“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霍懋征早在1978年的语文实验班的改革中,就已经成功地实践了这些理念,创造了“读讲法”。

而现在大家大谈“减负”,霍懋征却自豪地说:“我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负’。”

“在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创出最大的课堂效应。”在“纪念霍懋征从教60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再次重申了她的这一教育教学思想。“现在学生的负担比较重,体罚学生的现象也不绝于耳。有些老师说,课上时间不够用,就要让孩子多做、多写、多抄,我坚决反对这种看法。”

那如何向课堂要质量呢?霍懋征有两个“锦囊”:一是精心备课。精讲,讲精华;多练,按照规律性知识,针对学生的缺陷和薄弱点,有方法、有目标、有效率地练;合理的组织课文。二是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一向强调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一直牢牢占据主宰地位。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霍懋征的每一次讲课,就是师生之间的一次互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点拨、示范、总结、质疑,学生则是自主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霍懋征的课外活动就搞得有声有色,将学生们从书本堆中解放出来,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这里头的故事可多了。小学生易写错别字,怎么办?同学们说:“谁写错一个罚抄十遍。”“谁写错了不让他回家。”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罚”。霍老就不,她组织学生们成立了“错别字病院”,按照错别字的多少,分别选出了“重病号”“病号”“大夫”“院长”,并向家长们汇报。在愉快的游戏中,孩子们的错别字越来越少。

她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小组,如“小图书箱”,引导学生如何去阅读、翻阅成语;“小药箱”,学习简单的救治,一个学生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医生,还写过一篇文章《小药箱和大大夫》。她还带着学生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自去听、看、说、写。学生们大大开阔了眼界,并将所见所感出了板报。家长会上,班干部向家长汇报调查研究的成果,孩子们自己拿着小指挥棒,指着展板向家长介绍,其他班的老师也都带领着学生排着队来参观……

用爱支撑的教育艺术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曾说:“霍懋征之所以成为一代师表,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艺术和教师人格高度的统一。她的教学艺术是人格化的教学艺术,她的高尚人格是倾注爱心、富有教育魅力的人格。”

爱学生不仅是母性的关怀之爱,更是一种“师爱”,是在平等、尊重和民主之上构建起来的“爱的艺术”,这种艺术,贯穿于霍懋征60年教学生涯的一切方面。

“60年,我没有丢掉一个学生,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没有告过学生一次状。”霍懋征老人说。

霍懋征的学生中,有刘少奇的孩子,有朱德元帅的孙子,有薄一波的孩子,也有工厂女工的孩子,有淘气得差点进工读学校的孩子。然而,“什么样的孩子,在我这里都是平等的。不管什么样的孩子,我总相信要是很好地去教育他,个个都能成才,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她的两个观点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她的学生都争着说:“霍老师最爱我了”,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爱的感受。

“娘啊,娘啊……”,霍懋征曾经接到过一个电话,拿起听筒就听到了这样的话。那是霍懋征老人的学生何永善的声音,他现在也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他当年留过两次级,没有一个老师愿意要他,外宾来参观的时候,老师甚至要把他藏在厕所里。校长实在没有办法了,决定将他送到工读学校里去。霍懋征却把他要到了自己的优秀班级里。“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得给他做人的机会,应该让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公民。”现在的何永善经常打电话叮嘱“妈妈”要保重身体,还常常带着自己的媳妇孩子来看“妈妈”。

1999年,30多名毕业生邀请霍懋征老人聚会,霍懋征老人带去了一叠她78岁时骑在牦牛背上的照片,彭清一教授在背后题了一首打油诗:“人生七十古来稀,骑上牦牛变十七。挥手扬鞭千重意,晚辈我等要牢记。”那些当年的孩子,现在成了教授、医生、编辑……都是50多岁的年纪,也都鬓发添白,他们排着队伸手来接霍老的照片。在那一刻,时空陡然回转,霍懋征老人眼前出现的,仿佛还是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同学们,45年前的今天,你们每个人都伸着小手让我检查卫生。今天,你们每个人都伸着大手来接我的礼物。我是你们的小学老师,我是世界上精神财富最富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爱”,滋润着霍懋征的每一个学生,感动着每一个家长。“爱”,也让霍懋征老人的心中充溢着幸福的情感。1993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她说:“做一名老师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资料来源:胡晓、徐启建,《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27日第5版)

努力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2004年12月14日15:00—16:00,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成员、三位模范教师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共同交流,主题是“努力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以下是人民网直播的文字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你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的成员,他们是三位模范教师。首先为你介绍一下三位老师,这位是江西省永修县拓林镇黄岭小学太阳山教学点的邹有云老师,您好。中间这位是上海市尚文中学的教师黄静华老师,您好。边上那位是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大瑶山五马垅小学的教师盘振玉老师,您好。我们强国论坛的网友知道三位老师来做客,早早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也有很多网友向你们表示了敬意。今天上午三位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的大会。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努力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我想和几位老师、广大网友一起谈谈师德的问题。我们抓紧时间首先回答网友的提问。

老师起码应该有一种高尚的情怀

[主持人]:我想问三位老师怎么看待师德这个概念。

【邹有云】:老师起码应该有一种高尚的情怀。

【黄静华】:我感到师德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学生的体现。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同时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和感染学生。

【盘振玉】:我觉得主要是从老师的言行来带动学生。

[主持人]:三位老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网友暖阳给邹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山区小学的老师,是什么支持你默默地奋斗了33年?

【邹有云】: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妻子对我工作的支持;第二是我们党和政府对我们教学点的关心、关爱;第三是学生的家长,如果不是他们,我可能支持不了这么久。

[愚林]:当初你选择当一名山区小学教师,是出于你的自愿还是生活所迫?在30年当中,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

【邹有云】:当时我看到很多山区的孩子失学,也算是自愿吧。

[暖阳]:你的工作被承认以后可能做什么事情或者待遇都比以前好许多,至少心理上平衡很多,那你此时想给那些为山区教育付出毕生精力但依然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说些什么?

【邹有云】:成为全国模范教师以后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的待遇,这几年待遇确实是高了很多。

[主持人]:在我国很多区域还有很多在山区的老师,我想你们肯定对他们有很多话要说。

【邹有云】:我想他们也是跟我一样,在山区里面为了这些孩子确实付出自己的毕生精力,以我个人来讲,应该说这种精神也鼓励了我自己在山区里面更好地工作。

[网友]:黄老师,我觉得你最好和盘老师、邹老师交流,如果你跟其他两个老师换一下的话你能适应吗?

【黄静华】:我会适应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本来就来自农村,我毕业以后一直想当老师,我想只要能做老师,天涯海角都愿意去。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你去过其他地区的学校吗?

【黄静华】:我看到西部一些地区确实比较落后,看了以后对自己也是很有触动的,所以回到学校以后我就在同学中间组织了一个“心系西部同龄人”的储蓄活动,我要求学生们天天向西部的同学们学习,人家在那么艰苦的环境还学得那么好;第二要想着帮助别人,我尽自己的能力,能够为西部教育的发展作一些贡献,当然也期待西部的教育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教育资源能够共享。

【盘振玉】:我们那里是山高沟深,2002年前没有电话,没有公路,现在有了公路,农民生活也有了提高。

[风火轮]:盘振玉老师,你认为做老师怎么才能做到“为师、为人、为学”的统一。

【盘振玉】:我认为作为老师首先在各方面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也就是做一个真正的高尚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同时我认为作为我们老师,过去说老师说的话都对,现在老师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应该和学生一起探求真知,不懈地追求。做新人的指导者,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以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当然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所以不断提高自己很重要,要不断地探求各种各样的新知,这样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黄老师,看了你的简介知道你执教已经33年了,你觉得现在的孩子和5年前、10年前乃至和你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黄静华】:现在的孩子确实和以前的孩子不同,因为他们的信息很多,上网、报纸,还有很多电视都能获知,但是有时候孩子自己也会出现“疑难杂症”,关键是要以真情呼唤真情。只要我们真诚地付出,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真诚地改掉那些极易忽视的极小缺点,那么学生也会真诚地对待我,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只有老师做到真诚才能和学生零距离沟通,这种情况下学生才可能跟我们坦诚心扉,所以首先要有真情。学生的信息这么多,我们作为老师也应该多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学生知道的我们也应该知道,然后才能跟他们有一个互动和交流,特别是现在学上网、学外语,就拿我来讲,年纪也比较大了,但是我还在尽量地学,现在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你非常敬佩,听到老师也在学,学生们也是非常开心,其实对老师来说也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一直是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

[风火轮]:有很多人现在不愿意做小学教师。

【邹有云】:在其他单位可能比当小学老师挣钱多,我看来不是挣钱的问题而是培养孩子的问题,如果让这些孩子上不了学,读不成书这可能给地方上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网友]:盘老师,面对一人一校的情景,是什么在支持着你在大瑶山里20多年。

【盘振玉】:是孩子们期望的目光一直留着我,因为我自己以前想读高中没有读成,我想我的学生要比我强,是他们渴望知识的眼光使我留下来了。

[主持人]:现在你的学校情况怎么样?还是一个老师一所学校,所有的都是你承担吗?

【盘振玉】:是的。

[主持人]:你还想在这个岗位继续做下去,做多久?

【盘振玉】:只要不把这所学校撤掉我会一直待下去的。

[主持人]:你现在有多少学生呢?

【盘振玉】:9个。

[主持人]:他们是年龄段不同的。

【盘振玉】:隔年招生。

[主持人]:邹老师你们学校情况怎么样?

【邹有云】: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把我妻子也请来,其实妻子是义务教书,像现在我来开会妻子在家上课。

[网友]:你对学校付出了很多,你的妻子和家人没有怨言吗?

【邹有云】:刚开始是有怨言的,当时我看四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教,我教不过来,这时候请妻子帮我教学,一开始她不太愿意来的,后来经过我的劝说她还是来了。

[主持人]:黄老师,你谈谈老师现在的处境好吗?

【黄静华】:主要有一个领导的理念问题,教育的理念问题,我认为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单单看他成绩怎么样,实际有的学生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尽管他学习不怎么样,但是他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我们班初三毕业以后有两个学生美术非常好,他们就考了装潢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因为尽管他们的成绩不是那么好,但是学习装潢以后一样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我们2010年上海要开世博会了,我说希望某个场馆能够看到我们这两个同学的杰作,实际上对于我们的同学应该要这样,特别是老师的教育理念要正确,怎么样使学生成为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的人。当然到考试或者升学的时候是比较累一些,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对学生来说发展也是很多的,不是说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就是应试,就是高中,就是大学,有的成才的人不一定是上了大学,但是也为国家作了很大的贡献,不能说生存在夹缝中很难受,这个感觉不是很强烈。

[网友]:你对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

【黄静华】:我们现在不能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时候我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倒是决定于他的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智力因素。现在我们学生面对的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了健康的心理,他怎么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怎么能做合格的接班人。我的孩子现在是硕士生,他已经30岁,我认为他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从小家长对他不是很溺爱,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处理的,所以他从小学开始一直是干部,到初中、高中、大学一路直升,他毕业以后可以直升博士生,他不愿意,他说还是参加社会学习吧,现在他很好,我觉得这样很好,不要见到困难就退缩。

[网友]:盘老师,你所在地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资源不足还是经费问题。

【盘振玉】:开始对经费问题我比较着急,但是今年村民都比较重视,他们把电脑、教学仪器都送上去了,现在我担心的就是学生,因为有的学生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普通话不过关,这方面很吃力,现在得双语教学。

资金和观念是贫困地区教育的最大难题

[网友]:在贫困山区的教育当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邹有云】:观念有,资金也有。

[主持人]:都需要进一步改善。除了资金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在观念上应该有什么变化?

【邹有云】:首先有些家长由于没有读多少书,所以认为自己的子女学不学无所谓,现在有一些学生毕业以后赚的钱比较多,所以现在入学率比以前高了。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师德的话题,网友问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师德和知识哪个更重要?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黄静华】:我认为我们老师应以师德为先,如果一个老师没有一种责任感,没有一心为学生付出的情操,没有自己想到为祖国将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心愿的话,让他做工作可能是比较难的,可能是疲于应付。当然在高尚的师德的支撑下,我们要支撑自己的整个人生,有了这样的心愿以后,在师能方面,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了高尚的师德,如果自己的能力或者学识不提高,那么怎么样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实际上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根,只有根生才能枝叶茂盛,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师德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主持人]:刚才黄老师也谈到师德的重要性。网友问过去当老师须吃得苦,但是现在待遇提高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少了。这种现象当然部分地存在,想请几位老师谈谈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首先几位老师同意这位网友的提法吗?

【黄静华】:我认为不能太绝对了。因为我们全国那么多地方,就像我身边的两位老师一样,他们在做奉献,你说他们有多高的待遇呢?我们看看西部,看看农村,这些地方实际上许多老师都在默默地付出,他们的收入并不高。当然这位网友说的这些情况在个别老师身上也是有的,不是说没有。但是我认为要看主流,应该说我们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在很认真地为我们的学生付出,师德应该说还是比较高尚的。对这些个别的老师我认为应该加强师德方面的教育,现在要弘扬高尚的师德,应该是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是到了那个时候自己的师德已经高尚了,应该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学习的过程,对我们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师德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的,我认为是这样的。

【盘振玉】:我觉得像我这样在大山里面默默奉献的不止是我们在座的两位,还有好多好多,我在这里向跟我一样在山村里教学的老师,向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比我还辛苦。”

[主持人]:这里也向全国各地的所有默默奉献的老师道一声辛苦。现在还有很多网友的提问,我想陆续请几位老师回答。网友问:邹老师,你实现了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100%的目标,请问你是怎么做的?能不能谈谈你的经验?

【邹有云】:开始有很多学生确实是失学,他去村小读书路途比较遥远,因为要翻几座山,最后我到了教学点以后再到村民家里进行劝学,让孩子来了,他们到学校过程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有的是家长的观念问题,有的是资金的不足,我想办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以后让孩子都能入学;再有这些孩子在偏远山区里面读书以后再到别的地方读书,有的读了大学,村民现在的看法就不同了,学了文化和没有学文化确实是有差异,这样就使入学率、巩固率达到了100%。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父母周末把孩子带到各种各样的班,你觉得有必要吗?

【黄静华】: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非常不喜欢,这些孩子真的很苦,他自己内心真的不喜欢,我认为应该还学生一个非常快乐的周末或者周日,让他们能够自由安排,喜欢怎样安排然后怎么做,不要按照父母的旨意上什么班。我们的孩子缺少了欢乐的童年,我回想我们那时候的童年是很欢乐的,到了休息日到什么地方去玩儿或者到同学家做客,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所以我感到能够把休息日还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能够享受到童年的欢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网友]:我认为学而优则试,应试教育是发展教育的罪魁祸首。

【盘振玉】:我那些孩子很活泼,我让他们自己组织活动,他们很活泼,我这一次来北京,打电话他们都在问老师什么时候回来,他们很想我回去,我给他们有自主的空间,他们没有压力。

【邹有云】:对于复式教学班作为老师来说确实应付不过来,所以我更放宽一些,我每个班都有小助手,小朋友教小朋友,不管学什么总有放开的感觉。

【黄静华】:我认为智力不单单体现在他回答一张考卷或者升学,人的能力有好几个方面,比如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好多好多,还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我认为首先要考虑智力包括哪几个方面,如果单单是看学习成绩的话就比较片面了。应试教育主要是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劲把精力放在大难题上面,我认为题目做得好的学生不一定反应很快,不一定各方面的接受能力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全面平衡发展。

[网友]:重庆市开县境内曾经发生过特大井喷事故,这期间很多老师都是舍生忘死救学生的,三位老师怎么评价?

【黄静华】:我当时看了这个报道很感动,我在想如果我在那个场合我会这样做吗?他们真的是用自己的生命救孩子,而且没有孩子受到伤害,我看了这个报道认为他们不愧为优秀的老师群体,也是全国教师的榜样。我感到自己实际上还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考验,我相信如果在这么大的考验面前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努力像他们一样。

[主持人]:盘老师在大山深处有没有这样的考验?

【盘振玉】:我没有看过这样的报道,但是我听说了,首先对那里的老师表示亲切的慰问,他们这种精神更值得我学习,更体现了师德的一种境界。我那里也遇到过这种情形,就是山洪暴发的时候,狂风暴雨把教师的屋顶全部掀掉了,当时我把学生都转移了,后来我自己到学校转移那些教具,所以我说虽然没有看到那个报道,但是我说他们的情操很高,这是值得全国老师学习的。

【邹有云】:对他们的事情我确实不了解,因为我们那儿信息闭塞,拿我家来说,连电视机都没有,所以说这些事情的原因我还不清楚。

[主持人]:如果说遇到了这种自然灾害,威胁到学校和孩子的安全,你会怎么做?

【邹有云】:我也会那样做。

[主持人]:很多网友提到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网友问:我们太原市的老师经常打学生没有人管,不知道在座的三位老师对打学生的事情怎么看?

【黄静华】:我认为这是绝对违反一个老师的道德,怎么能打呢,不要说打,惩罚也不应该。不能把孩子只作为一个学号一个名字,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将来他们都要踏上社会都要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当中不应该留下这样的阴影。他对老师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爱学生应该付诸行动,要把每个孩子都作为有个性、有人格、有希望的人来关心,把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看成是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为孩子创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健康成长,我对打孩子的事情表示非常愤怒,不可以的。

[主持人]:盘老师你怎么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盘振玉】:我的孩子一般都很听话,很乖的,我没有打过他们。打骂的方式,作为老师应该是违犯了师德的。

【邹有云】:我认为不应该用那种手段,假如你采用了这种办法以后,他跟你就没有那种亲切感,教师就相当学生的父母,我一般不会体罚学生。

[网友]: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这句话现在是否已经淡忘了?

【黄静华】:实际上严格也是一种爱,但是严格不是体罚,比如说对学生人品上的要求,道德上的要求,让他们怎么学会做人,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这应该是严格的。但是这个严格不是板起面孔说他们或者体罚他们,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到什么就要做到什么,我们遇到的学生的情况都不同,这就需要老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需要我们满腔热情地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然后因势利导,使他们不断地前进。

[网友]:现在太阳山的孩子是谁在给他们上课?

【邹有云】:我的妻子在给他们上课,包括上一次表彰会的时候都是妻子在那儿上课,我也惦记着,经常打电话问孩子怎么样。

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事业

[网友]:你们是怎么成为教师的?

【黄静华】:我在读书的时候从小是一个好学生,小干部,老师们都非常喜欢我,所以在老师的抚爱下我开心地成长。从小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当一个老师,但是毕业以后下乡到安徽的茶林场,正好在1971年的时候我如愿了。上海市在“文革”当中没有老师,我们知识青年回来了一部分,所以当时我非常激动,因为我就是喜欢当老师,就是因为我的老师的影响,所以回来从踏上讲台以后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也是我的一份事业。

[网友]: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黄静华】:教学这么多年,最大的遗憾我也没有考虑过,我感到就是对家人关心不多,我是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特别是我先生患胃癌手术以后只活了一年零八个月,最后去世了,我感到自己欠他的实在太多太多。现在他已经离开我十年了,在他去世那一刻我最大的遗憾是作为妻子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对他的关心实在太少了,他临终的时候指着我们的一个学生对我说,你要多帮助他,不要让他留级。我的丈夫是全身心地关心我的事业,关心我的学生,有时候陪我家访,有时候我把学生带到家里,我真的非常自责。但是这时候我的学生来到我的身边,有一个学生一直伴着我守护丈夫,有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同学知道这个以后也给我写信,有一个孩子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老师,知道你的不幸深感悲痛,但是你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你有那么多学生,这就是你的骄傲,你的辉煌。他们说黄老师你放心,等你退休后我们轮流把你接到家中住,一家住一个月,保证你开开心心的。

[主持人]:盘老师你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当上老师的。

【盘振玉】:我1982年初中毕业,当时想上高中,后来就直接到小学当老师了。

【邹有云】:我本来在工大读书,是学医的,我回乡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大队的医务所有三个工作人员,我如果再去的话就是四个,大队承受不了。我在家耕田两年以后,学校缺人,大队书记让我在学校当老师,我后来觉得这个职业也很好,当医生是治一个人的病,但是当老师可以治一个孩子的命,如果孩子上不成学,他永远学不到知识,所以我觉得当老师是好事儿。

[网友]:孩子们功成名就的时候可能都把你已经忘了。

【邹有云】:今年有一个学生就是已经很有成就了,今年回村的时候还找我了,这个孩子现在在深圳开一个工厂。

[主持人]:盘振玉老师你的学生有没有走出大瑶山,回来看你的?

【盘振玉】:有,他们会打电话,有时候也会来看我。

[主持人]:在这里也应该代表所有的网友向三位老师表示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几位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给了我们感动,最后请三位老师用一句话和我们人民网的网友道一个别。

【盘振玉】:网友们再见,我祝你们在事业上工作上走上更高一层,生活幸福。

【黄静华】:各位网友,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邹有云】:假如我能上网的话,希望跟你们多多交流。

[主持人]:希望三位老师能够再上人民网和我们交流,让网友更多地理解和了解教师这个职业,谢谢三位老师,也感谢各位网友的积极参与,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再会!

(资料来源:人民网2004年12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